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灵 超
(洛阳理工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
谈《洛神赋》女性美内涵的提升
董 灵 超
(洛阳理工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曹植《洛神赋》对于女性美的内涵,有了新的提升:丽质艳姿天然雕饰,注重突出其天然之美;才情之美纳入笔端,实现了对女性美内涵的又一重提升;心神交合的互慕情怀,心内怀有并且敢于表达真挚的爱慕之情是洛神形象的又一光华。曹植笔下的洛神融合了天然丽质、文学才情、真挚爱恋于一身,实现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曹植对于理想女神的完美期许,这是其所塑造的洛神形象魅力久远的重要因素。
洛神赋;女性美;内涵
关于《洛神赋》主旨、艺术的相关研究、探讨殊众。然于这样一篇不朽名作,其研究不可穷止。本文就《洛神赋》中女性美内涵的塑造特点略作探讨。
于洛神之美,《洛神赋》先予以总括,再予以细绘。其言“睹一丽人,于岩之畔”“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分别用了“丽”“艳”这样两个总括性的字眼表现洛神之美。紧承此,作者对洛神之美进行了精彩细绘:“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1]350这里,作者采撷了“惊鸿、游龙、秋菊、春松、轻云之蔽月、流风之回雪、太阳升朝霞、芙蕖出渌波”一系列自然物象描绘洛神的天然之美。非但如此,作者还着意强调洛神“芳泽无加,铅华弗御”的不施粉黛自妩媚。
作者字里行间,一再突出洛神的丽艳姿容并非涂画而出,而是全出天然。洛神这种全出天然的容貌美,不但合乎庄周笔下“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2]28的纯净出尘气质,也完全符合儒家“绘事后素”[3]16的审美观念。
这种根基于天然的审美理念,融通了儒道两家共同的审美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博大的审美基础和审美经验范式,这是作者所塑造的洛神形象打动人心、魅力久远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前的文学创作中,虽也不乏对女性美的精细绘写,但却没有着意突出女性姿容美的天然无饰。
以《诗经》中描写女性美出彩的篇章,如《诗·卫风·硕人》曰:
硕人其颀,衣锦絅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4]150-152
这里,诗人主要从三个角度绘写女性之美:其一,女子所附丽的身份之华贵;其二,女子的姿容之娇美;其三,女子神采的灵动。诚如田雯《古欢堂集》所评:“读《硕人》篇……首章言族类之美,二章言容貌之美,三章言始来亲厚之意……”[4]155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对出身高贵的庄姜美丽姿容的描绘,并没有透露出其容貌之美源于天然的信息。相反,于这样一位置身于出嫁情景中的贵族女子,她的容貌之美依托于精致妆容的效果倒不无可能。此诗对庄姜之美的描绘不可谓不工致,但明显没有说明其美貌的天然丽质,而《洛神赋》中的洛神却是天然雕饰的清新自然美。
再如《诗·鄘风·君子偕老》曰: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象服是宜。子之不淑,
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
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
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4]120-124
王照圆说:“《君子偕老》诗笔法绝佳。通篇止‘子之不淑’二句,明露讽刺,余均叹美之词,含蓄不露。如‘副笄六珈’、‘象服是宜’,是说服饰之盛;‘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是说仪容之美。通篇俱不出此二意。‘玼兮玼兮’以下,复说服饰之盛;‘扬且之晳’以下,复说仪容之美。‘瑳兮瑳兮’以下,又是说服饰之盛;‘子之清扬’以下,又是说仪容之美。抑扬反复,咏叹淫佚……”[4]124这首诗,集中绘写了女主人公的服饰和容貌之美,通过对女主人公华贵美艳的服饰描写来突出她的地位高贵并实现对她的观感之美的营造。显然,关于华贵衣饰的描写同样彰显了女主人公的地位身份,是附丽于人物容貌的精致修饰的内容。虽然约略也有关于人物天然美的绘写如“鬒发如云,不屑髢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但这样的绘写所占比重极其有限,在说明她的总体美貌出于天然方面尚欠说服力。
再如《诗·郑风·有女同车》[4]214-215曰: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在此,诗人从女子的容颜之艳丽、体态之轻盈、气质之娴雅、声誉之美好等方面表现女子之美,但同样没有透出关于这位女子容貌天然美好的有效信息。
相较之,《洛神赋》不但用一系列自然物象来衬托女子容貌的清丽脱俗,并且着意于强调洛神“芳泽无加,铅华弗御”的不加修饰的天然之美,是对女性容貌美进行更为深层关注和表现的一大提升。这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关于女性容貌之美的审美要求,体现出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和高度审美经验的曹植对于女性容貌美审美层次的拔高。由此,他笔下关于洛神自然美的完美表现,成就了洛神特定而永恒的魅力——这是曹植的创获,也是《洛神赋》就女性美内涵表现的一大提升。
在《洛神赋》中,作者还首次将“明诗”作为女性的才情之美引纳笔端,实现了对女性美内涵的又一重提升。紧承用一系列自然物象表现洛神的天然姿容之美,作者就洛神之美进一步写道: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1]351
这里,“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写出了洛神温婉多情、娴雅出尘的仪态气质和不俗谈吐。紧承此,作者所言“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则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洛神形象:洛神并不像其他神人或神女形象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反而受到诗教文化的深深浸染——不但习礼,而且明诗,打上了深深的人类文明的烙印。
这样一位美而慧的洛神,以一种美丽多情而又端庄不可冒犯的形象出现在作者面前,在给予作者强烈的美感震慑的同时,也给予作者的行为心理一种十分庄肃的投射:“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此前,庄周笔下的神人是“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2]28,完全不染人间气息,更遑论诗礼文明的烙印。
宋玉的《神女赋》写神女之美:“性和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1]28又在赋的部分盛赞神女:“素质干之醲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躅而不安。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褰余帱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惓惓。怀贞亮之恝清兮,卒与我兮相难。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含然诺其不分兮,喟扬音而哀叹。郱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1]29对神女的仪态之娴静、谈吐之高雅、恪己而守礼的行为风范作了精细描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神女守礼不可犯的行为呈现出极度徘徊的矛盾状态,同时又不具备明于诗的文学才情,较之洛神,这位神女的形象不免逊色。
曹植生活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不乏诗礼兼具的才女。早在西汉成帝时,即有昭著史册的才女班倢伃:“孝成班倢伃,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俄而大幸,为倢伃,居增成舍,再就馆,有男,数月失之。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辇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倢伃。’倢伃诵《诗》及《窈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自鸿嘉后,上稍隆于内宠。倢伃进侍者李平,平得幸,立为倢伃。……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逾越礼制,浸盛于前。班倢伃及许皇后皆失宠,稀复进见。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倢伃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孝问班倢伃,倢伃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赵氏姊弟骄妒,倢伃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上许焉。倢伃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至成帝崩,倢伃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5]1194-1195
然诸如班倢伃这类青史留名的才女,毕竟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产物——历史典籍中关于她的记载,有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客观性,不能完全将之等同于由文人的想象思维生发出的文学形象塑造。在文人的纯文学创作中,直至曹植笔下的洛神,作者才从文学创作的视角有意识地赋予她“明诗”的文学才情。
作者所赋予这个美丽女子的文学才情,以及基于这个美丽女子所产生的庄严情感,在此前的诗赋作品中都不曾出现。这也是曹植对洛神美丽内涵的一大创获,是洛神这一女性形象光华四射的魅力所在。
《洛神赋》所塑造的洛神形象,最为打动人心的是她发于情止于礼的多情而自守、与作者之间真挚热烈却又无法交接的互相爱慕情怀。心内怀有并且敢于表达真挚的爱慕之情是洛神形象的又一光华。
宋玉《高唐赋》中的神女,在两性关系上表现得从容自由而热烈奔放:“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1]17这里的神女,于两性关系上何等自由奔放:一旦爱慕便荐枕席,并且还与楚王相约可以朝云、行雨为期。《高唐赋》更多呈现出迷离的神话魅力,而并没有生成相爱男女苦苦相思而不得交接的情感纠结的悲剧色彩。
而《神女赋》中的神女,不但她守礼与生情的表现状态呈现出顾自徘徊的矛盾性和模糊性,并且她所施予作者的情感非常有限:“于是摇佩饰,鸣玉鸾,整衣服,敛容颜,顾女师,命太傅。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志态横出,不可胜记。意离未绝,神心怖覆。礼不遑讫,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遽。徊肠伤气,颠倒失据。黯然而暝,忽不知处。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1]29从神女“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礼不遑讫,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遽”的离去情态的斩截来看,神女所给予作者的情感并不足以打动人心,反倒显得作者很有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嫌疑。
及至《洛神赋》,作者与洛神之间的情感状态大为改观:“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1]351-352这里,洛神“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的种种表现,可谓一步三回首,对作者别情之依依的难舍难分历历可见、真挚动人。正与作者“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1]352的苦苦寻觅和无法寻觅的深深怅望,共同构成了男女深挚爱慕的完美交合。
这世间最动人心的男女情感,莫过于两情相悦。尤能感动人心者,莫过于两情相悦而又无法交接,《洛神赋》正自达成了这样一种最深沉也最真挚的悲剧境界。这也是《洛神赋》对前代同类作品的一个超越。
总之,从洛神形象的塑造来看,曹植笔下的洛神融合了天然丽质、文学才情、真挚爱恋于一身,实现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曹植对于理想女神的完美期许,也在文学领域里塑造了一个千载辉煌、永远感怀人心的女神形象。
[1] 杨仲义.中华名赋集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诗经[M].刘毓庆,李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汉]班固.汉书[M].赵一生,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朱正平】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Feminine Connotations of the Fu for the Goddess of the Luo River
DONG Ling-chao
(Couege of Humanities, Luo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China)
the feminine connotations of the Fu for the Goddess of the Luo River by Cao Zhi have the new promotion: focusing on highlighting her natural beauty, talented beauty and emotional sincerity. The Goddess of the Luo River is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al beauty, talented beauty and emotional sincerity, which is the perfect expectation of Cao Zhi as the talented poet. This is also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the Fu for the Goddess of the Luo River have a profound charm.
Goddess of the Luo River; female beauty; connotations
I206
A
1009-5128(2015)17-0046-04
2015-03-08
董灵超(1975—),女,河南舞阳人,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