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的环境控制与净化

2015-03-21 08:05王文娟
甘肃畜牧兽医 2015年4期
关键词:场区养猪场猪舍

王文娟,白 璐

(1.甘肃省崇信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平凉730030;2.甘肃省和政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甘肃 临夏731 100;)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大小养猪场层出不穷,规模也是多式多样。在养殖户中调查发现,猪病越来越多,病猪不同疾病发病临诊症状相似多为非典型性症状,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超剂量使用,使得细菌和病毒的耐药性增强,病毒出现不同的亚型,猪病防不胜防,猪病的诊断和治疗难上加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疫病防治中只重视病毒病的免疫接种及猪场的卫生和消毒,忽略了对猪所处猪场内和周围环境控制和净化。

1 猪病发展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在养猪业中,常见多发病主要有散发性猪瘟、黄痢、白痢、水肿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丹毒、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症、螨病、细小病毒病,其中黄痢、白痢、散发性非典型性猪瘟发病率最高。目前,猪的一些病毒性传染病基本控制,条件性或环境因素引起的猪细菌病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以下特点:原来的典型病转为非典型病,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性疾病增加,隐性病增多;原为条件性的一些疾病,成了普遍发生的重点病,环境病在扩大蔓延,病死率不断升高;新病不断出现,新旧病交叉感染;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传染病上升,营养代谢病、繁殖病、中毒病不断出现。目前一些地区的养猪场仍以分散户养为主体,因此强化综合性防治观念,控制和净化养殖环境,加强防疫措施是控制猪的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2 环境控制和净化的重要性

养猪场要获得好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具备6个要素,即品种、营养、管理、防疫和设备。品种是核心,营养是基础,环境是关键,管理是生命线,设备和防疫是保证,它们是互相关联的,缺一不可。对动物个体而言,即体内生理环境和体外环境,以养殖场来说即为场内环境和场外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控制,就是在严密的隔离饲养条件下,应给养殖场创造一个良好、舒适、无病的生态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卫生、免疫、营养、设备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这种环境不受有害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应激)因素的危害,从而把疫病病原拒之门外。对于因病畜引起的传染病,应着重于种源净化和免疫;而对于条件性传染病的防治,应着重对环境管理、控制和净化。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畜禽养殖场的生产力是由遗传能力和环境组成的,只有环境(温度、湿度、光照、水、空气等)、饲料、生物三个方面满足动物的生长需要,才能发挥最大的遗传性能,得到最佳的生产效果,可见其环境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对周边猪场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养殖场内通风换气不良,有害气体超标,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引水系统漏水,耗能多,粪便污物无害化处理不符合要求,部分舍内粉尘多,环境潮湿,场区和场周围随意堆放粪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相关资料调查发现,一些由场区环境条件引起的疾病近几年逐渐上升,一些养殖场里的副伤寒和大肠杆菌病两项的合计占剖检比例的59%以上,这足以说明动物畜舍污染的严重性,即不良环境已成为诱发某些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虽然不是集中在一个养殖场,但带有普遍性。对于养殖场和养殖生产者来说,环境控制是养殖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获取更大效益的需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是畜禽养殖户义不容辞的责任。

3 环境控制和净化

3.1 选择正确的建场地址、合理设计猪舍

新建猪场要选择地势干燥、背风向阳,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便于排水,交通、电源比较方便的地方。不要在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和人口稠密地区附近建场,因城郊农村的建设和工矿企业以及居民区的发展会影响养殖场的正常生产。所以建猪舍时要选择远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密集区、动物屠宰加工场所,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及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动物诊疗场所,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建场还要禁止采用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的策略,否则会成为疫病常年不断的诱因。

另外,场区周围须建有围墙,场区入口处设置与场区规模相适应的消毒池,生产区和生活办公区要有一定的隔离设施,进入生产区要有专门的消毒通道,生产区内要划分净道和脏道,饲料车和人员走净道,处理粪便、垃圾走脏道。猪舍之间应在5米以上或者有隔离设施,且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消毒垫。

坚持“零”混群原则。不允许不明来源的猪只混群,同时需要考虑隔离舍的准备是按同龄猪分群原则:不同阶段的猪不能在一起,建立合理的全出全进体系机制。场区建设时应设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及患病动物隔离舍。

3.2 保证猪舍温暖干燥

猪舍温度在环境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猪的生物学特性是仔猪怕冷,肥猪怕热,猪群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温度的过高过低是一些疾病发生的诱因,如温度过低容易造成仔猪黄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温度过高,会导致猪的采食量下降,饲料报酬降低,生长速度放缓,严重者导致妊娠母猪流产。仔猪刚出生温度不宜低于30℃,以33℃~35℃为宜,可以采取保温灯、暖风炉、空调等加热。育肥猪猪舍温度不宜超过30℃,可以安装风扇、喷淋系统、降温水帘等,加大通风,降低猪群密度等综合降温措施保障猪群生长环境温度。在高气温的情况下,采用通风换气可缓和高温对猪的不良影响,在封闭式饲养情况下,通风换气可排除舍内污浊的气体和粉尘,改善舍内空气环境,同时降低舍内湿度,如果舍内湿度过高,会使猪的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高,有利于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蔓延。

3.3 饲养密度适宜

饲养密度直接影响舍内空气卫生状况,饲养密度大,猪散发出来的热量多,导致舍内气温高,湿度大,灰尘、微生物、有害气体的含量增高,噪音强度增大。密度过高直接影响猪的生长环境,造成疫病的发生。不同阶段的猪舍饲养密度不同,不同季节饲养密度也可随温度的改变及时调整饲养密度。

3.4 饮水设施卫生

饮水卫生与否直接关系到猪的健康。水质应符合卫生标准,水塔、水箱都要定期清洗消毒,保持卫生,舍内水箱要加盖,以防灰尘、杂物落入。改善饮水条件,采用乳头式的饮水器,不仅可提高饮水的卫生质量,还可节水达70%以上,提高生产效益,减少舍内和场内污染面,养殖场环境可大大改善。

3.5 保证饲料卫生

饲料加工、运输、饲喂过程中避免病原体污染是搞好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养猪场饲料场地或饲料间于粪堆、粪场之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且有必要的隔离设施;在畜舍的工作间里不得拌料,避免饲料污染,被污染饲料不仅降低营养,还能使动物消化功能减退。肝功能和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诱发其他疾病,如生长发育受阻,生产率与饲料利用率下降。因此,要重视饲料卫生,严格控制被污染的饲料进入配料间。

3.6 做好防疫消毒

贯彻实行“自繁自养”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预防接种和适时补种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做好定期预防性消毒和杀虫,灭鼠工作也是综合性防疫措施的重要环节。养殖场只能设1个入口,外来人员或非直接饲养的管理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凡进入场区的车辆、人员都要经过消毒池,消毒池内要常年保持药效,必要时还应通过消毒间或消毒走廊。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还要有第2道消毒池或消毒间,一定要加强出入口的消毒,防止外来人员带毒进入。生产区内要划分净道和脏道并在养猪场配备专门的防鼠、防虫、防鸟设备,切断通过老鼠、蚊虫、鸟类等传播的疾病。制定必要的免疫制度、用药制度、消毒制度等。

3.7 及时做好污粪处理

对粪便最好每天清除,清出的猪粪要放在堆粪场,不可在场内乱堆放,更不可随污水排出场外,污粪的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二次传播,造成猪病常年不断。如产粪较多,不能及时运走就要考虑加工处理。

3.8 病死猪无害化的处理

病死猪乱抛、乱扔,实际上造成传染源人为的污染环境,进而引发一些疫病的流行。发现病死猪应立即装入密封容器或塑料袋内送出场外或指定地点深埋或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必要时要有无害化处理池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焚烧炉等)。

4 总结

中小型养殖场环境控制是作好环境净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老场比新场环境污染严重,疫病更加普便。这类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选用优质全价饲料,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并建立严格的畜舍卫生消毒机制,切实搞好环境控制,使猪群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不断提高中小型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场区养猪场猪舍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严寒地区某部场区卫勤保障难点与对策
规模化养猪场疫苗免疫的关键技术
阳光猪舍与普通猪舍育肥对比试验分析
GSM-R网络弱场区网内干扰分析与优化方案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养猪场住了6天6夜
英国核场区治理费用将达1170亿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