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袁申 招煦杰 郭力恒 颜 芳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000)
肺部感染患者多合并多重耐药细菌、真菌感染,我们在临床中应用小青龙汤合四逆汤配合呼吸机,并未使用抗生素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好转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现举验案1则如下。
杜某,男,86岁。2010-11-02入院。家属代诉:反应迟钝伴咳嗽、咯痰、气促3 d。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20年,今已无发作。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0余年,帕金森综合征8年(未系统治疗)。6年前因反复肉眼血尿发现“前列腺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并双侧睾丸切除术。
患者长期居住老人院,3年前因“右股骨粗隆间骨折”开始长期卧床,近2年来“痴呆”失语,平时语言刺激可有转颈侧目等应答反应,可乘坐轮椅,可呼叫护工排大便。2010-09-30,患者因“咯痰、气促3 d”于我院心血管科住院,诊断为:①多发性脑梗死(双基底节区,放射冠);②肺部感染(右下肺炎症);③冠心病(心功能Ⅲ级);④血管性痴呆;⑤帕金森综合征。经抗感染等治疗后好转出院。近3 d,患者再次出现咳嗽,咯黄白色痰,量多,气促,低热,痴呆,失语,呼之不应,由家属呼120送至我院急诊科,现为求进一步治疗由门诊拟“肺部感染,脑梗死”收入院。
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疲倦,失语,痴呆,语言刺激无应答,左上肢肢体可见不自主活动,疼痛刺激下右下肢可见屈曲动作,右上肢肢体对疼痛刺激无反应,咳嗽,咯黄白色黏痰,呼吸少许气促,无发热,无汗出,无恶心呕吐,饮水呛咳,间断入睡,二便失禁。舌红,苔干,脉弦滑。
查体: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向左下稍扩大,心音低,心率68次/min,律欠齐,偶可闻及期前收缩,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入院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2.9 ×109/L,中性粒细胞(NEUT)0.752,血红蛋白(Hgb)115 g/L,血小板计数(PLT)254×109/L。血气分析:酸碱度(pH)7.459,二氧化碳分压[p(CO2)]4.36 kPa,氧分压[p(O2)]8.41 kPa。X线胸片示:①考虑慢性支气管炎,未排除右下肺炎症,建议复查。②心影增大,左室大为主,主动脉硬化。③右隔面明显抬高,除外隔下病变。痰培养结果示:该菌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痰培养:真菌培养+药敏定量为热带假丝酵母菌。中医诊断:喘证(外寒内饮)。西医诊断:①呼吸衰竭;②肺部感染;③多发性脑梗死(双基底节区,放射冠);④冠心病(心功能Ⅱ级);⑤原发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考虑患者外邪未解,心下有水气,或咳,或喘,或渴,为外邪引动内饮,肺失宣降则咳,寒饮迫肺,肺气上逆故喘,水饮不化,津液不滋则渴,舌干。四诊合参辨证为“外寒内饮”,当以小青龙汤加减散寒逐饮,并配以四逆汤温振肾阳,鼓舞正气,加紫菀、款冬花、射干以化痰降气平喘,使用生附子、生天南星、细辛、生半夏以加强温阳化痰逐饮之力。治宜散寒逐饮。药物组成:麻黄5 g,生附子 15 g,生川乌头15 g,生天南星30 g,细辛25 g,生半夏65 g,干姜 25 g,五味子 15 g,桂枝 25 g,白芍药 25 g,炙甘草 30 g,芥子(黄芥子)15 g,茯苓(云茯苓)25 g,蜜紫菀 25 g,蜜款冬花 25 g,射干 10 g,生姜40 g,大枣15 g。浓煎至300 mL,分3次温服,最后1次在明晨服。
配合平衡针针刺升提、偏瘫穴位醒脑通络,每日2次,每次针刺3次;雷火灸气海、关元穴以温中补气,每日1次,每次30 min;坎离砂外敷涌泉穴益气补阳,每日1次,每次30 min;并予黄芪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益气扶正,每日1次;西医治疗以营养支持为主,同时给予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雾化平喘,每日2次;患者血氧低,给予双水平气道正压天创通气(BIPAP)呼吸机持续辅助通气支持治疗[吸气压力(IPAP):12 cm H2O,呼气压力(EPAP):6 cm H2O]。
2010-11-10二诊,6剂后,复查血常规:WBC 8.92 × 109/L,NEUT 0.716,Hgb 118 g/L,PLT 188 ×109/L。血气分析:pH 7.46,p(CO2)4.71 kPa,p(O2)17.13 kPa。患者咳嗽、咯痰、气促情况较前明显缓解。上方继续服用5剂。
2010-11-15三诊,复查血常规:WBC 6.94×109/L,Hgb 104 g/L;多次痰培养:未见培养出病菌。复查X线胸片感染较前吸收。患者咳嗽不明显,无气促,气道内可吸出白色黏痰,量不多,双肺呼吸音较前转清,但仍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处理:停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支持,继续守方治疗。
病情好转,于2010-11-22出院。患者出院后继续以桂附理中汤加减善后,随访3年未再次入院。
按:《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证属外感风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治病必求于本”,故治当发汗蠲饮,内外合治。方中麻黄辛温行散,外散表寒,内畅三焦;桂枝助麻黄宣散寒邪,通畅阳气;白芍药酸敛护阴,与桂枝相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干姜、细辛同用,一则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宗旨,二则取干姜、细辛之辛温而散,以宣散上、中、下三焦水寒之邪;五味子敛肺滋肾,宗《内经》“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法则,而且取五味子之酸收,一则与麻黄、干姜、细辛同用,亦有宣散和收敛并举之功,收敛肺气之耗散,一散一收,散中有收,以调节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二则可防药物辛散太过,耗阴动阳,损伤正气,用五味子之酸敛以护肾阴,配合白芍药之酸敛以护肝阴;炙甘草甘温以守中扶正。诸药相合,在外解表散寒,在内温通三焦,具有通治上、中、下三焦寒饮的功效。
其次,在本方中还加用了三生饮的方意(生天南星、生附子、生川乌头)进行治疗,原三生饮一般用于治疗卒中,昏不知人,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痰气上壅,咽喉作声,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但本方用意则在于治痰治水,《伤寒论》曰:“患者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麻黄辛散,发阳气,增胃冷,故去之。附子温能散寒,辛能破饮,故加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患者痰多、气促乃水饮不化,凌心射肺之象,故加三生饮取其治疗痰厥之效,以加强温化水饮痰邪之力。
再者,对于老年人来说,多位医家均认为,小青龙汤有发越下焦阳气、拔肾气之虑,凡脉沉、微喘、气短不足以息的虚喘,皆不宜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故在方中我们加用四逆汤以防肾气耗伤。
最后,我们还在方中加入蜜紫菀、蜜款冬花、生姜、大枣以避免统方温散过度,标本兼顾,既可用于新感外寒内饮之证,又可用于咳喘宿疾外寒引动内饮的标急之证。总的来说,该患者通过大剂量的小青龙汤+四逆汤确实起到奇效。
对于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西医采取的是“对折”治疗,强调杀菌,认为非用抗生素不可,甚至有医生观察到患者发热即用抗生素,连感冒和感染都不作鉴别,导致抗生素的大量滥用。而中医强调的是时时固护正气,扶正以袪邪,在临床实践发现许多肺部感染患者并不一定出现咳嗽、咯痰等典型症状,反而是恶寒、发热、头痛、汗出、肌肉痠痛、口苦口干、纳差、大便秘结等主观不适为主。通过采用六经辨证的思路,根据主症和脉象,分清三阴三阳定位,“随症选方”,药味虽少,更没有直接针对细菌的相关药物,但若辨证得当,往往一剂而知,效如桴鼓,并且没有抗生素药后发热虽退,但咳嗽缠绵、胃纳不佳、大便溏薄等副作用,既能调节气机,鼓邪外出,又能固护正气,因此具有独特而确切的疗效和优势。
本例患者入院以来,由神清淡漠,失语,咳嗽,气促明显,痰多难咯,痰培养示细菌合并真菌感染,而在服用16剂小青龙汤合四逆汤后,神志灵动,咳嗽、气促明显缓解,痰少色白黏,痰培养结果示阴性,该治疗过程中始终坚持中药治疗为主。而最后的结果也显现出中药治疗的卓越疗效。目前的中药治疗服药时间间隔经常是1 d,其实根据西药的药效动力学检测,西药要维持疗效就是需要定期间隔时间的治疗,如大多数抗生素明确有每8 h 1次,甚至每6 h 1次的时间间隔,而为什么中药不能根据一定的时间间隔来给药,但是确实是中药需要煎煮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对于本例患者我们采取的是今日煎煮,先服2次,明晨再服1次,这样就可保证药效达到最佳疗效。另外,本例患者使用比较大量的有毒中药并没有出现副作用,复查肝肾功能并没有出现损害。因此,只要煎煮方法正确,中药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