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浊毒理论治疗口腔溃疡经验

2015-03-20 23:55张云凤郭子敬
河北中医 2015年3期
关键词:浊毒内蕴口疮

张云凤 杨 倩 郭子敬 杜 姚 邱 贝

(河北医科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河北 石家庄 050017)

口腔溃疡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上单个或多个粟米至黄豆样大小不等的表浅性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面、周围充血的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具有周期性、复发性等特点,好发于唇、颊、舌缘等。口腔溃疡患者口腔黏膜受损,疼痛不适,影响患者心情,严重者影响进食。我们从浊毒理论出发,遵循辨证论治,以化浊解毒为原则治疗口腔溃疡疗效甚佳,现将其中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1 基于浊毒理论认识口腔溃疡

中医学中没有口腔溃疡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口疮、口疡、口糜等范畴,最早相关论述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浊毒理论最早由李佃贵教授提出,其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互结,浊以毒为用,毒以浊为体,胶着难愈,邪壅经络,气机不畅,邪不得散,津不得布,血不得行,津血停留,化生痰浊瘀血,痰、瘀互相搏结,日久蕴热,从而造成浊毒内蕴、火热内生、气滞络阻的证机变化,而浊毒相干为致病关键[1-2]。当代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之品,易损伤脾胃致湿浊内生,湿聚日久化毒,故生浊毒;或因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情志致病越来越多,各种因素导致情绪易怒,肝气郁滞,情志不舒,日久肝郁克脾,脾失健运,致使浊毒内生;或受到外界环境污染及长期接触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等,外受之邪蕴结于体内,日久而酿成毒[3-4]。《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即是指过食肥甘厚腻精细之食,可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易致痈、疽、疔、疮之类病变。《金匮要略》亦有“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六气太过即成毒,气机不畅易生浊”。以上种种,均可使浊毒内生,蕴久化热生火,生于上焦,则可见心肺火旺;生于中焦,则脾胃肝胆火旺;生于下焦,则相火偏旺。我们观察临床上以心、胃、肝火旺为多见,故而主张口腔溃疡从心、肝、胃论治,以化浊解毒、清热泻火为原则,对患病时间较长,久病入络者,则以化浊解毒、活血化瘀为原则,常能收满意疗效。

2 辨证论治

2.1 浊毒内蕴,心脾积热

临床表现:口腔黏膜、口唇或舌尖部生疮,色泽鲜红,灼热疼痛,伴有咽喉红肿疼痛,心烦易怒,纳食欠佳,口干喜冷饮,口苦,夜寐多梦,小便色黄或短赤,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患者多因嗜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之品,致使浊毒内生,复因外感温热之邪和(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而诱发,浊毒日久化热,心脾积热。

治疗原则:化浊解毒,清心泻脾。

方药:泻心汤合导赤散化裁。常用药物有大黄、黄芩、黄连、生地黄、木通、竹叶、甘草、白花蛇舌草等。

2.2 浊毒内蕴,胃热炽盛

临床表现:口腔黏膜、舌中部口疮反复发作,或此愈彼起,灼痛较剧,伴见胃脘部嘈杂不适,胀满,烧心,泛酸,嗳气,口干,口中异味,纳食欠佳,夜寐可,矢气不畅,大便偏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中部黄燥少津或花剥,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患者多为素体阳盛,加之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使浊毒内生,或嗜食辛甘燥热之品,日久浊毒内蕴,胃中燥热,灼伤津液,脾胃升降失常,脾不升清,胃失降浊,浊气不降,则燥热浊气熏蒸而发口疮。

治疗原则:化浊解毒,清胃泻热。

方药:玉女煎或清胃散化裁。常用药物有黄连、茵陈、蒲公英、荷叶、生地黄、石膏、知母、牛膝、麦门冬等。

2.3 浊毒内蕴,湿热中阻

临床表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食辛辣刺激之品后加重,夏季多见,常伴胸脘痞闷,肢体痠重,周身乏力,嗜睡,口黏口涩,纳呆,小便短赤,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患者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水湿之职失用,加之素体阳盛,从阳化热,或所居环境湿热气候较重,身处之气秽浊谓之气浊,饮浊混之液谓之饮浊,餐浊污之食谓之食浊,三浊夹杂以致湿热浊毒中阻,升降逆乱,浊气上熏而致口疮发作。

治疗原则: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清胃散化裁。常用药物有藿香、佩兰、滑石、菖蒲、郁金、薏苡仁、砂仁、白豆蔻、蒲公英、茵陈、生地黄、厚朴、枳实、黄芩、黄连、仙鹤草等。

2.4 浊毒内蕴,肝火上炎

临床表现:口腔黏膜、舌两边溃疡日久不愈,口疮随情志波动或月经周期而发作或加重,伴有两胁肋隐痛不适,纳差,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夜寐欠安,大便干稀不调,女子可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舌边尖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本证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常因情志不遂,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日久成浊,浊气日久化火,肝火上炎。

治疗原则:化浊解毒,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化裁。常用药物有牡丹皮、栀子、青皮、柴胡、茵陈、当归、白芍药、茯苓、炒白术、龙胆草、黄芩、车前子、生地黄、泽泻、虎杖等。

2.5 浊毒内蕴,虚火上炎

临床表现:口腔黏膜溃疡,色泽焮红,伴有两颧潮红,口燥咽干,心烦,消瘦乏力,五心烦热,午后热甚,夜间盗汗,大便干结或便溏,舌质嫩红少津或有裂纹,苔花剥或少苔,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患者常见于热性病及消耗性疾病,浊毒久居体内伤阴,或素体阴虚火旺,阴精不足,虚火上炎,口腔黏膜缺乏濡润而发溃疡。口腔溃疡常病情迁延,缠绵难愈,寒凉药治疗效果欠佳,正如《景岳全书》中曰:“凡口疮六脉虚弱,或久用寒凉药不效者,必系无根虚火。”

治疗原则:化浊解毒,滋阴清热,引火归元。

方药:沙参麦冬汤化裁。常用药物有北沙参、麦门冬、粳米、玉竹、扁豆、桑叶、天花粉、玄参、白及、知母、牛膝、甘草等。

2.6 浊毒内蕴,络脉瘀阻

临床表现:口腔黏膜溃疡,色泽黯红,夜间痛甚,面色晦黯,饮水而不欲咽,纳可,多梦,二便调,舌质紫或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本型患者多为病程较长,久病浊毒之邪入络,脉络瘀阻,瘀久化热,发为口疮。

治疗原则:化浊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化裁。常用药物有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丹参、赤芍药、紫草、砂仁、姜黄等。

3 体会

口腔溃疡虽然为局部小范围病变,但是可以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浊毒内蕴,致使三焦为病,而以中焦脾胃最为多见,“脾开窍于口”,故口疮亦多发。“良医不费外治”,口疮一病虽是内在五脏功能失和,导致浊毒内蕴,外发于黏膜,但是由于患病后疼痛不适,配合外治一方面能缩短患者的病程,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另一方面也能暂缓患者痛苦。临床可用青黛、冰片等,早、中、晚三餐后漱口,分别用棉签蘸外用药涂抹于溃疡表面即可。根据浊毒理论治疗口腔溃疡是对浊毒理论的又一具体临床应用,该疗法不仅对口腔溃疡疗效显著,而且对其他内科病症亦可取得满意的疗效[5],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正品,李佃贵,杜艳茹,等.浊毒致病论与现代中医病因学[J].中医杂志,2010,51(1):11 -13.

[2] 裴林,李佃贵,曹东义,等.浊毒浅识[J].河北中医,2010,32(1):24 -25.

[3] 许筱颖,郭霞珍.浊毒致病理论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8 -29.

[4] 曹东义,李佃贵,裴林,等.浊毒理论借鉴了化毒、解毒学说[J].河北中医,2010,32(6):824 -827.

[5] 冯玉斌,刘双秀,张培红,等.浊毒理论在脾胃病与肝病中的应用现状[J].河北中医,2012,34(3):466-468.

猜你喜欢
浊毒内蕴口疮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羊口疮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
羊口疮治疗方法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饮水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清肠汤合中药灌肠对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