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鉴平民的智慧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民歌艺术手法初探

2015-03-21 03:06:22
学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鱼戏莲叶诗经

赏鉴平民的智慧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民歌艺术手法初探

韦海英(甘肃省榆中师范学校 730100)

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既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也是文学题材与体裁发展的推动者。它不仅具有深广的思想性,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也说明劳动人民具有无穷的创造性,正是他们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赋比兴的手法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是说,从“志”到“诗”,是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创作过程的。在这个表情达意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表现方法,赋比兴就是前人总结出的民歌的表现方法。《毛诗序》说:“故《诗》有六艺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表现手法。其实,赋比兴不仅仅是《诗经》中的抒情手法,也为后代的很多民歌所使用。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这里的“敷陈”就是铺陈的意思。李仲蒙也说:“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结合二家的注释,我们会发现,赋就是通过对事物详尽的叙述和细腻的刻画把感情直接表现出来。在《静女》一诗中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最富有诗意的场面、时刻和爱屋及乌的心理,并展开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使男女相会的情趣跃然纸上。再如,《敕勒歌》通过对山、川、天、野、风、穹庐、绿草和牛羊等意象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下面再说说何谓“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李仲蒙则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这就是说,如果是先有“物”而后有“情”,且“情”是所见之物“触发”而起,这种手法就是“兴”。从李仲蒙的说法来看,比和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前者是有意识地寻求他物来言情,先有情而后有物,后者是由外物而联想的心中之情,先有物而后有情。兴是民歌中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方法。如《关雎》一诗的开头二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因雎鸠这种雌雄齐鸣的水鸟而触发追求配偶的心情;《伐檀》一诗中每章的前三句均以劳动者在河边伐木的情景而联想到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进而对统治者进行冷嘲热讽;《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二句是从汉乐府民歌《艳歌何尝行》的诗句“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变化而来,通过对失去配偶的孔雀的描写,引起对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记述。

二、民歌的句式

从民歌的起源来看,民歌的语言和节奏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沈德潜在《古诗源》的例言中说:“《康衢》《击壤》,肇开声诗。”假如沈德潜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有记载的中国民歌起源于尧帝时期。为了说明诗歌的源流,现将这两首诗抄录如下: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加焉?

康衢谣

立我烝民,莫匪而极。不识不知,顺帝之责。

《击壤歌》是古代投掷壤(一种玩具)时唱的一首民歌,从此可以看出最初的民歌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同时这五句诗中有四句是四言,节奏感很强,最后一句为七言,又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康衢谣》是尧帝出游时听到的一首儿歌,全用四言,符合儿童对鲜明节奏的要求。从这两首民歌可以看出,在《诗经》产生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以四言为主的民歌就已经产生,并且和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后来《诗经》中的民歌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

中国民歌是在以四言为主的《诗经》时代开始集体登上文学舞台的。四言诗为二拍,节奏明快强烈,保留了原始劳动歌谣的特点,但这时的民歌又不局限于四言,当内容需要时,也会出现二言、三言直至八言。五言民歌的集大成者就是前文提到的《孔雀东南飞》。全诗共有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是“古今第一首长诗”(明代钟惺语)。全诗布局宏伟,结构谨严,繁简适宜,浑然天成;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尤其人物对话的描写,纯用当时口语,明白如话又切合人物身份,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的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三、民歌的韵律

民歌语言的显著特色是音韵的和谐。在《诗经》的时代,民歌的作者已经在押韵上为后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硕鼠》中句句押韵,使得节奏短促强劲,对统治者的鞭挞之情也就更强烈。《关雎》中每章一、二、四句押韵,避免了短频快的节奏,更适合抒发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之意,又使诗歌旋律和谐婉转。当时虽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用韵规则,歌唱者却在实践着内容决定形式的创作原则。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歌的用韵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范。《陌上桑》和《羽林郎》已经在实践隔句押韵的规则,音律有很大的进步,为律诗与绝句的形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唐宋以后,民歌为词和曲的韵律的形成贡献巨大。

四、民歌的章法

《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说明反复陈述是抒发强烈思想感情的有效方式,民歌也是如此。出于言志的需要,民歌大都采用重章叠句的章法,既便于歌唱,增加民歌的音乐性与节奏感,又便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无衣》共分三章,章章以相同的句式和相近的词语,围绕“与子同仇”这一主题反复咏唱,以急促的节奏、决绝的口吻,把战士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盘托出,在反复中强化其鼓动性。这首民歌在反复咏唱的同时,也注意到内容的变换和联系。这不仅表现在共享不同的衣物和修整不同的兵器上,更表现在每章结末的誓词上。由“与子同仇”“与子偕作”到“与子偕行”,由认定共同敌人,决心共同奋起,到准备同上战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再如《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汉乐府中的名篇,也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田田”一次的出处。这首民歌在回旋反复之中描写出青年男女集体劳动的快乐和江南明媚的自然风光,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文字活泼,充分体现出民歌的特色。

中国古代民歌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这些出自闾巷阡陌的歌谣唱出了各阶层特别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心声,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底蕴,《诗经》更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艺术上,民歌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语言、章法到表现手法都成为后世诗歌的楷模。所以继承和发扬民歌的优良传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也必将推动当代诗坛与乐坛的革新。

(责编 乔召召)

猜你喜欢
鱼戏莲叶诗经
采莲曲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接天莲叶无穷碧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42
读迷作品
小读者(2020年10期)2020-06-29 06:11:10
诗经
天津诗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江南
植物占领世界?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小说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14: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