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琼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在英语小说发展史上,18 世纪是小说兴起和逐渐走向繁荣的重要阶段。在国内外众多英国文学史著作中,小说家理查逊、菲尔丁更是被公认的英国小说兴起阶段的核心人物,而同时期另一位重要的苏格兰小说家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 George Smollett,1721-1771)却经常被人们遗忘或忽视。伊恩·瓦特的(Ian Watt,1917-1999)《小说的兴起》(1957)是18 世纪小说发展研究方面的重要批评著作,但是瓦特在书中只是肯定了斯摩莱特最后一部小说《克林克》,认为斯摩莱特是位出色的社会记者和幽默作家,但大部分小说情节和结构上都存在缺陷。(瓦特:335)另外一本批评著作《英国小说起源》(Michael McKeon,1987)在论及18 世纪重要的作家笛福、菲尔丁与理查逊时,甚至没有提及斯摩莱特。美国当代学者John Skinner 认为,这对斯摩莱特是极不公正和全面的评价[1]。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越来越注意到斯摩莱特小说作品的价值所在,特别是在20世纪中后期,英美学者不仅不断对斯摩莱特的小说进行编辑注释和再版,还把他和理查逊、菲尔丁两位大家相提并论。不过,国内目前有关英国文学史或小说史的各类研究性著作中,如《英国文学史》(五卷本)(王佐良,2000)、《英国小说批评史》(殷企平,2001)、《英国小说人物史》(李维屏,2008)等,斯摩莱特及其作品大多偶被提及,或者只是排列在理查逊、菲尔丁等重要作家之后作简单介绍。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斯摩莱特主要小说创作思想,以及当代英美有关斯摩莱特小说的研究发展和流变,阐释斯摩莱特的小说观及其在英国小说兴起时期的重要作用和后世影响。
斯摩莱特的第一部小说《罗德里克·兰登历险记》(简称《兰登传》,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出版于1748 年,是最早在英国获得显著成功的小说之一,比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之作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1719)晚19 年出版。《兰登传》一经发表即大获成功,这次成功不仅是作者写作事业的突破,也是小说史上的重大事件。评论家们纷纷将之与当时享誉英格兰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的《约瑟夫·安德鲁传》(Joseph Andrews,1742)进行比较。小说很快不断再版,到1949 年11 月为止已经发行了6500册,这在当时绝对是个让人惊讶的数字,足以和菲尔丁的《约瑟夫·安德鲁传》一比高下。[2]但是,斯摩莱特毕竟是刚在文学圈崭露头角的新人,而且紧接着1949 年菲尔丁最成功的小说《汤姆·琼斯》(The History of Tom Jones,a Foundling,1949)出版,对于斯摩莱特这既是考验也是新的挑战。
在小说《兰登传》前言中,斯摩莱特就首先论及自古以来不同叙事文学形式的发展变化,追溯传奇文学的缘起,指出小说应该是有趣而且让人受益的讽刺故事,并且强调了小说的道德情感教益功能。斯摩莱特提到他所敬佩的两位作家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法国作家勒萨日,认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对文学发展的一大变革,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趣味和传奇文学的目的,让人们从正确的视角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侠士精神,并通过讽刺性的模仿让人们看到日常生活中愚蠢之处。斯摩莱特认为读者在阅读小说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好奇心,他们的情感会因为故事中的场景而被激发,怜悯、愤恨、抑或对美德和邪恶的判断等,都在世事变迁的生动故事中得到自然的提升。对于从罗曼司到小说的类型转变,斯摩莱特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期待:“在所有不同形式的讽刺中,唯有通过看似偶然的有趣故事,用独特而轻松的视角写出生动逼真的事件,再现熟悉的场景,并赋予它们新奇的魅力,同时保持它的本真,那么这样的故事才是最让人快乐和受益的。”这些言简意赅的表述让我们看到斯摩莱特在开始尝试小说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创作时,的确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并把自己的设想运用到创作中,他的这些思想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小说创作理论,但和同时期小说家如菲尔丁等的小说创作理论互相呼应补充,对小说早期作为新文学类型的兴起和发展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兰登传》是一部自传式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主人公兰登(Roy)出生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北部的苏格兰。小说《兰登传》的创作受十六世纪就开始流行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影响,但斯摩莱特充满曲折和磨难的自传式写实叙事却让读者欣然接受。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扣克(Alexander Selkirk)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作,是18 世纪作为新文学类型的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之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兰登传》与其有不少的相似点。两部作品的主人公皆为苏格兰人,两位主人公的历险故事都主要发生在海外,鲁滨逊的历险故事大部分是在孤岛上发生的,他让读者更多地感受到适应和对抗外部自然环境的挑战,以及对开拓新天地的憧憬;而兰登的历险除了自然条件恶劣之外,更多的是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奸险复杂。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兰登传》似乎更贴近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它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各地充满变化和动荡的日常生活,而主人公兰登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游历,体验着18 世纪欧洲每一天的变化:伦敦喧嚣拥挤同时不断扩大的城市空间,英国浩浩荡荡的海上船只和海外版图的扩展,海军军舰上的互相猜忌和英国海军内部的各种腐败,为争夺殖民地残酷而丑陋的战斗,人们物质与肉体欲望的交集等等。
18 世纪中期,印刷业和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英国小说的兴起,塞缪尔·理查逊的《帕梅勒》(Pamela,1740)和菲尔丁《约瑟夫·安德鲁传》的出版和商业上的成功让斯摩莱特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从戏剧转向小说这一在当时仍处于边缘的文学类型。他凭借自己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的自传式海外游历故事,很快征服了启蒙时期渴盼探索外部世界的英国读者,也为自己在文学史上奠定了稳固的地位。两个多世纪以来,虽然评论界对斯摩莱特小说作品不乏争议,但《兰登传》始终在不断地再版。1899 年,它作为英国“每日电讯报100 本最优秀小说”的出版,也再次肯定了《兰登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第一部小说出版直至去世,24 年的时间斯摩莱特始终坚持小说创作,总共出版了6 部不同体裁的小说。虽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小说创作理论,但他对小说的社会功用、创作形式及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在人物塑造方面,斯摩莱特可以说是一位勇敢的试验者,对于不同人物类型的尝试也让他小说创作的道路多了些曲折。特别是第三部小说《法索姆伯爵费迪南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Count Fathom,
1753),小说的主人公法索姆是一个典型的反面形象,他不仅为人鲁莽,善于隐瞒欺骗,喜欢混迹女人圈里打情骂俏,同时自私自利。司各特曾称法索姆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堕落之书”,当时的读者和评论家对斯摩莱特的这部小说似乎根本没有兴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斯摩莱特去世后此小说开始受到关注,甚至一度被作为当时流行的哥特小说的典范之作,特别是小说中对充满神秘诡异色彩的森林和墓地的描写更是激起读者对于荒凉和恐怖气氛的好奇之心。从1771 年到18世纪末这一段时间,《法索姆伯爵费迪南历险记》大约被重印了11 次左右。另外,小说还被翻译成德语、意大利语和法语出版,为了让读者享受更轻松的阅读,让更多大众接受,有些版本还改编成简写本发行。[3]不过在学术界,它受到的关注仍然不多。19 世纪的评论家在研究斯摩莱特的作品时一般也很少评论这部小说或者只是一带而过。但是到了20 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40 年代,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研究斯摩莱特作品和生平的专著。1971年,由Damian Grant 编撰的牛津英国小说系列(The Oxford English Novels Series)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注解和评论。1988 年,以美国特拉华州大学(Dalaware University)教授Beasley 为总主编编撰的斯摩莱特全集里,对小说文本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注释和评论,这个新全集系列的编者们主要是当代美国著名大学的学者,他们再次肯定了这部小说在斯摩莱特作品中的重要性及其艺术价值。[4]斯摩莱特在小说《法索姆》前言里论述了自己对小说人物创作的看法。
“小说就是一副宽广分散的图画,它包涵了种种生动人物,这些人物为了始终如一的目标和整体事件而出现在不同地点,展现着迥异的性格态度,每一个人物都要屈从于此。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主要人物能够在中间连接不同的事件,展开迷宫的线索,并在最后用他的重要性为故事结尾,这个目标就无法如设想的那样如期完成,或者不可能完成,或者不成功。”[5]
斯摩莱特还解释了他希望在小说中塑造出一个彻头彻尾的让人痛恨的“恶棍”形象,把戏剧中的人物创作手法移植到小说创作中进行尝试,让读者在心中受到震动而产生恐惧感的同时,起到深刻的道德警示和教育作用。Beasley 同样肯定了斯摩莱特在人物塑造和叙事风格方面的尝试和创新,认为他塑造的主人公法索姆是一个典型的罪犯类型人物,但他和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和菲尔丁的《江奈生·魏尔德传》中的罪犯人物类型非常不一样,法索姆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这也正是斯摩莱特进行的大胆而危险的实验,这可能和他一直喜爱和熟悉的戏剧创作有关系。斯摩莱特塑造的恶棍形象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小说家,比如美国作家赫曼·麦尔维尔(1819-1891)在小说《欧穆》(Omoo,1847)中的反面人物郎戈特(Long Ghost)就是明显和法索姆的原形遥相呼应。麦尔维尔在创作前应该仔细阅读过小说《法索姆伯爵历险记》,在小说叙事中,麦尔维尔还多次提到法索姆伯爵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他称法索姆是“恶棍的头目,我们后来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与你!”[6]
1761 年12 月期间,斯摩莱特在《英国杂志》(The English Magazine)期刊上开始发表新的连载故事,这就是他的第四本小说《朗斯洛特·格里夫斯爵士生平及冒险经历》。这本杂志实际上是斯摩莱特自己主办和主编的,因此让他有更大的自由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设计和刊登故事连载。斯摩莱特还请了当时插图作家安东尼·沃克(Antony Walker)为这部连载配画插图,这部小说也成为最早的英语连载插图小说。小说在连载形式方面的大胆实验和创新,进一步证明了斯摩莱特在18 世纪小说发展时期所做出的创新性贡献。1762 年3 月整书正式出版,小说刚出版时,除了斯摩莱特自己主办的《批判评论》(Critical Review)和另一本《图书馆》(Library)杂质的褒扬性评论外,其他大部分评论又是几分让人失望,认为《朗斯洛特历险记》不如斯摩莱特的前两本小说,不过略胜他的第三部小说《法索姆历险记》。[7]主人公朗斯洛特爵士出身乡绅,他带着仆人蒂莫西·克拉布肖(Timothy Crabshaw),一身骑士装扮行走在乡里乡外,小说人物充满戏剧色彩,被认为有明显模仿《堂吉诃德》的痕迹,但一些评论家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与塞万提斯的小说有很大不同,富有较高的原创性,读来自然生动。在小说第二章,作者描述了主人公第一次出现的场景,并借主人公之口为自己塑造的骑士人物进行注脚:
“我不是堂吉诃德矫情的模仿者,也没有被不可模仿的塞万提斯作品中那疯狂的虚构的幽灵人物拜访。我既没有把路上的风车当作巨人,也没有把普通房舍当做雄伟的城堡,……我能和别人一样清楚地分辨看到的事物,我思维理智看待问题不偏不倚。诚如别人看到的那样,我能够宽容地对待互相之间的矛盾,甚至对无礼的指责也不愠不恼,我唯一要与之宣战的永久的敌人就是美德和礼仪的敌人,无论何处,我都将与这些人类天生的敌人做斗争。”[8]
斯摩莱特塑造的朗斯洛特年轻健美、英勇慷慨、思想高尚,并不像堂吉诃德那般满脑子充满可笑的想法,常因失去理智的举止成为人们讥讽的对象,显然作者塑造的这位18世纪新骑士是希望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敬慕,并非嘲笑和讽刺。朗斯洛特这个人物似乎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主人公形象,他的身上即有行侠仗义骑士精神的体现,也集中了善良同情的美德。
斯摩莱特在小说创作艺术上不断尝试和探索,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汉弗莱·克林克出征记》(The Expedition of Humphry Clinker,1771)现被称为最优秀的英语书信体小说之一。他在小说创作中带有荒诞和喜剧色彩的讽刺手法对英国19 和20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有着重要影响,狄更斯、爱略特、奥威尔、批评家卡莱尔等都对斯摩莱特赞誉有加。斯摩莱特在作为文学新类型的小说创作中,不仅敏锐地揣摩当时读者的兴趣所在,随时关注小说创作领域理查逊和菲尔丁等重要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取悦读者的同时,通过不断尝试努力把小说提升为被读者尊崇的高雅文学类型。斯摩莱特和菲尔丁、理查逊一起为18 世纪英国小说的兴起做出了极有价值的贡献,虽然他们的小说创作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在小说艺术领域勇于探索和实验的创新者。他们在追求道德和美学为目的的小说创作中,极大地推动了小说的原创性和严肃性。
[1]Skinner,John. Constructions of Smollett:A Study of Genre and Gender[M]. London: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96:12-13.
[2]Boege,Fred W. Smollett’s Reputation as a Novelist[M]. New York:Octagon Books,1969:2.
[3][4] Beasley,Jerry C. The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Count Fathom[M]. 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8:xxv-xxvii. x-xxvii.
[5]Smollett,Tobias. The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Count Fathom [M]. London:C. Cooke,1795:vi-vii.
[6]Dillingham,William B. “Melville’s Long Ghost and Smollett’s Count Fathom”[J]. American Literature. 42.2(May 1970):232-235.
[7]Folkenflik,John. “Smollett and Anthony Walker and the First Illustrated Serial Novel in English”[J]. Eighteenth- Century Fiction,14. 3- 4(2002):507-532.
[8]Smollett,Tobias.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Sir Launcelot Greaves[M]. Dublin:James Hoey,17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