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 李绍芳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管窥英汉互译中的“伪朋友”
王 琼 李绍芳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分析了“伪朋友”现象的成因,探析克服“伪朋友”和提高译文准确性的对策。认为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英汉语言文化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在翻译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查阅资料,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同时增强责任意识,尽量避免“伪朋友”现象的发生,使译文忠实原文并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
翻译;伪朋友;成因;对策;译者主体性
翻译是信息传递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在词汇、句法和篇章等表达方面有各自的特点,给英汉互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时忽视英汉语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时候太直译等原因,致使翻译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这种现象在翻译界被称为“假朋友”或“伪朋友”。例如,“白皮肤”如果翻译为“white skin”就不妥当,正确的表达是“fair skin”,把“brown sugar”直译为“棕色的糖”也是不对的,事实上,它是指汉语中的“红糖”;又如“broken English”如果照字面意思译为“破碎的英语”,那就违背了汉语表达(against Chinese)。汉语中“破碎的”是用来形容一件东西不完整、摔破了或者是摔碎了,而“broken English”是指英语讲得不好,翻译的时候可以采取“归化”译法,译为“蹩脚的英语”或是“结结巴巴的英语”,使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翻译中稍不留神,就会导致误译,甚至对信息的错误传达,因此探讨“伪朋友”的成因和解决策略对译者和译文准确性的提高都是很有裨益的。
很多学者对翻译中的“伪朋友”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也纷纷发表论说。例如张思永“小议翻译中的假朋友”,郭亚银“翻译中的‘假朋友’现象”,成昭伟“翻译‘假朋友’详论”,王晓辉“英汉互译中的‘假朋友’现象探析”等。笔者发现,大多数前人的研究都是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诸如文化差异或句法差异等客观因素出发,对“伪朋友”现象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具有主体性。因此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探讨“伪朋友”的成因及对策,以期译者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伪朋友”现象,提高译文准确性。
1.1 何为“伪朋友”
“伪朋友”(False Friends),又称“假朋友”,源自法语“Faux Amis”,目前已经成为翻译学的一个常用术语。Mona Baker认为:“False friends are words or expressions which have the same form in two or more languages but convey different meaning.”[1]P86-89方梦之认为:“如果不考虑特定的语言,‘假朋友’可以定义为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相同而实际意义全然不同的词语。”[2]P166-167陈宏薇认为,“假朋友”是指“除了词义相符的词语之外,英汉两种语言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别的假词义相符词语。”[3]P102显然,“假朋友”就是指在翻译中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和源语(source language)之间看似对应,实则有不同意思的表达。因此,翻译时要特别留心,以免把“伪朋友”当成“真朋友”。
1.2 “伪朋友”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所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英汉语分别在词汇、句法和篇章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翻译时,要找到完全合乎两种语言文化的对等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弄清楚“伪朋友”的形成原因对提高译文的质量是很有帮助的。除了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外,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是译者缺乏对两种文化的认识及在翻译实践中粗心大意导致的,具体原因简要归结如下:
一是生搬硬套,按字面意思翻译导致的“伪朋友”。例如“绿豆”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则为“green bean”,正确的译文则是“mug bean”,又如“红茶”对应的英语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the best man”意思是“伴郎”而非“最好的男人”,又如“black coffee”,如果不顾英美文化,直译为黑咖啡的话,那中国人一定认为是指黑色的咖啡,而事实上“black coffee”是指“不加糖或不加牛奶的咖啡”,诸如此类的表达如果照字面意思直译,就会导致误译,表面上看是对的,实则大错特错,因此翻译中要特别注意。
二是忽视语用意义差异导致的“伪朋友”。一个词语除了指称意义外还有语用意义。翻译中既要考虑词的所指,又要兼顾词的语用。例如:“文明单位”如果译为“civilization unit”,那外国人看了会觉得莫名其妙,应该译为“Model School/Factory/Shop”,这样才能突显汉语里面“文明”一词的语用意义。又如“宣传”英语可表达为“publicize”或者“propaganda”,字面意思都是“宣传”,殊不知,英语中的“propaganda”是指对丑闻、经济萧条等不好事物的宣传,并不是我们汉语里面常说的加大宣传力度中的“宣传”。又如“农民”一词对应的英语有“farmer”或者“peasant”,事实上,farmer一词指的是“农场主”是指较富裕的农民,而peasant是指较贫困的农民。试比较:The peasants in our village often go to cities for working.(村里的农民常到城里去打工。)His family has a large field and his father is a farmer.(他家有很大一块田地,父亲是农场主。)翻译时,如果都把“农民”一词译为“farmer”,那势必导致“伪朋友”现象的发生。
三是不顾具体搭配而产生的“伪朋友”。谭载喜认为,“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含义。例如green with envy (十分嫉妒),green at the gill(气色不佳),a green worker(业务生疏的工人)等表达中,green 一词含有贬义。”[4]P191Hartmann(哈特曼)和Stork(斯托克)认为,“一种语言中每一个词,都有其搭配范围,这些搭配范围限制它的意义、用法;不同语言的对等词如果说有相同的搭配范围的话,那是很少的。”[5]P191可见,掌握词的搭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common criminal是指“臭名昭著的罪犯”而不是“普通的罪犯”,common informer 是指“职业告密者”而不是“一般的告密者”,a one-horse town 是指“乡村小镇”而不是“一匹马小镇”,a strong music bias 是指“对音乐的强烈爱好”而不是“对音乐的强烈偏见”,“高薪”要译为“a high salary”或者“fat salaries”而不是“a tall salary”,青山要说“green hill”,“青天”要说“blue sky”,“青布”要说“black cloth”,对于以上“青”的表达,不能用indigo(青色)等。翻译时,如果忽略了词语具体搭配,就会导致“伪朋友”的产生而造成误译。
四是不顾具体语境而导致的“伪朋友”。方梦之认为:“语境常分为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指词、短语、句子在语篇中前后相关的内容;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文化语境指语言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宗教、习语和政治背景。”[6]P105翻译中词汇的选择深受语境的限制。例如:Carl said, “I am dead in the water, drifting and in need of help.”此句中dead一词,如果译者忽视其语境直译,则为卡尔说:“我死在水中,漂着、需要帮助。”可想而知,一个死了的人还能说话吗?这样的译文不合语境,更不符合逻辑,必定是误译。又如“the lion’s share”是出自《伊索寓言》的典故,故事中狮子将其他所有动物的猎物攫为己有,人们就用该词语来表达事物的“最大或最好的部分”。因此,选择词义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相关的语境。
译者主体性发挥与否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句子和篇章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它们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无法改变的。作为译者,唯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了解这些差异的存在,在翻译实践中,积极查阅辞典和相关资料,加强自身责任意识,打牢英汉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这种“伪朋友”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2.1 结合语境,积极查阅资料和辞典,避免望文生义
翻译中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尤其是对那些似是而非的词汇或者句子,一定要通过查阅辞典弄清楚,并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意思。例如:For the life of me, I couldn’t understand why you didn’t tell the story of your side.此句中,虽然没有什么难词,但是稍不留神就会把“for the life of me”译为“对我来说”、“对我的一生来说”或者“对我的生命来说”等诸如此类的译文。事实上,翻译的时候如果能查一查辞典,就会发现“for the life of me”意思是anyway,或in any case“无论怎样”的意思。又如“the Milk Way”如果照字面译为“牛奶路”就大错特错了,为了解其蕴含的文化,译者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才能理解“the Milk Way”是希腊神话中有关宙斯(Zeus)和赫拉(Hera)的典故。
2.2 打牢英汉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增强责任意识
翻译是语言间文字和文化的转换,是个复杂的过程。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是译者能够做好翻译工作的前提。因此,译者要注重平时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通过学习存多积广,具备扎实的双语言和双文化基础知识。此外,在翻译工作中责任意识也很重要。人们常用以下例子来说明译者身上担负的重大责任:把“自建国以来,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译为 “Ever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 China, 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living a bitter life.”时, 就错误地把“better”一词写成了“bitter”,两个词虽然只有一个字母之差,但意思却相去甚远。正如前人所说,“翻译充满风险,一不小心,就可能一言障目,错误百出。”[7]P7可见译者不但要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化基础知识,还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从事翻译工作。
2.3 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
恰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质量的提高。在适合直译的地方尽量直译,不适合直译时可采取“意译”,或是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例如:I think your suggestion will work. The new rules are working well.句中的“work”和“working”,如果直译则为:“我认为你的建议将会工作。”和“新规定正在很好地工作。”此时直译“work”的字面意义“工作”是错误的,应该采取意译方式,译为:“我想你的建议行得通。”或者“新规定执行得很好”。
英汉语言文化本身存在的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如果生搬硬套地按字面意义翻译、忽视词汇语用意义的差异、不顾词汇的具体语境和搭配,就会导致“伪朋友”现象的发生而对信息的错误传达。为了提高译文的质量,避免“伪朋友”现象和误译,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汉语言文化基础知识,还要发挥主体性,积极查阅辞典和相关资料,注重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了解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同时,结合具体语境,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翻译。
1 陈宏薇,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方梦之.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 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4 王晓辉. 英汉互译中的“假朋友”现象探析[J]. 中北大学学报,2012(8):86-89
5 姚围围. 解读英汉翻译中的“假朋友”[J]. 海外英语,2013(3):166-167
6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谭银元)
On “False Friends”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ANG Qiong,LI Shao-fang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 reasons lead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Friends” are analyzed and some solutions are explored in order to avoid “False Friends”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s accuracy. Not only should a translator build solid foundations for the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knowledge, but he also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ready for information researches and translating with high responsibility. By avoiding “False Friends”, translators can produce translations which ar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s and in line with the express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ranslation; false friends; reasons; solutions;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2014-11-20
王 琼,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英汉互译方面的研究工作。
H315.9
A
1671-8100(2015)03-0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