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苏中发展新体系、新优势、新格局
——扬州、泰州、南通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几个关系的探讨

2015-03-20 22:20:44张树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苏中泰州经济带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构筑苏中发展新体系、新优势、新格局
——扬州、泰州、南通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几个关系的探讨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推动苏中发展是实施江苏省和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中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江苏“两个率先”做出新的贡献,关键要避免苏中板块与多重发展板块、苏中错位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科学发展与区域布局之间的矛盾,并正确处理好苏中板块与长江板块、苏中发展与苏南发展、沿江发展与沿路发展、苏中发展与接轨上海等关系问题,正确处理好特色发展与区域板块、错位发展与同构发展、规模发展与集群发展、沿江发展与腹地发展等关系问题,正确处理好区位布局与区域需求、共时布局与历时发展、产业选择与人文关怀、重点布局与协调推进等关系问题。

苏中发展;长江经济带;关系探讨

我国最大的流域性经济带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江苏段425公里两岸共有8个城市,土地面积4.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8%,人口3915万人,占全省的55%[1]。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目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2]。韩国、日本、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正在向长江经济带有序流动。可以预料,长江经济带将成为国际资本投资密集、国际产业集聚的重要区域。苏中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双重辐射区。东抵黄海,南望长江,与上海、苏南地区隔江而望,包括扬州、泰州、南通长江北岸沿江三市(简称苏中三市),8个县级市(高邮、仪征、靖江、兴化、如皋、海门、启东、泰兴)、3个县(海安、如东、宝应)、9个市辖区(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港闸区、通州区、崇川区),土地面积2.0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40万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江苏省的20%、20.6%,拥有近400多公里的长江线(扬州176公里,泰州99.8公里,南通226公里)。要构筑苏中发展的新体系、新优势、新格局,让苏中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示范效应,关键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三大关系。

一、构筑苏中发展新体系:处理好苏中板块与多重发展板块交互的关系

(一)苏中板块与长江板块的关系。长江经济带建设不能仅仅依靠长江水运打造交通运输带,而应立足于长江流域产业梯度特征,构建产业国家价值链,实现产业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当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谋划产业布局、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消除区域要素流动粘性制约、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发挥东中西联动‘串联效应’等方面入手”[3]。就江苏段的长江经济带来说,江苏拥有8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和8个中心城市,且传统的制造业基础和相对低廉的加工成本、商务成本,使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增强了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形成了整体的环境优势。所以,江苏的长江经济带应进行全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区界限[4]。事实上,江苏对境内整个长江经济带已经进行了“一带两区两网”(一带:长江经济带基础产业带;两区: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两网:现代基础设施网,现代物流网)的发展构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作为苏中长江经济带也应该从长江经济带及江苏长江经济带的整体角度出发,不能只是着眼于苏中的谋划,而应将苏中小板块融入整个长江经济发展大板块。

(二)苏中发展与苏南发展的关系。江苏长江经济带分为江南江北两部分(江北长江经济带主要指扬州、泰州、南通苏中经济带)。从江苏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角度来说,江南江北必须联手。江南江北联手符合江南江北的共同需要。目前,苏南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苏北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处于苏中的扬州、泰州、南通可以通过大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互补,把苏南、苏北的优势转化为苏中三市的自身产业集聚的优势。根据江苏岸线资源条件分析,有关专家指出,苏南经济发达,开发实力雄厚,但岸线已所剩不多,有的地方已开始影响到当地对船运、用水、环保条件要求较高产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一些江南企业的原材料、销售市场在江北,劳动力成本一般比江北高30%以上。目前,江苏已经进行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同时,扬州与南京、镇江的同城化,泰州与无锡、常州的对接,南通与苏州的对接,已经实现隔江“握手”。以泰州为例,泰州的长江岸线资源不仅非常丰富,而且很有特色,劳动力成本也很低。泰州与无锡在两岸联动方面已有积极的进展,呈现出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和趋势。

(三)沿江发展与沿路发展的关系。“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要沿着一定的交通轴线及沿线城市来展开。”[5]长江经济带不只是指长江沿江岸线,还包括由江边向两侧延伸的适度区域。对这一“适度区域”的理解,应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理解为:沿江经济带是100公里;沿海经济带是300公

里,其实这只是在交通条件不发达条件下的一种概念,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变,“带”的“适度区域”放大许多,应当说,苏中三市都在沿江经济带内,大多也在沿海经济带内。苏中地区在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之后,交通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变。以泰州为例,泰州的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江阴大桥、泰州大桥、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宁靖盐高速、新长铁路等更使泰州北连齐鲁、南接锡沪、通江达海、连接南北、联系东西。目前泰州人均高速公路面积为江苏之最,已达世界一流水平。这种新的交通优势不仅有利于沿江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沿路经济的发展。苏中各市应结合各市的交通实际,实现沿江经济带与沿路等经济带的融合,构建新的工业走廊。

(四)苏中发展与接轨上海的关系。苏中发展必须立足苏中进行区域发展谋划,但不能搞封闭发展。事实上接轨上海已经成为苏中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接轨上海,可以使苏中各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沟通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而在产业、要素、物流、政策、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与上海实现“大融合”,提升苏中各市综合竞争力。目前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上海加大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外移的力度,与周边地区在某些领域的分工合作范围在扩大,对周边地区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苏中也加快了接轨上海的步伐。现在,人们已经形成一种共识:谁先主动接轨上海,谁就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更大的发展空间。上海是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外资企业,国内不少企业在上海设有总部或研发中心。上海高校众多,科技发达,人才荟萃,加强与上海科技和教育的对接与联动,“接轨上海”必将极大地提高苏中科技教育水平,加快苏中“科技兴市”的步伐。为此,苏中各市都应当主动建立与上海的全方位合作与联系,努力在各个领域实现与上海的“大融合”。

二、构筑苏中发展新优势:处理好苏中错位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

(一)特色发展与区域板块的关系。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生产力。扬州、泰州、南通都濒江临海,具有门户地位和枢纽功能,产业基础都很好,但产业特色又有所不同。比如,轻纺、石化、港口经济是南通的特色;机械制造、医学、动力传送是泰州特色;汽车、船舶等是扬州的特色。各市要根据自己的特色打造自身的发展平台。但是,在苏中经济带发展中,各市的发展特色设计也要考虑板块布局的要求。要从整个苏中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出发,注重地区间的扬长补短、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避免相互复制,形成不必要的产品、产业重复。也就是说,要在把握本市发展特色的基础上,构建既符合大趋势、大方向,体现阶段性、规律性,又符合本市特点;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风格。具体地说,要根据各地的优势,建设符合本市实际的滨江产业带,既增创本市产业发展特色,又聚合苏中产业发展整体优势。如泰州就应当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做优化工建材、生物医药、船舶修造等长江经济带中的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层次。这样做,既符合泰州发展优势与发展基础,也符合苏中长江经济带分工发展原则,实现特色发展与区域板块的有机统一。

(二)错位发展与同构发展的关系。二次大战之后,瑞典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针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没有因市场机制的作用趋于缩小反而越来越大的现实,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他指出:“市场力的作用总是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根据这一理论,从整体角度出发,苏中发展应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差别竞争,错位竞争,避免产业重复。事实上,目前苏中三市都已打出自己的“长江经济带牌”。如扬州提出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的口号,南通提出了建设“北上海”的口号,泰州以“项目为王,融资为本”,力争成为“长三角”后起之秀。但在产业设计方面,雷同现象仍然不可避免。比如扬州以长江经济带地区为重点,着力培育化工、汽车及船舶等六大长江经济带产业板块。南通建设了两个规模较大的化工产业园。泰州发展了以电子、IT业为主的新兴工业、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新材料产业等支柱产业。还有如三市的一些港口建设、运输与造船产业结构也大致相似,从这些产业设计来看,如化工等产业都是各市的产业重点。其实雷同并不可怕,苏中三市可以通过区域战略联盟,放大同构产业链,形成产业配套优势。同时,这些雷同产业有的只是表面雷同,而实际发展的支撑点、本市的产业布局

以及发展目标、要求各不相同。

(三)规模发展与集群发展的关系。沿江经济带必须以规模化发展为基础,提高开发的集中度和效益度,以及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但规模化发展也不只是办大公司、引投大项目,关键还在于产业集聚度。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根据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由于产业按一定比例布局在某个地区内,企业间不仅有物质的交流,更有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依靠其不竭的创新动力,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生产系统,从而使区域整个生产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各个企业功能之和,形成1+1>2的集聚经济效应。苏中各市的产业集聚既可以在本地进行,将本地相同产业集聚起来,也可以进行“共赢思维”,实现三市相同产业的集聚。其集聚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组建跨市股份制集团公司,通过跨市强强联合组成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也可以通过市场虚拟联合。市场的虚拟联合把企业看成是可以流动的企业,通过虚拟市场,形成苏中三市整个区域内有影响力的物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成果市场,为苏中各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四)沿江发展与腹地发展的关系。长江经济带发展既要重视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重视腹地的发展。从某种意思上说,长江沿岸是开发的龙头,腹地是区域发展的支撑。所以我们关注沿江开发,也要关注腹地发展。要通盘考虑沿岸和腹地的产业布局。以泰州为例,泰州长江段西起扬泰交界,东至如靖交界的四号港,拥有长江岸线99.8公里,其中深水岸线有60多公里,尚未开发利用的有50多公里,同时临江市区有靖江市、泰兴市、高港区,12个乡镇紧贴江边。对沿江地区首先要开发好,把沿江资源利用好,增强沿江开发的辐射带动效应。但沿江资源毕竟有限,所以要减少岸线的占用,尤其要减少深水岸线的低效占用,凡不依赖岸线的产业、不需要很长岸线的企业、岸线利用效益低的项目都应尽量向腹地延伸,并增加腹地利用的深度。这里要做的就是努力实现沿江产业与腹地产业的结合,通盘考虑沿岸和腹地的产业布局,努力搞好腹地产业与沿江产业的配套,实现沿江与腹地产业的一体化。

三、构筑苏中发展新体系:处理好苏中科学发展与区域布局的关系

(一)区位布局与区域需求的关系。有关研究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循环圈内的资源总是向区位条件好的区域聚集。不过“条件好”三个字也要有整体的认识。一个区域的条件,区域本身的吸引力是关键,但区域的外部环境或大环境,也是判断“条件好”的重要因素。所以,打造本区域的发展环境,既要看内力,也要看外力。内力看优势,如南通、扬州、泰州虽有共性之处,但毕竟有所区别,所以接轨上海各有巧妙不同。泰州处于中国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T”形交汇处,是上海、苏南经济区向北延伸的重要“桥头堡”,是上海和苏南向北方地区辐射的节点,同时处于江苏省纵横两条发展轴线的节点,具有承南启北,沟通东西的优势。南通拥有沿江沿海两种资源,具有江海联动发展之优势,且南通与上海一江之隔,上海与南通同城化的速度在加快。扬州处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京沪高速公路与宁通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润扬长江大桥为宁、镇、扬同城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扬州更多地受到了南京的辐射。显然,苏中三市各自的区位优势不同,区域发展就有不同的需求,扬州有着强烈的接轨南京的需求,南通有着强烈的接轨上海的需求,泰州有着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双重需求,所以苏中三市的发展应该以这些需求为基点,但是,在考虑自身需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布局因素。比如扬州不能只是接轨南京,还要通过融入苏南进而接轨上海;泰州既要通过融入苏南进而接轨上海,更要通过泰州与南通发展的一体化直接接轨上海;南通在与上海同城化的同时,还要与苏州同城化,同时发挥扬州、泰州“后花园”的支撑作用。

(二)共时布局与历时发展的关系。岸线资源寸土寸金,不可再生,既要开发好,利用好,更要保护好,但目前三市沿江岸线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着港口能力结构性过剩、开发与利用缺乏科学论证、利用程度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强化对岸线资源利用的管理,改变岸线利用的无序状态。一要树立全程优化理念。既重视产业设计的共时结构,也重视产业发展的历时结构,能够冷静地权衡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二要科学制定好发展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决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一定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要高起点进行整体规划,合理确定港口岸线、工业岸线、生态岸线和城市生活岸线。对现已开发的岸线和泊位资源,要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进行调整,同时,除开辟一些条件成熟的岸线发展港口外,还要预留部分

岸线特别是深水岸线供远景规划中的港区利用和其他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具有良好开发前景而近期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与地区,应禁止乱占乱用,为将来港区的建设提供战略储备岸线。三要强化效益意识。要以提高岸线利用“效益度”为抓手,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要按比较利益优势来选择那些资本密集、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产业链长、上下游带动效应大的项目;需求弹性大、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四要善于进行产业控制。各市要严格控制用地审批,涉及岸线资源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充分论证,真正岸线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五要遵循先进性原则。要积极发展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先进基础产业,把港口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沿江经济带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选择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实施长江经济带开发,不能把工厂办到江边,把污染排向江心,把长江变成排污池。据统计,我国长江沿岸约有40万家化工企业,此外还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石油化工基地。大量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生产力均集聚在长江沿岸,随着各种类型的化学工业园区的建立,港口码头、储罐、化工项目蜂拥而至。可以说,长江流域一些江段岸线基本被化工项目所占领[6]。从苏中三市的情况看,客观情况也不乐观,江边的化工产业随处可见。为此,沿江各市都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统一起来。要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生产与生态、生活并重;始终做到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人民的富裕生活着想,让长江经济带真正成为一条流金淌银的产业走廊,成为一条洁净美丽的文明走廊。要控制污染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通过区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区域间的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逐步形成原料—产品—废料—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的增长。此外,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重点布局与协调推进的关系。对于沿江经济发展,一定要防止“遍地开花”、“一哄而上”。要根据沿江资源的特点,重点进行产业布局。比如要尽力发挥深水岸线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引进大运输量、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项目。但是,在以往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布局,往往是重点与非重点不分,使资源利用效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苏中各市应该分清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在沿江地区突出重点产业的布局。现在苏中各市沿江地区都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味地为吸引项目,随便满足货主的选址要求,为今后的岸线开发利用留下隐患。当然,在沿江地区虽然要进行重点产业布局,但也不能把沿江地带办成一个纯粹的经济作业区。因为沿江经济带也是人群集中带、社会发展带、文化发展带。沿江经济带,同样包含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包含着“五位一体”的建设要求,包含着“四个全面”的推进要求。所以,沿江经济带也是文化发展带,文明发展带。在进行产业的重点布局时,要充分考虑经济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使沿江经济带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水平。

总之,苏中发展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中的发展既要符合“整体推进”的要求,又要发挥“分兵作战”的潜力;既要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大框架下,立足苏中实际,构筑苏中整体区域的新体系、新优势、新格局,形成苏中"极化效应",又要立足苏中各市的特点,发挥各市的优势,增强各市的发展吸引力,形成各市经济发展的“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使苏中发展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效应。

[1]刘志彪.江苏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与政策[J].江苏改革,2003(5):13-16.

[2]刘津津.谋变长江经济带[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13):78-81.

[3]方大春,孙明月.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5):63-67.

[4]孙军,顾朝林.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5):403-407.

[5]孟仁振.试论苏中地区经济发展的点轴开发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11(S2):5-7.

[6]周健民.长江环境风险有多高?[J].环境经济,2014(8):34-34.

[7]郑江淮,高春亮,张宗庆,等.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动因、技术学习与政策导向——以江苏长江经济带开发区产业配套为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29-38.

[8]杨明华.长江经济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唯实,2005(12):20-22.

(编辑:张雪梅)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Cities-Yangzhou,Taizhou and Nanto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ZHANG Shu-jun
(Taizhou Party School of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Taizhou,225300,China)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vince an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The centr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evelopment,and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aking the lead in building Jiangsu Province into a well-off society and achieving its moderniz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cities-Yangzhou,Taizhou and Nantong. The three contradictions should be avoided and tackled,namely,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that of other region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entral Jiangsu’s supplementary development and its industrial clustering development,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The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properly managed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that of the Yangtze River zone,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Jiangsu and that of southern Jiangsu,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areas and that of the One-Road zone,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Jiangsu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These relationships should also be properly handled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that of the regions,between the supplementary and isomorphic development,between scale and clustering development,and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zone and that of the inland areas.The other rel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relationship study

F 127.533

A

1671-4806(2015)06-0007-05

2015-10-14

张树俊(1957—),男,江苏姜堰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ships should also properly dealt with between the overall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emand,between the synchronic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diachronic development,between industrial choice and humanistic care,and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priority industries and thei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other industries.

猜你喜欢
苏中泰州经济带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行吟
中华诗词(2023年7期)2023-02-06 09:00:10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4
幸福水天堂——泰州
华人时刊(2022年1期)2022-04-26 13:39:32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法人(2021年2期)2021-03-02 07:12:46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11-18 07:26:13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6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34
苏中发展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