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明
2014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以及“三期叠加”下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辖区各级行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和总行工作部署,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争创佳绩,为西北经济金融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真抓实干攻坚克难,2014年全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紧扣稳增长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货币政策执行绩效显著提升。坚持分类调控总量,定向调整结构,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保持了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均衡增长。截至2014年末,西北五省(区)人民币贷款余额达4.99万亿元,同比增长19.48%,高于全国5.88个百分点。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重点行业、战略新兴产业信贷支持,积极化解了落后过剩产能。着力推动民生金融发展,落实定向降准政策,灵活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深入推进“订单+金融”、“三权”抵押等融资方式创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缓解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创造性开展金融扶贫开发工作,建立了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四省藏区和南疆四地州等连片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联动机制。签署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地方政府、中国教育金融发展基金会三方合作备忘录,在全国首家实现了“金惠工程”由县到市的拓展。持续构建多元化社会融资体系,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加,西北金融市场有了新的发展,全国首单保障房集合债、首只内嵌转股权非公开定向可转票据等债券在西北发行。
(二)围绕重点领域促改革防风险,区域金融运行安全稳定。做好《存款保险条例》出台准备工作,为重大金融改革创造条件。建立地方利率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培育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员,引导区域均衡利率形成。关注大型国有商业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成效,加强“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督导,关注农信社改革、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新疆成为全国第二个获准开展人民币对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兑换交易的地区,人民币与坚戈汇率的挂牌实现重大突破。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强化跨境资金流动双向监测,在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同时防范了外汇资金异常流动风险。树立“大金融”意识,在正规金融监测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对影子银行及民间借贷的监测,开展交叉性金融业务风险分析,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风险排查,探索信托、期货、保险业现场评估,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创新举措,金融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深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12363咨询投诉电话及消保信息管理系统全面上线运行,第三方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建设,完成第三次银行及其他金融业经济普查、标准化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试点,发挥五省区调查统计业务协作和信息交流机制作用,统计参谋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成功上线运行ACS系统,扩大农村手机支付试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全辖达到6.37万个,支付便民工程成效显著。认真落实新《预算法》,强化基层央行经理国库职能,拓展财税库银横向联网范围,现代化、服务型国库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开展洗钱风险评估和恐怖融资交易监测分析,反洗钱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征信管理与服务不断加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逐步健全,辖区7市(州)3县(区)被总行确定为国家级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人民币净化工程效果突出,陕、甘、宁、新四省(区)取款机冠字号码查询实现全覆盖,青海也达到97%。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宣传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科技信息保障水平得到提升。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各省(区)金融志编撰工作有序推进。
二、充分认识经济新常态,准确把握西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后危机时期的深度调整期,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继续分化,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发展增速从高速过渡到中高速、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过渡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总量过渡到寻求民生改善。新常态下,西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稳中换挡,增速稳居第一方阵;区位优势相对明显,基建投资稳固托底;能源经济引擎减弱,新兴产业快速“补位”;内陆开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注入新活力;共享改革成果,改善民生成为新目标。
一是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西北五省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53万亿元,各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陕西在能源大省中增幅名列第一。总体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增速回落但未“失速”。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如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及西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东部结构调整引起的产业转移等,拉动西北经济加快发展。同时也要关注一些不利因素,如全国经济下行会传导至西北地区,石油、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滑并且短时间内难以反弹,对西北影响很大,等等。
二是新兴产业渐成“新引擎”。在“三期叠加”过程中,传统增长引擎减弱与新兴产业发展并存,西北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得益于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2014年,陕西非能源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能源工业,甘肃风力发电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宁夏清真食品扩大对阿拉伯国家的出口异军突起,青海特色旅游、山地运动、环青海湖自行车比赛在国际富有影响,新疆煤转电产业前景发展良好,这些都是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化,也是西北的优势所在。
三是外向型经济展现“新活力”。1-11月,五省区进出口总值64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高于全国11.5个百分点。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出现了一些高精尖产业,如陕西的半导体、三星闪存等在国际上已有一定影响力,并且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外贸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同比增长35.7%,辐射周边80余个国家和地区,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改善民生成为“新目标”。西北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比重不断提升。2014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达9.7%,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增速排名全国1、2、3、9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12.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增速排名全国2、3、6、7位。
总体来看,西北经济发展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传统产业加快升级,科技创新效力增强,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里既有机遇和动力,也有挑战和压力。对于西北金融业来说,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一带一路”融资缺抓手对战略实施带来挑战。“一带一路”战略对西北地区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该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项目储备。但目前,各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政府债务处于高位,地方政府举债逐步规范,PPP等融资模式推进成效仍待观察,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与此对应金融资源的有效介入也会受到一定制约。此外,西北多个经济区和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天津渤海新区相比还有差距,改革的力度和成效也不如东部。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寻找新的、适合的融资工具是地方借力“一带一路”加快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是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对经济稳定增长带来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问题加剧。票据融资大幅增长,票据市场非常活跃,资金运用仍存在虚拟化的情况。此外,据对陕西省86家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四季度总体贷款需求景气指数继续下降。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三是金融产业较为脆弱对守住风险底线带来挑战。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资源价格下跌对传统产业、重点企业、民营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其二,房地产风险不断加剧。其三,影子银行的问题不容忽视。目前总体风险虽然可控,但局部风险仍不容忽视,要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谓任重道远。
四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对经济转型带来挑战。长期以来,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能源资源型产业支撑,导致了金融资源向这两个领域过度集中。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资源型产业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一些过剩产能、低效率企业仍然占用着大量的金融资源,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并对其他主体资金需求形成了挤出效应。部分企业债务率较高,新增贷款用于“借新还旧”,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转型升级的贡献不足。
新常态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风险共生。全辖各级行要深入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总行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握重大调整机遇,抓住转型升级契机,找准工作着力点,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创新求进。
一是金融支持增长要找准新方向。经济下行压力越大,越需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在结构调整中找出路,确保换档不失速、增长有质量。做好当前金融服务工作,既要补好“旧账”,支持加快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农业、能源化工等产业转型升级;还要谋好“新篇”,抢抓“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准确把握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改善民生、拉动消费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形成推动西北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金融宏观调控要有新手段。新常态下,货币政策调控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定向调控、改革创新。要加强对货币政策工具的统筹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深入学习研究新型工具的组合运用方法,提高定向调控的精准度。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作,提升政策和工作合力,努力为西北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创造松紧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三是金融体系建设要有新亮点。西北地区金融总量小、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杠杆引导作用。要进一步健全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国有银行改革,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加快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增强市场活力;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社会融资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探索新型债务融资工具运用,优化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积极争取区域金融专项试点,关注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进展,加大金融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服务和产品创新力度,满足新常态下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是金融风险防范要有新思路。要密切关注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出台等金融改革推进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影响金融稳定的事件,加强风险排查预警,做好应对处置。认真学习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的知识,关注行业创新和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有效的监测方式、监管规则等,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协作,建立完善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结合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增强风险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努力提升依法履职工作水平
2015年全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总行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契机,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执行稳健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全面推进金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释放发展潜能;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更加注重聚焦民生统筹协调推进;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央行,更加注重防范控制各类金融风险,站在新的起点上谱写西安分行辖区工作新篇章,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强化法治理念为统领,积极推进法治央行建设。认真落实总行《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意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行。协助总行推进重点金融立法项目,加强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宣传培训、正确解读、监测反馈等工作。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法律素质。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准则,依法合规实施行政审批、执法检查、行政处罚、政务公开等,特别是具有行政检查处罚权的部门,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金融管理水平。
(二)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是深刻把握新常态下辖区经济运行的新特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保持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减,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二是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辖区经济突出问题,加强信贷政策指导,优化货币信贷资源配置,助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提高债务融资工具覆盖面,推动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探索PPP等新型融资模式,解决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用事业融资需求。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三农”金融债。用足用活民贸民品贴息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三)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稳步推动区域金融改革开放。一是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编译、国别专题等特色研究,推动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力争在政策研究与务实推进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大力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引导企业利用跨境人民币业务进行资金结算、对外担保、优化融资,加快“中阿合作”、“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建设,打造境外“人民币走廊”,持续推动面向中亚的区域货币市场建设。三是争取专项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紧密结合科技、能源、文化、外贸等产业优势及区域特色,研究专项区域金融改革的可行性和切入点,配合地方政府积极争取改革试点。四是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探索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稳健发展的路径。扩大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银行制度,力争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产品创新、直接融资工具运用方面实现突破。五是积极倡导发展消费金融。充分认识消费金融对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推动消费金融业务模式和信贷产品创新,构建多元化消费金融体系。六是认真落实重大金融改革措施。推动利率市场化,做好存款保险制度出台的准备和组织落实工作。七是深入落实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措施。落实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积极支持辖内企业“走出去”,选择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开展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密切关注外汇管理改革政策的落实情况,为外向经济发展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四)以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全力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体系。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做好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融资平台、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融资、非法集资等领域的风险动态排查。发挥证券监管合作备忘录功能,加大打击非法证券工作力度。加强金融创新业务、信托理财等领域风险预警,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健全完善风险处置预案。深入推进“两管理、两综合”工作,严格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积极防范化解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二是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用好监测月报、区域报告等工作机制,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双向监测分析,提高形势研判和风险发现的前瞻性与精准度。加强对贸易融资和贸易信贷的监控,完善各地货物贸易敏感样本库制度。密切关注贸易融资、个人分拆结售汇、资本金结汇等领域的异常变化,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强洗钱风险防范。按照新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制度》要求,指导金融机构自主制定可疑交易报告标准,提高交易报告的有效性。推广应用反洗钱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法人监管,防范高风险和新业务领域的洗钱风险。
(五)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目标,不断完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依法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建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信息管理平台,结合热点和群众投诉集中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建立金融消费知识普及长效机制。二是落实铜川市“金惠工程”重点推广区实施规划,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金融教育培训路径。三是扎实做好统计研究工作。加强五省区统计信息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西北经济金融统计数据库,不断健全各项经济调查制度,探索建立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体系,配合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调研和起草工作。四是持续推进支付体系建设。推广应用第二代支付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子系统,加强支付机构管理,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步伐。五是强化科技服务保障作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维护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加快金融IC卡推广应用。六是提升货币发行和管理水平。健全小面额货币供应长效机制,落实对外付出现金全清分进度计划,实现各渠道冠字号码查询功能。七是强化国库管理服务职能。按照新《预算法》要求进一步提升经理国库水平,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益。八是改善征信管理服务。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推广动产融资登记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