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南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达芙妮·杜穆里埃于1907 年5 月13 日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家庭,其从小就受艺术的熏陶,小时候便出版了《苹果》《钟爱》等小说,具有很好的艺术天赋;1936 年,《牙买加客栈》为她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1968 年,她的巨作《蝴蝶梦》出版,成为她最有价值的作品。她的几部小说都被拍成电影并广为流传,在她的作品《蝴蝶梦》中,利用女性哥特主义元素,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同时对人性进行强有力的讽刺,其中细腻地描写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世界留下了一部巨作。
现今,社会上存在许多具有哥特元素的建筑物、服装和艺术等,哥特通常都被人冠以压抑、恐怖的心理。在《蝴蝶梦》中,杜穆里埃通过运用女性哥特主义的元素,将哥特主义中的晦暗一面附加在女性角色中,利用抽象的表达方式将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来,这部小说完美地体现了哥特式元素的主要特点。女性哥特主义是指表达自身对男女的区别待遇和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下,女性为解除对性别的禁锢和遭受不公平、不平等的待遇所表现出来的恐怖的极端主义,其中女性哥特主义思想是女性反抗的根本源动力,杜穆里埃利用女性哥特主义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女性对男权主导的抗议,同时描述了女性对幸福的渴望。虽然其中不乏恐怖、可怕的背景,但其运用女性哥特的表达方式体现出女性对自由的向往,表达了那个时代女性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同时女性哥特主义也让《蝴蝶梦》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女权著作。杜穆里埃的艺术天赋将女性哥特主义发挥到极致,不仅使作品更具代表性,同时揭示了造成那个年代女性心理阴影和个性压抑的社会根源。[1]
作者通过女性哥特主义表达方式创作著作《蝴蝶梦》,其中,作者细腻地描写将每位读者都引入一种恐怖、诡异的哥特情景中,也正是通过这种描写方式,增大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无时不刻都和小说中的人物牵连在一起。《蝴蝶梦》开始通过对曼陀丽庄园的哥特式描写,渲染了一种神秘恐怖的氛围;同时作者将吕贝卡这个角色通过以身见行的方式描写出来,将吕贝卡端庄美丽的形象完美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对石南花带的描写,带给人们强烈的冲击;描绘丹弗斯太太的阴森之感,其中对于情景的细致描写,将哥特式元素发挥到极致,给读者心理带来更多的恐怖、毛骨悚然的气息。所有的事物并没有更多的描述,其利用这种巧妙的思维生动地描绘出恐惧、阴暗的人物心理,渲染了一种迷失自我、迷失方向的焦躁和恐惧,利用空间意象的手段将作品中的主人公完美地刻画出来,将女性那种在恐怖下逐步走向极端主义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来。[2]利用哥特式情景思维的诡异将女性在男权主义下所产生的反抗和斗争完美展现。小说主人公最终还是离开了曼陀丽庄园的乌云,让充满恐惧不安的心灵重新得到温暖,通过浪漫主义陌生化的方式将那个时代女性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完美揭示出来。
在《蝴蝶梦》中,“我”自我的探寻的过程就是自身从最初的无知到逐渐成熟、独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起初“我”身份卑微,没有权势、没有地位,而当“我”与迈克西姆真正约会后,自身却更追求吕贝卡的身影。吕贝卡的思想和意识支配着“我”的心灵,使“我”更多地想通过吕贝卡的所做所为获得幸福。作者利用这种心理着重刻画了两种人物形象,“我”在其中更多的是对吕贝卡的效仿,从而使其丢失了原有的善良和谦逊。[3]当得知迈克西姆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吕贝卡后,“我”才真正的从那个阴影走出来,摆脱了她的控制,更多地维持自己的个性,也在那种情景下,摆脱了对丈夫的从属地位,这种女性哥特主义的完美呈现,正是在男权领导下对女性自由的一种寻找。而在这其中,迈克西姆阻碍着“我”的成熟和独立,其中在不断灌输他拥有和支配“我”的权利,当真正的“我”出现时,其更多地是对男权的否定,批判男权对女性放弃自我的控制和认可,找寻女性在那个时代最为根本的自我。
《蝴蝶梦》这部作品真实反映了女性对男权统治的反抗,表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痛苦挣扎的真实情况,同时细腻地表达了女性渴望男权社会颠覆的决心,其中虽然有围绕男权价值的观点,给读者一种对男权价值诠释的错觉,但其更多地表现了女性渴望公平、平等的心理,也表达了对男权社会性别规定的强烈质疑和否定,通过女性哥特主义表达对自由的强烈向往,同时也希望女性在那个时代可以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不是天真、幼稚以至于被人控制,强烈表达了希望男女权利平等、渴望自由的心理愿望。
[1]孟祥瑞.《蝴蝶梦》中的女性哥特主义元素阐释[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20-121.
[2]王金海.解析《蝴蝶梦》中的女性哥特主义元素阐释[J].华章,2014,(7):90.92.
[3]潘巍巍,张军丽.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简·爱》与《蝴蝶梦》[J].山花,2012,(14):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