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月刊中“少年中国梦”及其内涵

2015-03-20 16:48梁维东
传播与版权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国家月刊

梁维东

《少年中国》月刊中“少年中国梦”及其内涵

梁维东

[摘 要]《少年中国》月刊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份宣传新思想的刊物,也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刊。月刊同仁在如何“创造少年中国”的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形成国家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仰两个流派,但他们的“少年中国梦”在内涵上有共同之处,实质上都是现代民族国家梦的一部分,都将社会主义作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都将个人自由与民主政治当作理想社会的基石。

[关键词]《少年中国》月刊;“少年中国梦”;民族国家

[作 者]梁维东,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讲师。

报刊是近现代出现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它除了传播知识沟通信息外,还有意无意地发挥着整合社会群体、创造群体意识的功用。安德森认为,报纸充当了现代共同体想象的媒介,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得以用深刻的新方式对他们自身进行思考,并将自身与他人关联起来,“这些多半互不相识的行为者在由时针与日历所界定的同一个时间,做所有这些动作,而这一事实则显示了这个由作者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想象世界的新颖与史无前例”。这种时历的一致性与空间的虚构性使报刊得天独厚地具备了梦想的性质,创造出人们对一个共同体的信心。

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令人兴奋而又值得深思的问题,它凝集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与期待,搅动着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潮。追踪寻觅这段想象历程,中国梦想的多元纷繁的特性也呈现出来,我们甚至发现近现代文本不同程度地以建构“中国梦”来发挥其影响力。

一、《少年中国》月刊的创办背景

五四时期是国人进行国家想象的一个重要阶段。《少年中国》月刊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刊,创刊于1919年7月,停刊于1924年5月;“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一个著名的新文化团体,它是一个历时长、会员多、分布广、成员复杂、分化最为明显的社团。学会以“奋斗、实践、坚忍、简朴”为信条,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月刊同仁不惜笔墨来描述理想中国以及实现理想中国的具体措施,尽管这些描述在今天看来有些浪漫和理想化的成分,但是却看到五四时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少年中国梦”的努力与艰辛,整理和阐释这个过程对于理解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中国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少年中国》月刊初期带有世界主义色彩,淡化了国家的观念,正如王光祈所言:“我所说的‘少年中国’(Young China),中国二字应解释为地域名称(Place)……不是指国家(Nation)而言。”这个时候,学会同人的奋斗目标是与正义和平等这些启蒙观念相关联的人的自觉与社会的自觉的实现,而不是向着理想中的“国家”目标而奋斗的。但是,随着中国被殖民化的程度日益加深,这种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呼声逐渐减弱,“少年中国梦”开始逐渐清晰。1922年7月的杭州年会是一个重大转折,会议上提出“对外反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谋军阀势力的推翻”的目标,并再度允许会员参加政治活动。杭州会议后,学会关于创造少年中国的理想和实施途径上发生了重大分歧,活跃于月刊中的主要政治信仰有两个,一个是国家主义,一个是社会主义。

二、《少年中国》月刊关于“创造少年中国”问题的两个流派

在国内较早宣传国家主义的是梁启超,“少年意大利”运动成为他宣扬国家主义的历史依据,德国国家主义思想成为他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先后在《清议报》《新民丛报》中介绍了伯伦知理(J。K。Blutschili)的国家学说和意大利的“少年意大利党”及马志尼、加富尔等人的事迹,认为只有国家主义才可以救岌岌可危的中国,而且希望将日本模式的国家主义教育移到中国。他打破了传统的忠君与爱国结合于一体的国权论思想倾向,为国家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依据。

《少年中国》创刊不久就有很多会员对国家主义充满憧憬。学会命名时,就受国家主义思想影响,他们以“少年意大利”为榜样,相约共同创造理想的“少年中国”,和梁启超宣扬的国家主义有着某些联系。只是因为当时正值一战时期,国际上,德国的国家主义策略在世界上造成了危害;国内,民众对民国政权下的军阀政治反感,知识分子都以言国家主义为禁,对世界主义超国家理想进行较为普遍的宣传。正如王光祈说:“本会初发起时,尚有二三主张国家主义之人,经三年来之酝酿,亦慨然弃其主张”,而信仰社会主义预备功夫。其实五四时期大多数主张国家主义的领袖人物来自少年中国学会。

《少年中国》月刊中宣扬的国家主义是应激性的

国家主义,“新国家主义只认各国其固有之特性可以发扬光大,而无害于他国国性之发扬光大”。因此它是面临外敌入侵而采取的一种举措,主要是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自强。他们的具体措施是希望通过民族性的文化教育,建立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提倡国家至上的观念,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社会主义的信仰者深受当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其背景仍是当时正在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潮和中国急切希望摆脱列强政治和经济控制的焦灼心态。李大钊早就认定俄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胜利,认为俄政府退还以前从中国掠夺的一切权利“在这强权世界中,表现他们人道主义世界主义的精神”,因而感佩与钦服他们,并学会积极宣传俄国的共产主义。田汉满怀信心地说,像俄罗斯现在实验的bolshevisticsocialism一样,各国如果采取俄罗斯的这种方法,将也是“胜利的彼岸”。少年中国学会会员认为应该建立一个阶级的共同体,通过政治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再进行经济革命,实现社会主义。

三、两个流派的内涵共性

将两个流派最早进行比较的是杨效春,他评价说“国家主义把人类纵分,他主张国与国争,一国之内无论贫富上下该一致团结以与他国相竞;社会主义是把人类横分,他主张阶级与阶级争,世界人们联合起来打倒资本制度”,可谓一语中的。然而抛开二者在观念和实施措施上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二者在“少年中国梦”的描述上也有许多共同的方面,其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民族国家梦

应该说,在中国近现代各种社会思潮中,具有现代民族国家意义的变革是自五四运动开始的。杜威认为五四运动的意义相当于“民族/国家的诞生”,他在1919 年6月1日的信中说:“我们正目睹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而出生总是艰难的。”面对世界和平梦想破产和民族危亡加深的局势,国家主义信仰者最为重要的目的还是要实现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国家,“我们所谓的国家主义,换一句话说,只是求中华民族的独立,除此之外,别无余义”。国家主义者用种种理论证明国家主义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民族性的实际存在,世界主义和和平主义的不可信,自觉地鼓铸国民信仰并导向对国家的崇拜。

社会主义者利用被剥削阶级对剥削阶级的仇恨和不满情绪,将民族之间的争斗统一在阶级的争斗之内,将中国人民想象成被剥削的群体,联合起来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实际上,也同样是民族国家的方向。所以才有恽代英为代表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分两步走的方法,认可通过政治革命到经济革命再到社会改造的路子,并且对中国的未来进行了规划。然而不论是国家主义的与他国竞争,还是社会主义打倒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基于当时中国外忧内患的现实,尽快解决不断被蚕食的现状,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因此这一时期的“少年中国梦”实质上也是“民族国家梦”。

(二)社会主义是国家发展的方向

综观期刊文本,可以发现国家主义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信仰者某些问题上态度的一致性,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上。无论是工读互助阶段的无政府式乌托邦理想还是后来的共产主义理想中,都毫不让步地将资本主义摒弃在国家建构之外,即便是国家主义者模仿西方的民主政体,也仍旧将社会主义作为这种民主主义的前途来构想国家的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成为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建构国家理想过程中作为反面的参照。这个时候的社会主义信仰者对国家的想象是以俄为师,建立一个工业化、集产化的国家,它既能够抗衡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势力,又能保证实现平民的利益,它的未来是实现人类的大同社会。这个梦想是对早期的无政府式社会主义理想的继承,月刊中社会主义信仰者又依照着俄国革命的经验,去除其空想不合理的成分,使这一理想有了现实的根基。

(三)个人自由与民主政治是理想社会的基石

国家主义者始终在建构“少年中国梦”过程中将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民主放在第一位,这也使他们的理论在当时破弊丛生的民国社会现实中显得空幻而且矛盾。他们所希望实现的民主政治生活是全民政治,实现个人的充分自由。李璜反对苏俄“集产主义”式的民主而赞同无政府社会主义者蒲鲁东的民主自由观念,赞同其在个人自由上的极端立场,并简单地认为在蒲鲁东的社会主义上加上个国家就是他想要的国家主义。社会主义者显然更加实际一些,他们初步设想实现的国家是一个工业化、集产化的国家,类似苏俄,它既能够抗衡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势力,实现中国的富强与现代化;又能保证实现平民的利益,通过经济革命之后,“革命的政府才能由一党独裁政治进步到人民真正代表的民主政治”,它的未来是实现人人平等自由民主的大同社会。所以在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这些理想性的社会远景上,二者也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会务纪闻[J].少年中国,1919(1).

[3]王光祈.少年中国之创造[J].少年中国,1919(2).

[4]陈启天.新国家主义与中国前途[J].少年中国,1923(9).

[5]李大钊.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J].少年中国,1920(5).

[6]田汉.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J].少年中国,1919(1).

[7]杨效春.致余家菊、李璜的信[J].少年中国,1923(8).

[8]罗志田.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的文化与政治[J].社会科学研究,2006(4).

猜你喜欢
民族国家月刊
数 独
数 独
欢迎订阅《诗歌月刊》!
画与理
画与理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19世纪俄罗斯边疆民族政策镜鉴
试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经济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宋代是否已是“民族国家”?
试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经济与民族国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