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伦理批评标准的基本范畴

2015-03-20 20:22陈佳
艺术评鉴 2015年3期
关键词:范畴冲突

陈佳

摘要:建立标准是以不变应万变,复杂简易化的科学措施,可有效提高音乐批评的准度、范度、幅度。音乐伦理批评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为指导,遵循思想、价值标准,兼顾艺术、审美标准。它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关注音乐的题材、内容等表意性层面的道德内涵,更立足于分析深层次的留白和意蕴。

关键词:音乐伦理批评  范畴  冲突

《辞海》中说“标”,树木的末端,引申为“表面”。“准”的意思是内在法则。标准化是人类逻辑发展的成果,是根据事物和概念的性质,制定的具有共性特征的规则和模范。古希腊神话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要求客人身高与床的大小合适。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万物的标准。诚然,音乐具有抽象、无形、抒情和主观性的特征。然而,人是道德动物,艺术是道德活动。音乐作品一旦形成和确立,即意味着某种标准被认可和遵从。譬如,希腊人将不同调式与人的不同情感、道德相联系。伊壁鸠鲁指出,如摈弃悦耳之娱,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柏拉图说,理想的乐调能激发勇敢、智慧的精神。在中世纪神学家那里,善的音乐能令灵魂安宁。先秦乐舞编制的“佾”,“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左传》)《周礼》中钟磬乐器“县”,“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只要音乐活动的过程和目的,在于唤醒世人的伦理责任感,它就是善的,有某种道德价值或合乎道德标准的。

一、生理性的范畴——直觉判断力的评判

感性是音乐的起点。莱布尼兹曾说,音乐的基础是数学,它的出现是直觉的。声音没有“定格”的固态(形状和体积),音乐是“发生型”或“承续性知觉型”的艺术。如果将音乐当成有道德意义的艺术整体加以感受。那么直觉就是音乐批评的初始阶段,是高于感官刺激之上的多维心理活动,借助经验积累而成的直接情感体验展开。注意性的听觉属于表层,想象性的联觉属中层,文本固有的情感意义则属于深层。

(一) 功能层:道德韵律的快感。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纯与噪,诱发消极或积极的生物知觉判断。据亲和效应原理,喜之则近,怨之则远;高音激昂,低音深沉;强音振奋,轻音柔和;急音烦躁,慢音轻松;纯音悦耳,噪音抑郁。

(二)形象层:道德暗示的通感。1.质料。依赖于联觉的平线、环绕、波浪、跌宕式的旋律;轻快、高亢、舒缓、凝重、紧张的节奏;和声和谐与不和谐;非语义的动机和流逝性的情绪等。2.意象。初步想象依赖于意志,对音乐以多个器官作出反应,来粉碎和重组听觉的内视过程,产生激励或抑制的原始判断。

(三)话语层。道德情感的度测。1.情感。情感是想象和理解之间的心理中介。音乐表现平凡、细小的道德内容,使精神得到安慰和平静,称“小情感”。另一种则表现社会重大事件的内容,点燃道德之火,得到强烈的震撼,即“大情感”。2.度测。测试音乐内容对道德的传达程度。广度,道德情感的丰富性,覆盖不同年龄、团体、民族、地域人群的体验,获得共鸣感。深度,道德情感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关联性,获得投入感。高度,内容表现的道德态度倾向,含纵欲派、禁欲派和自然派,获得满足感。效度,审美道德体验的效果是否明显,获得完善感。信度。内容宣扬的道德观的可信性,如腐朽或进步等。实际上,直觉判断力的实现,为音乐文本设立了严格的标准:既要求内容求实、健康,合乎历史发展,又要求形式恰当、明确,合乎美的规律,具有功利性、人本性、社会性的伦理力量。

二、思维性的范畴——理性判断力的评判

理性是人生而高贵的象征,最终目的是自由地按照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音乐又是隐蔽于理性之中,最自由的艺术。理性作为音乐批评活动的高潮,与感性共同构成音乐批评的完整心理结构,它运用逻辑思维,以冷静的态度,全面的认识,详细的分析,依靠音乐以外的文化背景(时代环境、作曲家本人的身体、心理,艺术思潮等)和文字因素(歌词、标题)中找到依据,完成对道德含量的全面解读。

(一)个性:个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隐含着个体特质与周围事物的对立和冲突。典型形象则是艺术个性的具象表达。应通过对典型的考量,充分挖掘其道德的社会历史意义、人生反思意义、品性情调意义。

1.量:音乐内容能否促进对心灵信仰和精神宇宙的发现。2.质:能否产生人对自身,及其生存状况,对道德命运的关照。3.关系:能否和某种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生活和思潮流派相联系。4.样态:能否揭示善与恶、美与丑、虚伪与真实、勇敢与怯懦、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普遍道德矛盾。

(二) 境界:音乐内容表现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关系到思想品格的贵贱,道德质量的高低。伦理境是底线,哲学境、审美境是常态,天地境是理想。

1.丛林境:动物性的利己主义,从生存自私出发,弱肉强食,体现为腐朽享乐,卑鄙地追逐浮华的快感、名利。2.伦理境:遵守他律和自律的道德准则,利己为主,兼顾利他。如民间的叫卖歌。3.哲学境:有自觉的道德思考系统,表现为平等的互惠主义,如《马赛曲》。4.审美境:对道德进行超越和重建,认同人性的高贵,如阮籍的《酒狂》等。5.天地境:觉行的圆满,无目的纯粹、完全的利他主义,表现为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如宗教音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

(三)思想:它通过文化的复原和审美的回归,解析音乐中道德内容的含义。

1.思想的分类:按阶级性分,全民型道德,阶级型的道德,混合型道德。按时代分为,象征型(天然、纯真、自觉)、古典型(主导型、服从型、矛盾型)、浪漫型(奔放型、反抗型、关注型);按心理(自觉、不自觉)。按性质分,普遍和特殊性。普遍性为多数人接受,特殊性针对特定人群。按方式分为,强制型和宽松型。强制型是要求所有人达到的道德,如善、爱;宽松型只求某些人达到的,如舍、勇、悌等。

2.思想的冲突:道德冲突,多产于标题音乐,由“故事”的戏剧性决定。“作为两对立面斗争的结果,充满冲突的情境适宜于用作剧艺的对象”。道德冲突升华为“戏剧冲突”,在道德概念和道德信念中间架起艺术情感的桥梁。a.悖论。外部世界与内心宇宙的斗争。b.抗争。人性面对落后的道德,选择勇敢或妥协的行动。c.两面。道德在不同的观点之下,所谓善与恶只有相对的意义,既善又恶,亦正亦邪的情况很多。d.禁忌。宗教、人文、社会传统对道德的限制。e.失衡。本能冲动与自我限制的矛盾,产生的抉择困境。f.弱化。形象的公益性、崇高感,压倒了利益的自私性。G.解决。通过某种手段识别和解决道德冲突。

三、未知性的范畴——主体判断力的评判

音乐批评标准根据直觉和理性的评判来定性,应摒弃个人化、纯形式化和商业化的落后价值观。但也需根据主体实践来检验和校准。主体素质及其局限性,决定了音乐伦理批评的天然缺陷,未来的发展空间。

(一)音乐伦理批评者的素质。人是渺小的,是天赋和环境的产物。如洞内囚徒被抛入世界。音乐能够直接与本我进行真实的对话,而伦理批评者的健康人格作为中介,提供给音乐伦理批评实践坚实的保证。

1.情感。蒙特威尔弟说,音乐表现爱、战争、平静。批评者应秉持真善美的情感,富于终极关怀,有怜悯心,廉耻心、宽容心。2.才华。有丰富的文化素养、人生阅历,艺术实践经验,对宇宙真谛有深邃领悟和独到的见解。3.道德。有高尚的世界观,敏锐的道德感,撇除爱偏好恶,平理若衡,杜绝好好先生。4.创新。能以历史和现实的视野,以超越同时态、历时态的精神,去发掘和接纳崭新的审美形式和道德观。

(二)音乐伦理批评的局限:首先,美与善没有必然联系。“伦理意义上的善和艺术意义上的美各自具有独立的性质和内在价值。”音乐伦理批评不是伦理批评,要兼顾美与善,依据形象与抽象的无答案哲学逻辑。其次,文字的尽头,往往是音乐的开始。音乐伦理批评的工具是文字,实现文字对模糊音乐符号意义的准确、完全的转换,几乎难以达到。再次,道德现象的复杂性,音乐非语言性,决定了其表达的先天不足。音乐伦理批评的质疑、否定功能,始终处于永无止境地完善和更新状态之中,很难达成标准一致的结论。最后,音乐伦理批评标准的道德参照既是稳定,又是可变的,往往存在相互排斥的动机。绝对,是万古不变的真理,即显而易见的善与恶,相对,指那些暗示性的,随各种机动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善恶。

四、结语

维特根斯坦曾直言,音乐是一种图式,目的是交流感情和思想。音乐伦理批评标准,因评判主体、对象不同,而显得既普遍也特殊。它以感性为先导,通过音乐作品描绘性和情节性层面的理性分析,结合听觉、联觉、思维、实践的维度,遵循人类的普泛性原则,对音乐图示施以开放性的思想参悟和道德评价。

参考文献:

[1]陈亚民.罗杰·弗莱形式——文化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年.

[2]桂强.鲍姆嘉通美学思想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05,(02).

[3]易雨橙.电影艺术中冲突和悬念的研究[J].作家,2011,(14).

猜你喜欢
范畴冲突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余模范畴中的余倾斜预包络和余倾斜挠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也谈医患冲突
三角范畴中的(n,m)-强ξ-Gorenstein投射对象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