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Under

2015-03-20 07:28郭晓静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范畴介词原型

郭晓静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Under

郭晓静

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认知语言学并非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理论,而是不同的认知语言学家所提出的观点的松散归类。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有原型范畴理论、主体/背景理论和隐喻理论。本文从这三个范式下研究介词under,认为在原型范畴理论下,under为意义“下”的原型范畴;在主体/背景理论下,under指示了一种静态的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在隐喻理论下,under表达了位置、数量、社会等级、状态四种映射关系。文中所用语料来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原型范畴理论;主体/背景理论;隐喻理论;under

Under在英语的十大词类中属于介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四版)中对介词的定义是这样的:preposition: (grammer) word or group of words(eg in, from, to, out of, on behalf of) used esp before a noun or pronoun to show place, position, time, method ,etc. (用于名词或代词前,表示处所、位置、时间、方法等。)可以看出,这个解释主要从介词出现的位置和功能对其概念化。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框架下,介词的研究只局限在其在句子中的功能,而没有涉及介词本身的意义。

如果把上世纪初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50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称为传统语言学,那么随着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在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可以称为新兴的语言学。它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视角,较少关注句子结构,更多地关注着词汇的意义,是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去解释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研究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介词也成了认知语言学家们偏爱的对象,在他们看来,介词有着关乎空间和位移的含义。任何客观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离开了“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很多语言表达失去所指,变得模糊而没有意义。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Langacher引入“射体(trajector)”“界标(landmark)”和“路径(path)”来解释空间关系。Fillmore(1975)指出空间表达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示的用法,指空间词语表示的位置相对于说话人自身的方位特征;另一种是非指示的用法,指空间词语表示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内在方位特征。米勒和约翰逊-莱尔德(1976)把空间参照分为内在系统和指示系统;Lackoff(1987)以over为例归纳出七种关系(上方关系,动静关系,覆盖关系,接触关系,方位关系,路径关系,距离关系);莱文森(1996)把空间表达的参照系分为内在的、相对的和绝对的三种。(转引自Stephen C. Levinson 2008:D23)搜索国内知网,可以查到国内很多学者们也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阐释或者研究空间关系和介词。如,张可定的《空间关系构式及其意义建构》提出了一个模式来解释空间关系构式的构成和意义如何构建;于善志的《英语空间介词及其隐喻派生》讲的是空间介词的多方位映射,身体空间可以映射到心理空间而衍生出无限的表达;陶文好的《几个方位介词对TR和LM空间意义的影响》从Langacker所提出的TR (trajector)和LM(landmark)范式下,分析了介词in, on, over, by等在具体语句中,如何由空间意义转喻为其他含义的认知过程。

到目前为止,认知语言学还不是一个统一而独立的理论,而是众多关于认知和语言关系研究理论的集合,概括起来主要有原型和范畴理论、主体/背景理论、隐喻理论、框架构式理论和整合关联理论。本文主要从目前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的前三个理论范式下分析under。

一、原型范畴观下的under

对原型范畴理论做出贡献的主要有美国人类学家Berlin和语言学家Kay、美国心理学家Rosch、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以及完形心理学。维特根斯坦提出“家族相似性”原则划分范畴,彻底颠覆了自亚里士多德时期以来的范畴观,认为范畴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传统的范畴论是根据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的,“主要包含三个理论设定:(1)特征是两分的;(2)范畴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地位相等”。(束定芳,2004:191)而家族相似性原则则认为范畴并非由一组成员共有的充分必要条件来界定,而是由各种不同的成员间的相互交织的相似性组织起来的。Brent Berlin 和 Paul Kay 在其1969年的经典著作Basic Color Terms一书中对不同国家的颜色词汇做调查,研究发现,尽管不同语言所使用的表达基本颜色范畴的词汇数量不等,但可以观察到一个普遍存在的基本颜色范畴,而且黑、白、红总是排列在范畴的最前面。而且受试者总是从一组色块中挑选出他所认为的最好的“红”或“黄”,这次试验让Berlin 和 Kay提出了focal colors(焦点色)的概念。在此基础上,Rosch又对玩具、家具、水果,武器等十种范畴做调查,发现“焦点色”现象的普遍存在,提出了“原型”(prototype)概念。原型指一个范畴里的“最好样本”、“一个类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彭利贞,2009:44)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构成的,判断某物是否归于某个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的共有特征,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家族相似性。完形心理学对于范畴理论的原型也非常重要,如对于空间中的形状来说,符合完形心理的圆形、正方形、全等三角形为其相似形状的原型。至此,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对传统的特征范畴观彻底提出了挑战。

在英语中表示“下”的概念有down, below, under 和beneath( Beneath为正式文体中出现词语,多出现于诗歌中,所以在此略去不做研究)。 它们可以列为表示空间方位“下”的范畴,那么在这个范畴中,哪个词语可以更好地体现原型呢?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中这三个词的解释(由于词汇的发展有一个进化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会引申出更多词义,我们在此取最基本的第一词条的解释):

under: in, to or through a position drectly below.在或者通过一个物体正下方的位置。

down: from a higher to a lower level.从一个高的位置到一个低的位置。

below: at or to a lower position, level, rank, etc than(sb/sth)在或低于(某人或某物)的位置、平面、等级等。

就空间位置方面,under为垂直的下面;down 为自上而下的移动;below 为处于一个更低的位置。在完形心理学方面,“垂直”相对于“偏离”,“稳定”相对于“移动”,总是前者更符合“完形”心理。另一方面,在词典中,below 没有构成其他词汇,down 从downbeat开始到downward共构成其他词汇17个,以under为词缀共产生词汇66个。(从词典中搜寻相关语料是认知语言学领域广为运用的研究手段。蓝纯,2005:133)以颜色词汇“红”为例,纯正的红色往往因为完形心理被理解为类似原型的“焦点色”,原型对于构词产生出很大的价值,相关词汇如深红、浅红、玫红等,强大的构词能力正是范畴原型的特征。至少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under 为空间方位“下”的原型。

二、主体/背景观下的under

主体/背景分离理论首先由丹麦的心理学家Rubin在一个世纪之前引入心理学,后来由完形心理学家将其融入更全面的感知组织框架中。两可图形(著名的有人脸/花瓶图,兔子/鸭子图)中,视觉的感知凸显可以把图形和背景分离。后来,Lakoff以over为例表明“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可以看作位置关系,通常由介词表达;或者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方位介词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主体/背景的关系。正是第二种观点,即能用主体和背景来解释介词这样的语言形式,引起了认知语言学家的注意”。(Ungerer, F,2001:160)

由于图形/背景可以看作位置关系,我们仍采用词典中under表示空间关系的最基本的前三个词条的例句。

1.The cat is underthe table.

2.Most of the iceberg is under the water.

3.(There is) a village under a hill.

可以看出,这三个例句尽管表达的意义不同,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都传递了一个以观察者为参照点的客观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意象图式结构。“猫”“冰山”“村庄|为这个图式结构中的主体(射体),“桌子”“水”“小山”作为主体的背景(界标),正是under所表示的位置关系把前者和后者联系起来,并凸显出主体的状态(静态位置,此时,路径可以称为零路径),没有under,猫和桌子,冰山和水,村庄和小山都是孤立的,构不成任何关系。

三、隐喻观下的under

隐喻理论研究最多的是乔姆斯基的学生Lakoff,代表性著作有Metaphors We Live By(1980),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1987),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1989)等。在这些著作中,Lakoff都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概念:隐喻不是一种修辞,而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生活中处处有隐喻。这和传统的观点大相径庭。从亚里斯多德时期开始考虑语言哲学时,隐喻就被认为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是演说和劝服术中制造特殊修辞或交际效果的手段。然而,认知语言学家们用各种语言实例试图推翻传统的隐喻观,特别是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用详尽的调查实例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Lakoff & Johnson(1980)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空间关系是最重要的始源域,因为空间关系与身体经验处处相关。蓝纯所著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一书中,对英语中UP和DOWN以及汉语中SHANG和XIA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共抽取词典中汉语词条305个,英语词条954个,研究发现英语和汉语的表示“上”“下”的空间域不谋而合地对应四种非空间域:数量、时间、状态和社会等级。数量多为“上”,数量少为“下”;过去的时间为“上”,将来的时间为“下”;社会地位重要为“上”,地位不重要为“下”;一个较理想的状态被认为处于上方,一个较不理想的状态被认为处于下方。(蓝纯,2005:131-178)

依据同样的方法,笔者从词源学角度出发,以词典中Under 的词条为实例,通过两个方面验证了“under”的隐喻意义。

1.构词方面。under常充当前缀构成大量的词汇,如underarm(腋下的)、underbelly(下腹部),这两个词汇中under 已经从最初的位置关系引申为某个身体部位的下部。

underdeveloped(未充分发育或发展的),underfed(未吃饱的),under在这两个词汇中隐喻意义为状态关系。

undercharge(少收价款),underweight(重量不足的),under 的隐喻意义转为表示数量关系。

underdog(处于劣势的人或国家),underprivileged(生活水平比别人低的),under在这两个例子中隐喻为社会等级。

2.句子方面。Many children under 5 go to nursery school.(数量)

Anyone with an annual income of under $5 000 may be eligibel to apply.(数量)

No one under the rank of captain may enter the room.(社会地位)

She was struggling under the weight of three suitcases.(状态)

词类所属的概念范畴和句子结构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理论上还属于初级的认知。根据经验,每接触一个新生事物,人所具有的范畴化能力就会自觉地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体系,根据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对其进行归类。直觉和视觉所反映的“图式”结构也是人类所具有的区别于一般动物的能力,人类的理解和思维都植根于最基本的身体经验,把自身作为参照点,用介词来充当“中介”,完成位置以及空间关系的表达。隐喻应该是属于人类“进化”的认知能力,进化自然主义认为“人的知觉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随着人的身体一起进化”。(李平 陈向,2004:18)词典中词汇的意义多由具体含义引申为抽象的隐喻表达,就是从词源学方面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据,本文中Und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本文中under的分析完全置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之下,从概念角度而非介词角度阐释了under的句法功能。推而广之,如果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假设在更多的语言实证下被广泛确立,那么,或许有一天,认知语言学将取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而成为理解和学习人类语言的一个不同的路径。

[1]Stephen C. Levinson, 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2]Ungerer F,&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李平,陈向.科学和推理的认知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5][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著.认知语言学导论[M].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束定芳编.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陶文好.几个方位介词对TR和LM空间意义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9):18-20.

[8]于善志.英语空间介词及其隐喻派生[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5-9.

[9]张可定.空间关系构式及其意义建构[J].重庆大学学报,2009(2):119-123.

责任编辑:苑 莉

H315

A

167-6531(2015)18-0075-03

郭晓静/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南洛阳471022)。

猜你喜欢
范畴介词原型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介词和介词短语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介词不能这样用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