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平,郭慧敏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丰富、完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际交流的媒介不断更新,网络交流媒介更是日新月异。QQ、网络论坛、微博、MSN、微信等已成为当今交往的重要平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6.32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数量5.27亿。[1]人们已逐渐接受并习惯了网络的便利与快捷,更多地选择在网上交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种新兴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产生了。目前,在国内外的新闻报道、各类时尚杂志、电视节目、电台广播、广告海报中都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对象,就其深层文化根源给予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提升网络流行语在跨语言、文化交流中的有效性。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属网络语言范畴。随着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新兴网络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使人们沟通更加便捷频繁,这构成了网络流行语产生和发展的技术前提。广义上讲,一切与互联网络和计算机有关的语言都可以被称为网络语言,其来源广、种类多。其中一些因使用频率高、深受大众喜爱而成为网络流行语,如“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是极好的”(甄嬛体)等。这类语词甚至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也频频出现,为人际交往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趣味。
伴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人们对其概念内涵也表现出愈来愈多的关注。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迅速流行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2]国内学者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大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3]。
与所有流行事物一样,网络流行语具有周期性,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往往不再流行,随着新词产生、旧词淘汰而逐步发展变化。
目前国内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式构成、语义特点方面,一些学者对其社会、心理成因进行了分析,但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研究相对较少,对网络流行语的深层文化根源的分析尤为不足。
语言与文化内在地相互依存。语言从属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人们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道德、民俗、审美情趣、观念思维、心理行为以及知识内涵等。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部分,因其在网络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成为人类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个要素。产生于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网络流行语蕴含着特定背景下的文化根源。
网络流行语首先体现了文化的当下性特点。互联网伴随着当下年轻人的成长,这些年轻人作为网民中的“主体”,有着强烈的时代文化特征:个性独立,喜欢标新立异,崇尚新颖,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具有使用新奇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强烈欲望,并以此来彰显个性,早些时候的“火星文”就是一例。年轻一代在网络上经常借用数字、符号、同音字等来交流,这类网络流行语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交际中也学会了使用,如“小盆友”等。年轻人偏爱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当今时代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也必将推动文化中新元素的产生和发展。
要想真正理解一个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不仅要知道其表层含义,同时也需明白其深层的文化元素,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准确理解网络流行语的真正文化涵义。以“范跑跑”事件为例。范跑跑原名范美忠,是某学校教师,在汶川地震时独自先跑,而后被人称为“范跑跑”。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议论,他的逃跑行为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之后人们在交际话语中还衍生出各种“跑跑”,都带有嘲讽轻贬的意味,形成了网络流行语,如“郭跳跳”。郭跳跳真名郭松民,知名媒体人。在范跑跑事件之后,两人在电视上展开辩论,郭松民“跳”出来对范跑跑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事后他被网民称为“郭跳跳”,可见中国网民贬恶扬善的正能量。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重视道德,有着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传统,我们从“最美女教师”“最美女司机”等都可以看出中国人崇德向善的文化涵养。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尤为重要。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积极与世界各国交往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多重背景下,正确把握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例如,网络流行语“给力”一经出现,迅速被传播运用,我们在各种交流场合都可以见到“给力”的影子。进入到英语中,人们将其译为“gelivable”,保留了汉语的发音,同时体现出了英语的构词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尤其是对于蕴含在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译应如何处理,值得思考。
目前国内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处理主要集中于研究其表层的形意转换,对网络流行语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翻译研究不多。但在跨文化翻译中,如果只注重表层意思的传递,忽略深层文化内涵的翻译,就很难为外国人所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只将网络流行语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不加以文化内涵的诠释,这样的翻译便是无效的翻译。所以,若想让英美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真正意思,必须既注重表层意思的翻译,又关注深层汉文化内涵的处理。由于汉语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形式来源各不相同,所以翻译处理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一方面,有一些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可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采用直译法。例如,2005年网民使用“披着羊皮的狼”形容虚伪狡诈的人,通常含有讽刺贬低意味。在跨文化交际中,将其按传统形式译为“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这个译文几乎完全保留了汉语的意思和意象,是很典型的直译法的应用。译文并没有改变汉语中的“羊”和“狼”的形象,而是完全保留了下来。这种异化的翻译策略便于目标读者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在汉文化中,“羊”是亲善真美的象征,是中国远古祖先图腾所崇拜的吉祥物。在古汉字中,“羊”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美德、吉祥、坚韧等含义;而“狼”在汉文化中多是狠毒、不讲道义的反面象征。虽然狼也是某些少数民族的图腾,象征勇敢,但在通常意义上,狼都蕴含着罪恶残忍的文化象征含义,这一点与西方文化有相同之处。
另一方面,在一些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中需采取意译法,运用归化的策略,以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归化策略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处理中,指的是用英语中原有的地道表达法来翻译汉语的网络流行语。将“低调”译为“Keep it down”。汉语中一说低调,大家全都知晓其中的意味,但是如果直译给外国人的话,他们定会“难解其中味”。中国人内敛含蓄,不喜欢张扬,自古以来接受先贤的教导就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是符合汉文化价值观念的。但是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难理解中国文化所推崇的这种传统文化根源。所以,按照低调的实际意思,将其译为“Keep it down”之后,目的语读者便可以心领神会,翻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汉语网络流行语种类多,形式不一,翻译时还会采取其他的处理方法,如零翻译法、音译法等。有些汉语网络流行语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词,也不容易解释清楚,这时就会选择零翻译法。很多学者认为,零翻译法可以包括音译法、省译法等。省译法是最简单常用的翻译处理方法之一,音译法也较为常见。比如将“风水”译为“feng shui”。“风水”源于中国古代,是关于住宅、宫殿、墓地的选址、定向、建筑方法等的一门学问。风水具有其自身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一部分,现在为世界各国所研究学习,因为在其他文化中没有类似的词语可以表达这个意思,所以采取音译的方法。类似的翻译处理还有将“愤青”译为“fen qing”、将“大妈”译为“da ma”等。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交往手段与效果。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在跨文化沟通中要将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结合起来进行翻译处理。总的来说,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处理以直译为主,不能直译的选择意译,还可以适当采取其他的翻译处理方法。因为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蕴含丰厚的汉文化知识内涵,如果全以归化策略处理,势必造成汉文化内涵的缺失,读者不能很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的真正含义;但是全部直译也未必就能让读者完全理解。只有多种翻译处理方法相结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同时兼顾汉语的表层和深层内涵,才能实现有效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
[1]杨威.网民规模和结构对网络舆情的驱动影响[J].现代情报,2015(4).
[2]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