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润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康熙御制耕织图诗之“季兰”词义考
石润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清康熙帝曾作耕织图诗46首。这组诗中,《经》诗的首句是“织纴精勤有季兰”。“季兰”原义为小兰草,后用以指代从事蚕桑纺织的年轻女子。这种词义的形成是因为先秦时代的女子有佩戴兰草的风俗,而中国古代的蚕桑纺织又多由女子劳作。
康熙;耕织图诗;季兰;词义;考辨
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历来都极为重视农桑。南宋时,楼璹将农民劳作的场景艺术化为《耕织图》45幅,每幅画都有题诗,因而又称《耕织图诗》。清代,康熙帝为劝勉农桑,“欲令寰宇之内,皆敦崇本业,勤以谋之,俭以积之,衣食丰饶,以共跻于安和富寿之域”①,遂命内廷画家焦秉贞仿楼璹之画意,重新绘制了耕织图,并御笔亲题诗作,“爰绘耕织图各二十三幅,朕于每幅,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②,这就是康熙御制耕织图诗。这组诗一共46首,其中题耕图23首,题织图23首。题织图诗中有一首《经》诗,曰:“织纴精勤有季兰,牵丝分理制罗纨。鸣机来往桑阴里,已作吴绡匹练看。”③此诗中的“季兰”一词,意思颇不明了,有考辨之必要。
首先,根据这首诗整体的意思,“季兰”肯定不是指小兰花或小兰草,而是指的人,而且是女子。《汉语大词典》有“季兰”的条目④,解释为:“古少女名或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济泽之阿,行潦之藻,置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敬可弃乎?’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季兰》:‘按此数句非泛语,明据《诗·采》为言,季兰盖即季女之名或字。’一说,‘季兰’为佩兰草的少女。参阅《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季兰尸之,敬也’杜预注。汉蔡邕《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夫人)仁孝婉顺,率礼无遗,体季兰之姿,蹈《思齐》之跡。’”我们可以分别来看看这里提到的古籍中的记载。
乾隆帝的和诗《皇帝御制恭和圣祖仁皇帝原韵·经》曰:“砌下风飘待女兰,新丝经理欲成纨。安排头绪分长短,约伴同来仔细看。”⑧照常理来说,既然是“恭和”,想必乾隆帝先要把握好其皇祖的诗意才可动笔,两首诗在重要的语辞表述上不应有大的龃龉。如此推理,则乾隆帝诗中所等待的“女兰”与康熙帝诗中有精勤的纺织技术的“季兰”应是指代同一人或同一类人。《汉语大词典》“季兰”条中的第二个义项看来更为符合。《耕织图·经图》⑨(如下)所绘的纺织场景中,年轻女子有没有佩戴兰草难以辨识,不过院落台阶旁的篱笆底下,确实长着兰草。这一解释来源于西晋学者杜预为《左传》作的注。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了一件史事:“为宋之盟故,公及宋公、陈侯、郑伯、许男如楚。公过郑,郑伯不在。伯有迋劳于黄崖,不敬。穆叔曰:‘伯有无戾于郑,郑必有大咎。敬,民之主也,而弃之,何以承守?郑人不讨,必受其辜。济泽之阿,行潦之藻,置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敬可弃乎?’”⑩杜预注曰:“言取藻之菜于阿泽之中,使服兰之女而为之主,神犹享之,以其敬也。”(11)孔颖达等正义曰:“此意取《采》之诗也。诗云:‘于以采,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彼诗采于涧,采藻于潦,此并言‘行潦之藻’又别言‘济泽之阿’者,以其亦是出菜之处,故先言之也。独言‘济’者,以济在鲁国,故穆叔独举所见而言也。女将行嫁,就宗子之家,教之以四德。三月教成,设祭于宗子之庙。此诗述教成之祭寘诸宗室,谓荐于宗子之家庙也。诗言季女,而此言季兰,谓季女服兰草也。案宣三年传曰:‘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女之服兰也。”(12)穆叔指责郑伯不敬,不讲“礼”,并说明了如何举行礼仪才算达到了“敬”的标准,所举的例子就是令佩戴香兰的女子主持祭礼。
综合以上古籍材料来看,先秦时代的女子有服兰的习俗。这样,兰草就与女子产生了语义象征上的联系,后世便用“兰房”来指代女子的闺阁;而女子到了一定年纪又会学习蚕桑纺织的技艺,所以,可以用“季兰”来指代掌握丝织技艺的年轻女子。
但是如果我们全面搜寻古籍中有关“季兰”的记载,又无法忽视这样一则材料。《晋书·卷三一·列传第一》中有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芷的传记,“武悼杨皇后讳芷,字季兰,小字男胤,元后从妹。父骏,别有传。以咸宁二年立为皇后。婉嫕有妇德,美暎椒房,甚有宠。生渤海殇王,早薨,遂无子。太康九年,后率内外夫人命妇躬桑于西郊,赐帛各有差。”(13)杨皇后曾亲自耕桑于西郊,而她又以季兰为字,这是值得注意的。清末民初的学者吴士鉴所作《晋书斠注》在杨皇后的传文后有一段校注,说:“《御览·一百九十九》引王隐《晋书》作‘后母太原厐为安昌乡君’。《通典·六十七》引太康元年杨皇后亲蚕仪注‘昌平君平立’,注云‘安昌君,杨皇后父也’。《御览·二百二》引臧荣绪《晋书》亦作‘高都君’。案本传木之臧书与王书异,后父杨骏封临晋侯,杜氏安昌君为后父,甚误。且亲蚕无廷臣执事者,后父亦无封君之理,疑太康元年本封安昌乡君,其后乃封高都县君也。《通典》‘元年’亦为‘九年’之讹。”(14)这其中提到的《通典》中的原文为:“晋武帝太康元年杨皇后亲蚕仪注曰:皇后乘辇,群臣皆拜,安昌君平立(此处下有双行小字:安昌君,杨皇后父也)。至坛下辇,后乃拜安昌君,及升坛,后乃为安昌君设榻于其位,至还,后复拜。”(15)这是一个历代嘉礼中皇后敬父母的史例。尽管亲蚕仪式是历代皇后都要主持的国家礼仪制度,《春秋谷梁传》所谓“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16)是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这位杨皇后字季兰,恰好与我们需要训释的内容相关,这使“季兰”与蚕桑又有了某种联系。我们从考辨工作所需的严谨态度出发,出示这则材料,聊备一说。那么,康熙帝诗中作名词的“季兰”会不会指杨季兰皇后呢?显然不是。因为康熙帝以帝王之尊,用表字去称呼历史上的一位皇后,这是极为不庄重的,是不会出现的情况。
因此,综上所述,康熙帝耕织图诗中的“季兰”应该这样解释:季兰,字面意思为小兰草。古代女子有簪佩兰草的习俗,而古代的蚕桑纺织多由女子劳作,故季兰在这里指代从事蚕桑纺织的年轻女子。
注释:
①[清]康熙帝《题御制耕织图序》,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200页。
②[清]康熙帝《题御制耕织图序》,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200页。
③图见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第94页。诗见该书第203页,作“织纴精勤有季兰,牵丝分理织罗纨。鸣机来往桑林里,已作吴绡匹练看”,显然有误,现据图改正。
④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词典》第四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212页。
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6页。
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6-287页。
⑦[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7页。
⑧[清]鄂尔泰,[清]张廷玉总裁,马宗申校注,姜义安参校《授时通考校注》第三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314页。
⑨《钦定授时通考》卷五三,光绪壬寅年(1902),富文局代印。
⑩[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01页。
(1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01页。
(1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01页。
(1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55页。
(14)[唐]房玄龄等撰,吴士鉴,刘承干注《晋书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38页。
(15)[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73页。
(1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77页。
[1][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吴士鉴.晋书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6]马宗申.授时通考校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7]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古代耕织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娄扎根)
H02
A
1008-7257(2015)02-0030-02
2014-12-21
石润宏(1990-),男,江苏丹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