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过程中,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重新确定“技能+管理+素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适应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071-03
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因此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所谓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从传统优势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面对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应该关注政府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人才模式改革探索,培养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柳州市区域经济特点及产业转型升级概述。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201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柳州工业产业在转型升级中求发展,从自主创新中要效益,形成了门类较齐全、加工制造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并具备了形成产业集聚的产业经济基础和吸纳发达国家、地区产业和技术转移的条件。《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柳州市深入实施“二次创业、升级转型,聚集人气、做大城市,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战略,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具有国际水平的广西柳州汽车城,国内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建设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把柳州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的中心城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结构由“十一五”时期的“354”(汽车、冶金、机械三个支柱产业,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化五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制药四个新兴产业)格局调整为“543”(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五个支柱产业,制糖、建材、造纸、日化四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个新兴产业)格局。
综上所述,在“十二五”时期,柳州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三次产业布局,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做大做强做优柳州工业。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升级必须由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科技作为支撑。
(二)柳州市人才需求新变化。《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到2009年底,柳州市人才总量为3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为3万人,总量偏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因此,该规划提出在未来的5-10年间,在重点产业,比如汽车、冶金、机械、化工和有色金属材料等产业领域,确保重点产业人才资源以高于其他行业人才发展速度增长;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两区一带”战略新布局,利用自身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按照建设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战略部署,大力培养和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旅游、金融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动融入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人才合作;主动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大力培养涉外旅游、东盟法律、外经外贸、保税物流以及非通用语种的专门人才。
面对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传统培养向创新培养转向,从传统向现代嬗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改革传统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国际接轨,探寻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为了适应柳州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布局以及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等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变化的形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后,没有停下改革的步伐,而是主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优化专业结构,助推区域支柱产业发展。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对接,在专业设置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点,将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企业结合,根据柳州市经济社会的结构特征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首先,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作为柳州五个支柱产业,因此重点打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先进制造类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汽车类专业,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其次,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柳州工业经济增长新的主导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不断融合,并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国内外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近年来新开设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再次,围绕广西“两区一带”战略新布局,主动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布局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服务第三产业发展的专业,以便培养更多服务旅游、金融和现代农业,熟悉东盟法律、外经外贸、保税物流以及非通用语种等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二)确定“技能+管理+素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标准可以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是具有能满足初次就业的、比较宽厚融通的专业知识,一般指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具有能满足综合性岗位需求的复合能力,包括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三是具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综合素养和综合意识, 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身心素养以及法制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
在充分调研柳州各类企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研究跨专业进行知识、技能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学院2013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性意见中,提出培养“技能+管理+素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即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出培养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或掌握一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掌握该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通过校企文化熏染、品德形成、技能教育以及自我管理、自我陶冶和锻炼等途径,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
(三)引进先进企业和国际标准,校企合作更新课程内容。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做好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安排,分析高新技术岗位群和一般技术岗位群的不同要求,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对能力进行分解和重新整合,然后研究每一能力模块中应培养的职业技能和具有的知识结构。构建学习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1.开设精益生产与信息化基础实训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柳州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一批以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知名先进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大量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设计制造平台,采用柔性制造系统,采用扁平化的管理结构。由于自动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线工人的动作操作技能要求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产品和工艺装备日益精确和复杂,一线工人智力技能要求更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计算能力;要求技术操作者具备足够的技术理论基础、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生产必需的多种技能。
为了适应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学校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精益生产与信息化基础实训课程,作为全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依托学院“先进制造实训工厂”(模拟工厂)来实现,该工厂是一个全景式展现先进制造工厂体系的集成实训平台,它是模拟汽车总装工厂,按照精益管理理念和原则,集成了现代工厂的生产组织、物流、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训平台。精益生产与信息化基础实训课程共16课时,其中8课时为“MES(制造执行系统)使用”、“精益生产基础知识”的理论知识,以及8个课时为全景体验式“精益生产实训”, 学生能全面熟悉企业运作的基本要素,了解“先进制造实训工厂”精益生产的理念、方法和原则,感受先进制造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应用,了解先进制造企业从订单计划下达到订单履行的全过程,初步掌握精益生产的管理要素、管理工具等。
2.专业课引进企业标准和国外职教先进国家教学标准。在课程开发中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体系,着重加强与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服务、信息产业链、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使课程开发体现高新技术发展的主流。
引进先进企业的培训标准,建设“先进制造实训工厂”。学院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入340万元,建设了一个占地680平方米、全景式展现先进制造工厂体系的平台。平台涵盖精益管理“6项原则”及“33要素”的生产现场管理;覆盖从产品订单到交付的全过程;真实展现制造过程的工业总线、智能仓储、自动引导等控制系统。通过实训课程培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全景式的工厂体验,学习先进制造核心知识,培养和塑造职业能力与素质。
引进国外教育标准,开展“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简称SGAVE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成为全国25个试点院校之一。SGAVE项目由教育部牵头,携手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及大众)来实施。师资培养、试点班学生选拔,以及主要由8个学习领域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均按外国企业标准执行,并与柳州的五大德国汽车的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实施SGAVE项目,学习国外职教先进国家德国的职教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方式以及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了学院办学国家化,促使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从而培养更多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化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推进精益化、信息化建设。加快转型跨越,坚持创新驱动,由“柳州创造”向“柳州智造”跨越,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随着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求实训基地建设也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而主动变化,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引入先进制造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基于工程和生产实践的专业实训实习教学平台。与采埃孚(ZF)、发那科(FANUC)、德马吉森精(DMG MS)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推进校内实训基地的精益化、信息化改造,按企业精益管理要求改造实训场所,使学生既提高职业技能,又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学院共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13个。
(五)校企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技术更新,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需要主动追踪产业前沿动态变化,主动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在参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学院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不同的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针对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和原有教师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建立和完善教师轮训制度,分期分批到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进行短期访学或0.5~1年的深造,或到具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挂职锻炼。主要目的是了解岗位素质技能要求,熟悉生产流程,掌握操作方法,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研发,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对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他们长期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了解企业实际和岗位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教育理论缺失,因此重点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参与各级师资培训班、校内校本培训,以及说课大赛、教育技术大赛、软件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提高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能力。
对于兼职教师。由于柳州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企业众多,聚集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不少人具有“双师”素质,在行业企业中有较大的影响力。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用人理念,应积极聘用他们作为兼职教师。目前,学院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自治区级教学团队8支;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4人。
(六)校企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全程参与高职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本身就是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监控,主要监控学院的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柳州市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监控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的要求;监控课程内容是否紧贴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通过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监控人才培养是否达到用人单位标准。学院也通过回访企业,了解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表现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适应性,从而不断改进、优化教育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
【参考文献】
[1]苏志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应对[N].中国青年报,2011-06-16
[2]段超.柳州新型工业化向高水平迈进[EB/OL].(2014-03-20)[2014-08-04].http://news.smelz.gov.cn/html/2014/0320/296913.shtml
[3]蒋玲.中外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范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9(6)
[4]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5]叶子飘,丁孝智.珠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6]左家奇.职业教育要为先进制造业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J].教育探索,2010(7)
[7]冯雪萍,林杰.基于情景式集成实训平台下的实训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
[8]陈淑维.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三江论坛,2013(7)
[9]王晓琼.构建企业全程参与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
【基金项目】2012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 (:2012JDZ167)
【作者简介】廖波光(1975- ),男,广西岑溪人,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