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飞
(江苏省淮安中学,江苏 淮安223200)
以“恩来精神”引领中学德育教育
张正飞
(江苏省淮安中学,江苏 淮安223200)
作为总理故乡的学校,淮安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积极利用一代伟人、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总理的伟大人格感召青年学生。本文对周恩来五大精神——爱国精神、严细精神、创新精神、修身精神、奉献精神进行阐述,并提出如何引领学生成人成才。
恩来精神 中学教育 严谨务实
在市场经济大潮澎湃汹涌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使他们在山泉清,出山泉亦清,成为引领班级管理的中坚,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总理故乡的学校,无疑具有这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周恩来精神对当代中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周恩来精神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进广大师生的头脑,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周恩来的爱国精神主要表现在志存高远,为国为民,无私无畏,终生奋斗。
首先是志存高远,周恩来从小就表现了崇高的志向,早在少年时代,周恩来就树立了报国之志。他在十三岁那年,回答老师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时就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其次是为国为民,他认为领导者是人民群众需要与利益的代表。周恩来认为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需要有勤勤恳恳为之服务的千百万领导者,也就是说,领导者是人民群众需要与利益的代表。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领导,是因为领导者能够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在其中进行组织、指挥、控制、协调,这是人民群众需要领导的原因,也是领导者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周恩来把领导的全部意义归结在“为人民服务”之中。这5个字不仅是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而且是周恩来所揭示的领导与被领导相互依存关系的核心,正因为人民群众需要服务与领导能够提供服务,才会构成领导活动。
再次是无私无畏,周恩来在延安整风时期曾这样评价自己在这段时间的表现:“经过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锻炼,坚定了我对革命的信心和决心,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心过,在敌人公开压迫下没有胆怯过。”他始终坚定不移地信仰共产主义,相信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
最后是终生奋斗,最令人敬佩的,莫过于周总理对其信仰的忠贞不贰,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周总理把共产党党员最根本的一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完完全全地,不折不扣地,毫无保留地坚持到底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恩来想到的仍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仍是工作和他人,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周恩来说得很好:“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信心的源泉。”我们青少年要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中,坚定中国梦的信念。当下的中学生,应该争做一名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人,平时认真学习之余,多参与社会实践,走进周恩来纪念馆和童年读书处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践行周恩来的爱国精神。学校按照班级展开,每年定期派一些志愿者到这以上基地担任义务讲解员,一方面协助展开周恩来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宣传周恩来精神中得到熏陶与感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位学生应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小事不小,以小看大”。这是他严细精神的特点之一。周恩来说过,毛泽东、邓小平是“举重若轻”的帅才,而自己作为执行者,只能是“举轻若重”。他说过:我多管些具体的事,就可以让毛主席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毛泽东也称周恩来是 “确有吐握之芳”,“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周恩来说的“举轻若重”的“轻”是指平常的小事,普普通通的事;“重”则有丰富的内涵:一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二是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三是周到全面、不失偏颇。实际是把“小事”看做是“大事”、重要的事情处理。在工作方法上,把“大事”与“小事”辩证地看。他的工作作风是事无巨细,件件处理得井井有条。
周恩来为了“中华之崛起”,矢志不移,奋斗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他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无论在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地下工作环境,或指挥红军过雪山草地脱险境的艰难困苦年代,他“亦勇亦智永向前,千难万险只等闲”的故事,学生从中学到这样一个道理:处变不惊,是一个人大智大勇、有胆有识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必须具备的品质与素养。通过该精神的培养,学生今后在人生的征途上,无论遇到多么复杂、多么险恶的情境,都要做到处变不惊,沉着应对,用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开拓新局面。
因此,班级可以在教室的黑板报上,举办“周恩来生平事迹”展览,让学生真正读懂周恩来,走近周恩来。同时积极创建 “周恩来班”,让周恩来严细精神哺育学生健康成长,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周恩来精神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
周恩来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他慎思明辨,反对迷信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崇尚科学,敢于创新。他具有出众的智慧,临危不乱,多谋善断。早在1918年,周恩来就直接抒发了他的宏愿:“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这是他经过青年时代的灵魂挣扎而确立的新的精神支撑点。
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即主张慎思明辨,对各种学说要“深究而悉讨”,不能浅尝辄止,人云亦云。他对孔子儒学、耶稣教义和佛家经论都敢于大胆怀疑,主张破除迷信,反对盲从。他明确区分科学与迷信的界限,说:“迷信与信仰何别?别在其所信的理论与方法,能否用在实际上来试验,换过来说,便是能否合乎科学精神。”这实际上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重大命题,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更坚定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周恩来不仅敢于自我批评,而且善于自我批评,即批评的时候“要注意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他在作自我批评时,并不满足于揭露、认识、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在检查错误事实、剖析犯错误的原因和探求改正错误的措施等环节中,力求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而有所创造。
为此,班级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相关的周恩来精神的主题班会活动,此外,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邀请国内和省内外及学校有知名度的研究专家,及时更新周恩来精神研究的理论知识,甚至曾在周恩来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周恩来的亲属来学校讲授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他的作文 《尚志论》:“不私于个人”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在《第十次毕业同学录》中,对他有这样一段记载:“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这说明他在学校里善于团结同学,热忱帮助同学,与很多同学结为知心朋友。此外,他是学校里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模范,他参加革命后,又成为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模范。因为周恩来喜欢广交朋友,他常说:“相勉以道德,相交以天真,相待如兄弟。”在南开学校期间,他积极发起与组织各种学生团体,把广大学生团结在一起。然而当下的中学生中崇洋排中,忽视理性;注重娱乐,崇尚反叛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中,都应当渗透周恩来的自律修身精神,它是成为“四有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以周恩来为榜样,人人争做团结互助的模范,个个争做遵纪守法的标兵,让团结、守纪在全校、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开展“小手拉大手,小眼瞪大眼”活动,在班级中组织社区公益活动,以“行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周恩来精神闪烁在校内外。
周恩来的一生,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首先是一心为公,淡泊名利。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时,尽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荐他做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但他执意不肯,而强调毛泽东的经验与长处,坚持重新任命毛泽东为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他作为“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同时,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批评,避免会议可能出现的僵局,确保会议成功。会后,他作为“党内委托在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自觉退居助手的位置,让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确保毛泽东在党内军队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其次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曾说:“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处险从容。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几十年如一日,日理万机,三更未眠五更起,紧张、不知疲倦地在工作。1972年,身患癌症的他仍抱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常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累了只能扶着椅子歇歇,生怕“一坐下就会睡着”。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唯独没有自己。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为此,在周恩来诞辰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班级可以举行诸如“我所了解的周恩来”、“追寻周总理的足迹”等演讲比赛,“你的书,浸润我们心灵的报告会”、“读总理故事,学总理精神”朗诵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签名活动,等等。从追忆他的活动中,感受总理的拳拳报国之心与奉献精神。
梁衡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一文中,对他的精神进行完美阐述,因为他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最好继承者:儒家的入世、忧患、追求道德自律与完善;道家对公民利禄的超然和达观;墨家的勤苦和为群自我牺牲的精神;纵横家的审时度势的聪明才智;法家的严谨务实、创新进取品格都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影子。因此,以“恩来精神”引领学生成人成才非常有必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1]张寿春.“周恩来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科学价值[J].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2):153.
[2]王明霞.论恩来精神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引导作用[J].考试周刊,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