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2015-03-20 21:46张蕊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幸福观社会性

张蕊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1191)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张蕊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1191)

费尔巴哈的“幸福观”、“人本主义”和“爱的宗教”思想都属于其人本学范畴。他的“幸福观”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启发性。“人本主义”和“爱的宗教”等人本学思想都给我们当今的教育带来很多启示。

费尔巴哈 幸福观 人本主义 爱的宗教

一、费尔巴哈的“幸福观”对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启示

(一)费尔巴哈“幸福观”的内涵及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费尔巴哈在其著作 《幸福论》中宣称:“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切有生命的和一切生存和渴望生存生物的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活动。”[1]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生存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没有幸福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费尔巴哈的幸福观的主要内涵就是:人具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对不幸和痛苦加以逃避,对幸福不断追求的过程,人具有对幸福强烈追求的意志,生命本身就是幸福,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但费尔巴哈幸福观过分地依赖于自然属性,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其所谓的幸福也不是真实的社会人的幸福,一种自我陶醉式的纯粹的自然人而非社会人才能拥有的幸福观。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对“幸福”目的的缺失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和社会制度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2]然而,从我国以往厘定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来看,似乎存在着个体的发展和价值的忽视的局限性,较少关涉人的幸福,存在着对幸福这一价值的缺失。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等是我国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的几种典型表述。“将教育目的定位于这些,虽都有其合理性,但这些表述都不够确切,内涵不够丰富,外延不够完整,不能充分表述了教育的本质和追求。”[3]从这些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看来,都具有明显的社会、国家和政治的倾向。这样的教育目的似乎并不需要教育的理性,只需要教育去服从,去完成政治的或者经济的任务。在这种具有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教育目的的制约下,教育目的就很容易缺失自己本身是为人的幸福生活服务的。教育对于要体现个体的价值,关涉人的幸福生活,培养幸福的个体等这些人文价值将在这种社会本位或功利性的教育目的中被瓦解。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关涉人的幸福

费尔巴哈认为幸福是人生活的终极价值追求,那么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发展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作为人生活的一段重要历程和组成部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在教育过程中获取幸福的权利,因此更需要关涉人的幸福,成为人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能偏离幸福这一价值旨归。“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4]教育目的在本质上属于价值范畴,理应更具有强烈的人文价值追求,因此人的幸福应该成为教育目的应该关涉的人文价值追求。教育必须跳出狭隘的功利色彩和工具观,不能背离“幸福”这一教育的应然的人文价值追求。教育从其目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让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幸福体验和幸福意识,从而培养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目的应该首先定位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有独立个性的,独立自主有创新精神的完整的“人”,才会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目前“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也开始逐渐向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个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回归。”[5]教育应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人的幸福,肯定和彰显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学生才能悦纳自我,关爱他人,欣赏自然万物,与他人和谐共处,这样方能获取更多的幸福情感,激发生命潜能,提高自我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坚持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费尔巴哈的“幸福观”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没有使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得以统一,但这种局限性对指导我们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方面有很大的启发性。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所谓的“个人本位”,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和个性的发展,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本位”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的需求,个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而实际上,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互为条件和因果的,人的幸福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本位论者盲目排斥人的社会性,这和费尔巴哈盲目排斥人的社会性,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是一样的,极左或极右的价值取向都不是我国教育目的合理的价值取向,是十分偏激且不利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片面强调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将个体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自由发展看成是教育的全部目标和追求,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个体的价值将无法得以社会保障,个人的主体性亦会丧失,幸福更无法得以实现,我们培养的人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教育目的若失去人的社会性,个人的发展是片面的和畸形的,个人的幸福将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样,社会本位论者盲目排斥个体性,“一味地强调人的社会性也是极为片面的,脱离了个体性,个人将会沦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奴隶。”[6]过分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将会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难以贯彻,人的价值与主体性和自主性将会被遮蔽。“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有片面之处,在关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时,要坚持二者的协调和统一,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带给教育的启示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倡导把人的需要、幸福、情感和思想放在首位[7],体现着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及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他的“人本学”中对人的尊重,对人个性的关注,倡导人性回归,以及人主体地位的提升等思想都对我国当今的教育有很大的理论启示和指导作用。教育应该培养有人格独立,有主体精神的,以及个性健全和富有创造性的人。费尔巴哈认为人认识自然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建构的过程,这种重视主体性与个性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正是我们当今课程教学改革所重视和关切的。我们的教育理应回到“人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完整独立人格,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真正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完满发展。

三、费尔巴哈“爱的宗教”思想引发我们深思“爱的教育”

费尔巴哈 “爱的宗教”思想是一种宗教的舍己献身精神,呼唤人们以爱心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认为如若人们都能以爱心待人待物,世界将始终充满爱意和美好[8]。费尔巴哈“爱的宗教”思想尽管是缺乏革命性和彻底性的,但其所表达的对和平和友爱、公平和正义的强烈渴望,对戕害人性的批判和对促进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形成都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将爱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的师生之间和生学生之间关系的冷漠,以及教师缺乏对学生关爱的种种现象,我们更应该呼吁教育中的关爱、人文关怀及“爱的教育”。“爱在教育中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连接师生良好和谐关系的纽带,有无爱心也是衡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是否健全和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9]有些教师在教育中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而存在着,他们的真情实感并没有过多地投入到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真情的投入和真诚的关爱,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心灵相通与爱的交融。教育中爱的缺失将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教育中对爱的种种缺失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有关爱的教育问题。教师应该关爱一切学生,关爱学生一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同时也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爱的能力,不断将爱的教育始终渗透和贯穿于教育过程中,营造爱的教育环境。

四、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局限性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从形式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却仅看到了人的自然性,漠视人的社会性。不过费尔巴哈这种“人本学”的局限性同样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启示。当今教育界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是对个体生命和个价值的充分尊重和肯定,但一味片面地将个体的需要、价值及个体的自由发展看成是教育的全部,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就像费尔巴哈仅看到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性的道理一样,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10]。当今教育强烈倡导人性”的回归,“回到人”是当今教育共有和必然的趋势,但究竟回归到什么样的人,采取何种的方式回到人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我们应避免过分强调“自我实现”,不能过分地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并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说培养人必须兼顾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1][7][8]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9,105.

[3]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24.

[4]曹立新,姚高学.让教育充满幸福的生命体验[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27.

[6]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9]陈艳华.论爱与爱的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01(5): 17.

[10]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幸福观社会性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