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倩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简论汉字的演变规律
——汉字简化的几种形式
孙小倩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记录汉语、辅助汉语的同时为社会服务,过于繁杂的字形会影响应用功能的发挥。而且,从认知接受角度来说,汉字作为汉语的辅助交际工具,形体理应简单,便于学习。
简化 形声 假借 异体字
汉字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从横向看变化总是细微的、偶然的、个别的、无规则的,但纵向观察就会发现汉字形体变化巨大,由最初的图画文字到后来的大篆、小篆,再到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汉字这样的发展变化肯定是有规律可循的,贺群在 《形体学视域下的汉字演变研究》一文中认为,汉字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和趋势就是简化、声化和规范化,繁化和讹变是汉字发展变化的特殊现象。张桂光在《汉字学简论》中提及声化的两个表现:第一个是假借的普遍使用,第二个是形声字的创造和大量增加。本文认为假借的产生和形声字的出现都是简化的一种形式。而且这些年来国家针对汉字规范化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使汉字更简单通俗,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的应用功能。综上而言,笔者认为汉字发展规律以简化为大趋势。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记录汉语、辅助汉语的同时为社会服务,过于繁杂的字形会影响应用功能的发挥。而且,从认知接受角度来说,汉字作为汉语的辅助交际工具,形体理应简单,便于学习。如“准备”和“准備”是同一个词,简化后废除“備”,群众易于学习接受,符合大众的求简心理。因此,从运用功能角度来说,汉字必须简化。此外,汉字自身的发展特点、书写工具与载体等是促进汉字简化的重要因素。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人们倾向于利用图画描摹事物,好像是为了强调它们和被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这时使用的主要是象形、指事和会意几种造字方法构成的表意文字,它们是通过表意表音的,人们看到图形,首先想到与其相关的客观事物,其次读出表示该事物的词的读音。这时的文字非常繁杂,写起来像画画,既慢又难。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字的重点不在象形性,而在于它的代表性和实用性,因而文字慢慢线条化和符号化,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阶段,汉字的笔画、笔势、结构等都大大简化,其中“隶变”和“楷化”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隶变促进了汉字的合并和省略,“简化了汉字结构,减少了汉字笔画,汉字进入了以简化为主的时期”①。隶变一段时间后,楷化就开始了,楷书在汉隶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主要体现在笔法和字体态势上。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曾说:“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②这意味着,虽然隶变已经实现了汉字的彻底笔画化,但是到楷书阶段,基本笔画的标准样式才最后定型。
汉字简化的形式有很多种,朱海娟、徐瑞的论文《试析汉字演变的规律性》从字体简化、字形简化、笔画简化等方面论述了汉字的简化趋势。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每一种新字体的出现,都意味着旧字体字形的一次简化,因为它使汉字字形变得便于书写了”③。字形的简化包括改换笔画简单的偏旁、合并简化(就是把几个繁体字合并为一个简化字,如“阜”和“邑”都简化为“软耳刀”)、笔画简化三种情况。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形声字、假借字、异体字的统一三种简化方式展开论述。
(一)形声字
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追求书写的快捷性,于是汉字字符逐渐简化,字形本身表现出来的意义信息弱化,为了保持汉字表意的稳定性,引发其形体构造方面的变革,原有意符和其他意符或者音符相结合,产生了大批形声字。形声字形声相益,既有形旁又有声旁,一半表音,一般表义,这种以兼音表义的方法造字的过程实为形声化过程。据统计,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占20%,《说文解字》中占85%,《康熙字典》中形声字占90%以上,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的地位。形声字基本用旧符号组成新字,避免创造更多新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字形上的简易化。试举两例:
星,古时,为了将“日”、“月”、“星”三个事物区别开来,将“星”作三日,汉字形体趋向繁化。后来,随着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汉字的形声化有所加强,给“星”添加声符“生”,同时将三日减成一日,这样,既将“星”与“日”、“月”区别开来,又使形体得到了简化。
惊,繁体作“驚”,字义其实很难跟字形统一起来,最多看出它与马有关。为了表意准确,简化成“惊”,间接表达心慌。
(二)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裘锡圭先生把假借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二是本字后造的假借,三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文论述的假借单指本无其字的假借,古汉语虚词“其”、“之”及双音节词“犹豫”,都是假借字,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都是假借丈夫的“夫”字,还有很多音译外来词,如“沙发”、“尼龙”、“罗汉”、“巧克力”、“麦克风”等,都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人造字时,有些事物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字形或者说为了不使文字数量无穷尽增加,于是借已有字形为新事物标音,同时代表新的意思,这就是假借。类似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同音替代”的简化。假借以全字为声,借已有音同、音近之字记录那些抽象的、难以描摹的新词,从而控制文字孳乳。借它字标音,避免创造出更多更繁杂的文字,控制汉字的数量,从这个角度来讲,假借法的产生为汉字简化作出了贡献。
(三)异体字的统一
在整个汉字形体演变历史中,由于繁复和简易的矛盾,导致大批新符号陆续出现。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历来以不同符号表达各种不同概念的词,这个特点使符号数量必然随着语言发展而增长,于是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形:代表一个音节的符号往往有几种不同形式和结构。在文字学上,我们称这种代表同一个音节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和结构为“异体”。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但是一般所说的异体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称为狭义异体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称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④文中举出了很多异体字的例子,由此可见,异体现象在汉字系统里非常普遍,汉字的简化过程其实包括异体的取正过程。
最初的图画文字是不分左右的,一个字往往有好几种写法,这种现象就是异体,诚然,异体现象很早就出现了,但真正意义上的呈现异体字历史传承关系的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术语为“重文”。其他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异体”都只是古代文人学士的一些比较零星的看法,正式使用“异体”这一术语指称汉字异体现象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因重视汉字简化问题时才有了异体字这个概念。
过多的形体增加了学习困难,影响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不但给认字人们不必要的负担,并且容易造成字形混淆和写错字,增加混乱”⑤。没有了共存依据,自然就要舍异取正。其中最典型的两次舍异取正就是秦李斯发起的“书同文字”运动和1955年12月由文化部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当然,由于表意的需要、简化的需要及其他种种原因,两者的异体字取正肯定不同。但不论怎么选择,简单和易于接受都是第一准则。
关于简化形式,众学者看法不一、各执其词:据张书岩说:“系统提出汉字简化法的第一人是钱玄同”⑥,他归纳出来的八种汉字简化方法细致而全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即1.全体删减,粗具匡廓,如壽作寿,關作关。2.采用固有草书,如爲作为,實作实。3.仅写原字的一部分,如聲作声,雖作虽。4.用简单笔画代替原偏旁,如劉作刘,邊作边。5.采用古体,如從作从,雲作云。6.音符改少笔画,如遠作远,遷作迁。7.别造简体,如竈作灶,響作响。8.假借他字,如薑作姜,幾作几⑦;周园提出简化形式包括:简化声符、简化义符、同音替代;李传书在《怎样认识汉字的演变规律》一文中提出汉字简化主要表现在简省笔画、删除重复、截取部分、改变造字法和改换偏旁等方面。笔者认为形声字、假借字及异体字的统一是汉字的简化形式。
注释:
①张书岩.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1997:3.
②马庆株.简体字古已有之.中国教育报,2009(7).
③徐志奇.汉语文字学概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9.
④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7月修订版:198.
⑤蒋善国.汉字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90.
⑥张书岩.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1997:11.
⑦参见谢世涯.新中日简体字研究.语文出版社,1989:147.
[1]王宁.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原则[J].语文建设,1991(2).
[2]周有光.汉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民族语文,1999(1).
[3]张书岩.简化与同形字[J].语言文字应用,1996(3).
[4]马庆株.简体字古已有之.中国教育报,2009(7).
[5]蒋善国.汉字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6]张书岩.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1997.
[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7.
[8]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中华民国七十五年6月版.
[9]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2,第一版.
[10]徐志奇.汉语文字学概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张桂光.汉字学简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