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苑
摘要:《红梅赞》是中国音乐歌剧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认可,在新时代的音乐领域中也仍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首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歌剧,值得推敲与研究。本文将从此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创作特色及唱法等方面去解析,旨在帮助人们更深入的理解和诠释这首歌曲。
关键词:红梅赞 中国歌剧 特色 演唱
《红梅赞》是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是1964年由著名剧作家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等人作曲完成的红色歌曲。此曲目通过对意境的结合、民歌曲调的采用,以及规整洗练的歌词,而使得曲目朴实而婉转,高亢而坚定,充满艺术魅力。正因这些艺术魅力,而吸引了广泛的观众,流传至今。
一、创作背景
谈到《红梅赞》的创作背景,就不得不提高小说《红岩》,《红梅赞》即取材于这部小说中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事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曲目创作。作者在歌曲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共产党人形象,赞扬了这些共产党人爱国主义精神与革命英雄气概,尤其是江姐等红岩英烈的革命形象,更突显了革命英雄为理想而英勇现身的伟大精神。在《红梅赞》中,主要描写了以江竹筠(江姐)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爱国英雄在国共战斗中顽强抗争而被迫入狱,面对严刑拷仍坚持与敌人斗争的伟大事迹。在江姐等一群革命英雄入狱期间,新中国成立了,其万分骄傲,就在1949年11月14日, 江姐与其他战友们正商议着绣制象征中国解放的旗帜的时候,年轻的江姐被特务秘密枪杀,并用镪水毁尸灭迹,从此江姐的革命献身精神被亿万中国人颂扬。
二、歌曲内涵
《红梅赞》旋律在整部《江姐》歌剧中共出现过四次,每一次在剧情发展的需要情况下,《红梅赞》以江姐不同的内心情绪而发生些许变化并出现在其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江姐作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与情感。第一次出现在歌剧第一场中,江姐即将奔赴川北,而在朝天门码头与孙明霞一起高唱。第二次出现在歌剧第二场中,江姐悲痛的回忆起自己的丈夫老彭,而由男声伴唱唱出。第三次出现是在歌剧第七场中,江姐即将赴刑场就义,而由二胡独奏的形式表现。第四次出现在歌剧剧终,江姐昂首挺胸,满面笑容,极显出视死如归的豁达胸襟、在其即将就义的时候,眼里充满着对新中国成立的向往,此刻《红梅赞》以雄壮的合唱方式演奏出来。从这四次《红梅赞》以不同的曲调形式出现,可以看出其都是在结合剧情与人物心理而科学安排的,每一次《红梅赞》的出现都极力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出整部歌剧的主题思想与音乐主题风格。
三、音乐特色
首先,《红梅赞》根据歌剧的剧情发展变化需要而四次出现在歌剧音乐中,每一次都突显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并赞美主人公的伟大精神,盛唱不衰,具有非常强的歌唱性。《红梅赞》歌词在句式和结构上方整、其曲调高低音变化明显,属于歌谣体的唱法,在朴实中显出高亢的感觉。整首曲目中,在“红岩上红梅开”的主题旋律雏形基础上,加入甩腔唱法,将曲调大幅度拉开、压缩、加花和扩充,并融进了江南滩簧的音调以及四川扬琴的音调,相得益彰,刚柔并济,使得《红梅赞》整体旋律优美动听,感人至深。与此同时,在《红梅赞》的作曲技巧上,多次使用八度和七度的跳进音程,增加了主旋律的气势。尤其在渣滓洞的故事情节中,作曲家广泛的添加了川剧、越剧、京剧等戏曲音乐元素,其与歌剧形式完美结合,突显出主人公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观众在视听画面中心生敬佩之情。
四、演唱处理
演唱是传达《红梅赞》内容及感情的重要环节,演唱者必须在了解作品主题思想及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完美演绎,以此传达出作者表达的感情和作品人物索要表达的感情。
首先,演唱者要将自己联想为故事中的江姐,并怀着对新中国成立的渴望,在音乐旋律响起时放松的进入到故事状态中。接着将喉咙打开,气息下沉,演唱“红岩上红梅开……”,要引发身体的共鸣,眼神飘向远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寒风中的红梅。唱到“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时,要高亢激昂,表现出江姐在狱中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刑法与去权利毫不畏惧,而是秉承着共产党的决心与人生的壮丽辉煌回击敌人。“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这几句已开始表现出人物情绪的变化,即看到了革命的希望,此刻唱这四句,应该情绪饱满,激情慷慨,极力表现江姐从容就义,向往新中国成立的感情。到歌曲最后两句的时候,演唱者则应该深吸口气,气息稳住,高音要高昂流畅的演绎出来,节奏明快,对未来充满希望。而当最后的“新春来”重复演唱时,要将速度放缓,情绪放下,荡气回肠的结束演唱,让听众产生意犹未尽之感。重要的应表现出革命精神对广大劳苦人名的呼唤作用,让人民前仆后继,迎接新春。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音色的演唱者去演绎这首歌,都应该是集中而美。如果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去演绎,要表现出大气之感。而如果是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去演绎,就应该把握其声音的亮度与亮点。另外,在《红梅赞》的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咬字吐词是至关重要的,演唱者应该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这样才能表现出歌曲的艺术魅力。
五、结语
梅花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它以迎雪吐艳, 凌寒飘香的特征表现出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与纯洁坚贞的豪迈气节,是中国文明的精萃。自古以来,许多诗人用诗词赞扬其高贵的品格,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卜算子·咏梅》中这样称赞梅花“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主席托物言志,以梅喻不畏严寒,藐敌如鼠的革命战士。“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便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陆游借此表达自己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一曲《红梅赞》是曾经国之英雄们的生命写照,是坚毅不拔的中华精神的永讴之歌!
参考文献:
[1]智艳,张强,钱庆利.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2]肖萌音.歌剧《江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分析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门雪.歌曲《红梅赞》的背景及演唱分析[J].大众文艺,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