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肖伟才
无疑,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让许多游子有太多的纠结。
当下的春节,总让人感到一些惆怅和失落。春节怎么和那个天天在盼望着的节日味道不一样了?故乡怎么和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不一样了?左邻右舍热心肠的大婶怎么和记忆中的那些不一样了?对于脚步匆匆从万里千里百里返回家过年的游子来说,总想找到这些困惑背后的答案。
诚然,我们对春节寄予了太多。只因为有了这个节日,许多人带着牵挂不分昼夜往那个叫故乡的地方赶,往那个老爹老娘在的地方赶。对于游子来说,故乡虽小,但那里藏着美好的记忆;故乡虽偏,但那里有亲情相牵;故乡虽远,但那里是心灵的驿站;故乡虽穷,但那是力量的源泉。当我们赶到这个地方时,又与我们期望的有巨大的落差。拜年的话语又被岁月拉成过去,在老家的床上还没有睡过瘾,娘做的热饭还没有吃够,对于我们这些分散在各个城市的游子来说,这些挥之不去的情愫,这些说不出来的感觉,随着返程日期的临近,愈发浓烈。
显然,春节已载不动乡愁,故乡已容不下亲情。故乡被城镇化裹挟着已经沦陷,故乡的面貌或面目全非,或日益凋敝;亲情被物质腐蚀着已经变味,当亲友们真的聚在一起时,或许只剩只言片语,或许只是点点头。我们期望的深度交流也许只是一个愿望。“乡关在何处”成了许多人共同的追问。
或许,我们会寻找到无数个答案。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舍弃故土涌向城市,城乡二元体制的藩篱没有打破且有固化的趋势,如果说这只是造成今天故乡现状物理层面的原因的话,那么,在精神层面,我们该追问自身,我们是否离故乡太久太远了?自从离开家乡,我们每年能回来几次?即便回来,我们又把急躁的情绪带给家乡。当抵达老家这个心灵港湾之时,我们应该停下脚步,聆听故乡的呼吸。相反,我们感觉累,感觉没有新鲜感,感觉人与人之间没有过去那样纯朴,那样好客,那样掏心窝子跟你说话了。或许故乡的变化,是我们离开和逃避的理由。我们再也找不到那条流着清水的小河,我们再也找不到那天天嬉戏玩耍的水塘,我们再也找不到那棵可供我们乘凉的老树。这是故乡的错,还是时代的错?
当然,这不是春节的错。一个古老的节日,已完成了它原来的使命。春节,它载不动乡愁了,它应承载着新的使命。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春节应是信息的聚合点。尽管今天的信息传播手段很多,但作为亲朋好友、乡邻里舍的信息传播平台,春节仍是最大最私秘的平台。我们应该享受春节这个信息大餐,信息让农村年轻一代更加抱团取暖。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我们也该为故乡做点什么。春节应是城乡互动和交融的平台。我们这些游子应该与故乡互动起来,能添一瓦就添一瓦,能出一份力就尽一份心。在这个亲情稀缺的时代,我们对故乡的真诚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也不应只停留在抱怨上,应该行动起来。
我们没有能力让时光停留,也没有能力让古老的节日固守传统,但有能力赋予春节新的元素,这才是今天过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