陈晨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广泛使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交际中。标记语不属于任何一个句法范畴,也不特指某个事物,但是这些小词在人际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常用话语标记语包括:and, so, but, well, furthermore, after all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众多语言学家开始研究话语标记语并尝试从语义、语用、认知等不同角度试图解释话语标记语在话语进行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较有影响的有:Deborah Schiffrin从话语连贯社会互动的角度分析,称之为互动变异分析法(variationist approach);Bruce Fraser从语用学角度(pragmatic approach)研究句内和句间语用意义;Diane Blakemore从关联理论角度(relevant theoretic approach)分析话语标记语在制约话语理解过程中心理认知过程(陈君均,2010)。[1]上述话语标记语在文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所起到的语用交际功能,是读者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
Schiffrin从话语分析、互动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着手分析,提出了话语的五层面模式。这五个层面虽然不是同时出现在话语单元中,但一个话语单元可以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话语层面。[2]但是,Schiffrin只注意到了话语标记语对局部性连贯(local coherence)的作用,即她讨论的仅仅是话语标记语对邻近语对(adjacency pairs)的连续作用,没有涉及话语标记语从宏观上或是整体上对话语意义的连接关系(冉永平,2000)。[3]Fraser从句法-语用的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他主张话语标记语包含句法特征,同时具备语用功能。因此Fraser认为话语标记语从属于语用范畴,其作用是暗示说话者的潜在交流意图(Fraser,1996:168)。[4]Blackemore是 Sperber和 Wilson的追随者,她以Sperber和 Wilson(1986/1995)[5]提出的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研究分析话语标记语。[6]
中国话语标记语研究跟国外相比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国内的学者们开始对话语标记语展开研究,而且多是从句法和语义层面展开。90年代,何自然和冉永平率先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话语标记语。进入21世纪后,受国外研究的影响,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汉语中的话语标记语。方梅(2000)对自然口语中的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进行了研究,注重讨论了连词中非真值语义表达的话语标记功能和认知基础。[7]何自然和冉永平(1999)以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为框架,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认为话语标记语可以限制语义,并能减少听话者在理解说话者意图时所付出的努力。[8]
在英语口语中,“So”被频繁使用,但语言学家们更关注它的语用功能而非语法功能。首先,“So”的语用功能体现了所有话语标记语的共性,如非真值条件和连接;其次,它也有自身的特性。Schiffrin(1987:217)认为“So”在交际谈话中起着过渡结构的作用。这类过渡发生于谈话双方交替转化各自负责的谈话任务之时,比如:话轮转化,结束前一语段或是组织和维持语篇话题。[2]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重要语言交际手段,因此,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话语标记语更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是有关标记语“So”的语用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从语用角度分析标记语“So”在小说The Kite Runner中的语用功能,阐述“So”在不同文本中不影响话语基本意思和命题的语用作用。
冉永平(2000)探讨了话语标记语的话语功能,其中主要是句法/语义—语用研究,也有认知—语用研究。[9]马萧(2003)认为话语标记语有制约、提示和布局谋篇的功能。[10]
Sperber和 Wilson(1985)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听话人希望付出最小努力来产生最大语境效果,从而获得最大认知效果。[5]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听话人必须关注最佳关联的信息。因此,说话人会最大程度的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制约听话人对于语境的选择,从而付出最小的精力来理解话语。而本文中讨论的话语标记语就是其中的语言手段。说话人对听话人进行明示刺激,期待听话人的关联寻找可以满足最小精力。
话语标记语在人际交际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So”作为话语标记语之一,也有其特有的功能。除此以外,关联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用它来分析话语标记语也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节选了著名小说 The Kite Runner中的例子用关联理论来分析话语标记语“So”。[11]
The Kite Runner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故事。故事中阿米尔生于富裕家庭,家中仆人的儿子哈桑是其好友。社区中一个仰慕纳粹的孩子阿赛弗伤害了哈桑,而懦弱的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之后阿米尔借故陷害哈桑,迫使哈桑一家搬离。随后阿米尔迁居到了美国,成年之后的阿米尔心怀愧疚返回阿富汗寻找哈桑,但哈桑已被塔利班打死,只留下儿子索拉博。最后,阿米尔解救出了索拉博回到美国。
“So”是英语语言中的高频词,用法丰富。“So”作为话语标记语具有动态性和语境依赖性,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例如:作为副词,“So”可以引起别人注意。表达情感。作为连词可以引出话题等。不论“So”的位置是置于句首还是句中,它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都是构建话语单位极其重要的衔接和连贯手段。
1.起始标记
关联理论认为语篇应该是相关且连贯的。转换话题可能会破坏语篇的连贯性。说话人使用标记语“So”表达想要提及新信息或与之前毫不相干的话题的意图,并希望能够引起听话人的重视,着重关注接下来的话语。在The Kite Runner这本小说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1)“Khar khara mishnassah,” Farid shot back. Takes a donkey to know a donkey. They all laughed and I joined in. …
“Sowhat do you do in America, Amir agha?”Wahid asked.
“I’m a writer,” I said. I thought I heard Farid chuckle at that.
这段对话发生在“我”和Farid到Farid的哥哥 Wahid的家中过夜,在这段对话发生前,对话中的各方在谈论“我”和Farid的行程以及Farid的旧车。会话中的一方Wahid不认识“我”,对我充满了好奇,因而询问“我”的职业,为了避免突兀,对话中Wahid使用“So”来展开话题。
( 2) “Sowhat brings you back to Afghanistan?”
“What brings them all back to Afghanistan,dear brother?” Farid said, speaking to Wahid but fixing me with a contemptuous gaze.
这段对话发生前,“我”和Wahid的上一话题刚刚结束,并且上一话题令主人公“我”颇有些尴尬,于是会话双方并没有接续上一话题,而是保持沉默。为了避免尴尬 Wahid用“So”展开新的话轮,了解“我”回到阿富汗的原因。
2.接续标记
在话题开始之后,说话人还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来推进话题。“So”能够起到推进话题,产生下一个关联行为。如果“So”被用来发起一个新的行动步骤,那么它标记的就是对一个现时持续环境下已知事件的关联。这时候“So”的使用把前后信息连接起来,这样有利于语篇的连贯性以及听话人/读者的理解。
(3)“Sowhat happened?”
“That same day, my father put Homaira and her family on a lorry and sent them off to Hazarajat. I never saw her again.”
主人公“我”的爸爸的知己 Rahim在给“我”讲述自己婚礼的故事,Rahim的故事充满了曲折,主人公想了解这件事情的始末,希望 Rahim能继续这个话题,于是用“So”引导的句子接续话题,让Rahim回答问题,从而继续上一话题。
3.转换标记
Schiffrin(1987)认为,在谈话中,当我们需要对对话进行过渡——也就是话题转换的时候,我们会使用到“So”。除此以外,“So”也给听话人/读者一种暗示,说明接下来的话语不是之前所提及的,是说话人认为有必要转化话题的时候了。
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的话语与语境相关。事实上,在对话过程中,人们不只谈论一个话题。然而,当说话人不想继续现有话题时,他/她就会使用标记语来自然的过渡话题。“So”正是转换话题过程中常见标记语之一。以下例子便是The Kite Runner中“So”的话题转化功能的体现。
(4)“I haven’t seen much of Hassan the last few days,” Baba said. “That’s all it is,then, a cold?” I couldn’t help hating the way his brow furrowed with worry.
“Just a cold.Soare we going Friday,Baba?”
主人公“我”希望爸爸能带自己去阿富汗的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玩,但是爸爸却问起了好友Hassan的病情,“我”敷衍回答之后,继续询问爸爸是否能带他去玩。因此,在话题转换中“我”以“So”起始句子,希望起到自然过渡话题的语境效果。
4.结论标记
当说话人想要结束话轮时,他/她通常会使用总结性的标记语来提醒听话人/读者。根据 Blackmore的理论,连接词“So”的使用限制了我们理解话语,暗示接下来的内容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隐含结论。
(5)I read him poems and stories, sometimes riddles--though I stopped reading those when I saw he was far better at solving them than I was.SoI read him unchallenging things, ….
(6)But it quickly became apparent that Hassan and I were better kite fighters
than kite makers. Some flaw or other in our design always spelled its doom.SoBaba started taking us to Saifo s to buy our kites.
在以上的对话或文章中,作者现陈述原因,列述理由,详述前景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引出结论,让目标读者相信其合理性。因此,本例中的“So”作为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是表示结果,其后的语篇都是对前文的总结,或是暗示了前面的语篇是后面语篇的原因。
5.推断标记
Schiffrin认为“So”暗示说话人已经表达了足够多的信息,即使还有些信息并未清晰表达完整,但听话人也能推导出来。当听话人和说话人处于共同的语境下,为了避免模糊并进行成功的交流,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推导出话语暗含,使用标记语“So”把这种隐含意义说出来,加以确认。
(7)“He says he’ll enjoy putting a bullet in you almost as much as...” Karim trailed off,... The soldier flicked his unfinished cigarette and unholstered his handgun.Sothis is where Baba dies, I thought.
俄国士兵与主人公的父亲起了冲突,当“我”看到俄国士兵取下手枪,于是推断他的父亲可能会死于俄国士兵的枪下。这时候作者在文章中使用“So”,来向读者暗示“So”后面的语篇是主人公的推断。
6.听话人注意标记
在对话中,有时说话人会使用标记语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在对话中,当说话人想要加入话题,或者他/她想与特定的对话者进行交流,那么他/她会使用“So”来展开对话。因此“So”有时表示说话人的交流目的和意图。当说话人使用“So”时,说话人与其他对话者建立交际关系,并提醒听话人注意接下来的对话内容。
(8)“You know, bachem, I have grown rather fond of you. You are a decent boy, I really believe that, but--” he sighed and waved a hand“--even decent boys need reminding sometimes.Soit’s my duty 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among peers in this flea market.”
在这个例子中,“我”在跳蚤市场遇到了将军,将军认为“我”和Soraya在市场中的交谈会遭来闲言碎语,因此,将军想要提醒“我”注意这点,在对话中使用“So”来引起主人公的注意,暗示“So”之后所说的内容极为重要。
7.说话人妥协标记
说话人有时使用“So”来表示他/她理解听话人的处境,并试图表示妥协。说话人在句首使用“So”来明确他/她的妥协意图。随后,听话人接受这种暗示,明确说话人的态度并据此来理解说话人的话语。
(9)But even so, I might have been able to manage. At least for a while longer. But when news of your father’s death reached me... for the first time, I felt a terrible loneliness in that house. An unbearable emptiness.
Soone day, I fueled up the Buick and drove up to Hazarajat.
这节篇章是 Rahim对主人公讲述他的故事中的一段话,Rahim尽力照料“我”爸爸的房子,然而由于各种原因,Rahim不得不离开房子。Rahim的自述中使用了“So”向“我”传达了他对这种状况的妥协,只能另谋出路。
“So”作为话语标记语的另一个语用功能是表达情感功能。“So”可以表达不满、讽刺、惊讶、激动、愤怒、不耐烦、沮丧等等。这些具有情感功能的标记语“So”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情感意义,给听话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促进对话双方的情感交流。
1.不满情绪标记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会表现出他/她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当说话人谈及某件不愉快的事时,说话人会意图表达情感让听话人了解他/她的不满。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说话人使用标记语“So”,使听话人引起重视。
(10)Baba wasn’t old, not at all, and he had lots of years left to live,sowhy did he have to wear those stupid glasses?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使用“So”作为标记语,试图让读者理解其中表达的不满情绪。“我”认为父亲并不老,戴眼镜也不好看,因此“我”不满于父亲戴那副“愚蠢的”眼睛,所以“我”使用“So”加强了这种不满情绪,让读者不用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达到和作者同样的语境、产生相同的理解结果。
2.讽刺情绪标记
Brown和Levinson认为,人们言谈中的有些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这些言语行为称之为 “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 FTA)。威胁消极面子的行为主要有:命令、请求、建议、提醒、威胁、警告、激将、表达嫉妒、赞美、愤怒、厌恶等。威胁积极面子的行为有:表达不赞同、批评、蔑视、取笑、指责、非难、侮辱,或认为听话人的观点有错误或不和情理,以及提起禁忌话题、冒犯听话人等等。当会话中,说话人公然地不合作,那么他/她就会使用“So”来反映其对听话人的否定态度,在这种场景下,“So”加强了面子威胁话语的力量。
(11)I couldn’t lift my eyes to meet his.“I’ll... find a job.”
“Oh,” he said. “Wah wah!So, if I understand, you’ll study several years to earn a degree, then you’ll get a chatti job like mine,one you could just as easily land today, on the small chance that your degree might someday help you get... discovered.”
此处的语境是父亲不满意“我”作为作家的工作,觉得毫无前途,因此,他以“So”来引导语篇,用反话正说的形式来表达讽刺。此处作者使用“So”便是让读者引起重视,“So”后面的语篇与大部分目标读者的社会认知是相反的,从而产生讽刺的效果。
3.激动情绪标记
当说话人谈及某件高兴的事,为了加强这种效果,说话人使用“So”来引导接下来的话语,向听话人直接表达兴奋之情,从而让听话人感同身受。
(12)We saw our first Western together,_Rio Bravo_ with John Wayne, at the Cinema Park,across the street from my favorite bookstore.I remember begging Baba to take us to Iransowe could meet John Wayne.
在主人公的内心描述中,主人公对于要见到电影明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对于能见到电影明星异常兴奋。这里用“So”来表达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4.不耐烦情绪标记
说话人用“So”表达不耐烦的感情时,说话人同时也表达了担忧或不高兴的心情,这种表达威胁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
(13)But a year passed and nothing happened. … By then, Khala Jamila’s initially subtle hints had become overt, as in “Kho dega!”So! “When am I going to sing alahoo for my little nawasa?”
以上例子中“So”作为标记语表达了不耐烦的情绪。因为Soraya一直没有怀孕,Soraya的妈妈从一开始的暗示,到最后的不耐烦,用“So”表达对Soraya一年来毫无所出的不容忍。
5.沮丧情绪标记
“So”也能直接表达沮丧的情绪。通常这些沮丧的情绪还伴随着一些心理活动,同时暗示了糟糕的心情或疲惫的感觉。
(14)Soraya and I never went out alone together while preparations for the wedding proceeded--since we weren’t married yet,hadn’t even had a Shirini-khori, it was considered improper.SoI had to make do with going over to the Taheris with Baba for dinner.
Soraya和“我”没有结婚,也还未订婚,因此“我”不能去单独去见Soraya,“我”对这个状况十分沮丧,作者在描述主人公的内心时,使用“So”表达了主人公的沮丧和无奈的情绪。
在日常对话中“So”的出现频率比其它的小词要高出许多,以往针对话语标记语“So”的研究多集中在话语连贯的层面,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互动式的对话语料为例,多维度的探讨了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希望能对标记语“So”的英语教学和标记语“So”的翻译策略产生启示性作用。
[1]陈君均.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1-8.
[2]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8-14.
[4]Fraser, Bruce. Pragmatic Markers[J]. Pragmatics,1996(6): 167-190.
[5]Sperber, Dan, & Wilson, Deirdre.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1986/1995.
[6]Diane, Blakemore. 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7]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459-480.
[8]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9.
[9]冉永平.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D].博士学位论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
[10]马萧.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9):36-39.
[11]Khaled, Hosseini. The Kite Runner[M]. New York:Riverhead Book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