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铂淳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谈英语时态、体态的教学
尹铂淳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国内对英语时态、体态的教学进行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多,成果颇丰,但少数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英语时态、体态的教学应对学习动机进行充分说明,需结合类似汉语语法现象进行讲解,且应对相应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而非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
英语 时态 体态 教学 认知语言学
国内对英语时态、体态的教学进行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多,成果颇丰,但少数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1)过于依赖实证研究,却又缺乏实证研究的基本素养。
此类文章的作者多源自人文学科,对实验中不可控因素的把控能力较弱,实验设计能力欠佳,所获数据自然多是错的。但他们仍对数据深信不疑,甚至会对为何会产生这般数据进行极力辩解。
(2)滥用理论,有特意拔高文章“深度”之嫌。
此类文章的特点多为遍地皆术语、重复率较高、无视语言事实和学生习得规律,死板地套用理论框架,大量引用本领域权威专家的观点,且不假思索地将其奉为“圣经”等。
(3)理论、应用两张皮。
此类文章的特点多为理论和应用脱节,理论的诸多核心要素均未出现于其应用之中,理论在这些文中的出现仅是为发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如笔者曾撰写的论文(尹铂淳,2013)等。然现在于笔者看来,一篇好的语言教学文章的评判标准应是其是否浓缩了作者教学成功的切身经验,抑或是其观点能否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或扎实他们的语言基础,而非用了多么有名或高深的理论。
2.1 应对学习时态、体态的动机进行充分说明。
枯燥一直是语法的标签,这样的特性使得不少学习者对其反感,甚至厌恶,很多学习者这样质疑过:为什么要学语法,有用吗?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出在了教师教学环节,缺乏对学习动机进行充分说明。人皆被经济性原则支配,做任何非自身喜好的事,都会对其动机进行充分考量,故对学习语法的动机进行充分说明尤为重要。
2.2 需结合类似的汉语语法现象进行讲解。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族,差异自然是很多的,课堂上可适时举出几个发生于身边的、鲜活的、类似的汉语语法现象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对比的思维习惯。如对学习时态的动机进行说明时可这样操作:“老师的一个朋友喜欢夸自己,有次他欲表达他不怕黑、很勇敢,便选择这样的语言表征:‘昨天晚上,我去爬了趟岳麓山。’‘昨天晚上’用以表征时间概念,倘若舍弃时间概念,这句话便是:我去爬了趟岳麓山。那么,这便远离了他欲表达的概念,是一个不成功的表达,不能达到自夸的目的。”以此说明学习时态的重要性。
2.3 应对相应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而非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
如今,学生对于一些语言现象不再限于对其进行机械记忆,他们开始对某些语言现象生成的理据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倘若仅限于对学生进行“填鸭式”语法教学,那么对学生思维的启示几乎不存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并非包含知识,更重要的是承载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 (尹铂淳,2014)。对学生进行语言现象解释,看似会花费不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实则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优化和扩充。于应试层面来看,机械地记忆和重复、缺乏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只会加重对题海战术的依赖。基于笔者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成绩较好的学生并非是时间花费最多的,他们往往善于思考,不拘泥于形式,好追求形式背后的意义。可以说,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并不等于浪费时间,相反,是节省时间,避免重复劳动。
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分支,认知语言学不同于风靡一时的形式语言学和经典的结构语言学,它摆脱了滞留于语言内部的传统研究套路,以体验哲学和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说话人或听者的概念基础和经验基础(尹铂淳,2014)。认知语言学是一门解释性语言学科,对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Ungerer&Schmid,2001)。故笔者拟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英语时态、体态的部分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1)He has arrived in Changsha for a long time.
显然,这是不合适的表达,传统语法的解释为arrive,是瞬间动词,不能用于完成体表一段时间,似乎做了解释,但非基于人的经验,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不少麻烦。
接着来谈,he has arrived in Changsha for a long time是概念的产物,于说话人角度,其欲表达的概念为:他到长沙很长一段时间了。将这个错杂的概念进行打散和重新归类,施事为“他”,行为为“到”,受事为“长沙”。很明显,这是说话人欲表达的三大概念,中间不涉及任何时态、体态。在对时态、体态进行选择时,可知,“他”显然是“已经到了”,即进入了一种状态,且这种状态的产生是行为“到”的结果,如行为“汽车发动”的结果是新状态“汽车正在运行”的产生,故此处选用完成体;又因是现在事件,故时态选用现在时。谈完时态、体态的选择后,再来看这句话不正确在哪,应该怎么改。基于体验可知,arrive这种行为的特点是产生的瞬间会附带产生一种状态——已经到了,但这种状态因是由瞬间行为arrive(其行为一瞬间便可完成,即不可长时间保持这一行为,也有可长期保持的行为,如watch TV)产生,故远不及由be+in产生的状态来得持久、稳定,而for a long time则表征了时间段概念,即一段时间内行为的状态需持久、稳定,显然,be in比arrive in更适合用以表达这样的概念,故应改为:he has been in Changsha for a long time。
但倘若是这样一句话he has arrived in Changsha,因无需表达时间段概念,行为产生的状态无需具有持久、稳定等特点,仅表时间点概念,故这样的表达是正确的。
(2)Have sth done和have done sth的区分
学生易混淆have sth done和have done sth,如he has his bike repaired和he has repaired his bike,对其区分,需深入其概念结构。前者的repaired表征的是状态概念,而后者则表征的是行为概念,前者凸显了结果“修好了”,隐略了“修车的人”,后者则凸显了行为“修车”和施事“修车的人”,由此可知,二者有较大的区别。语法受制于语义,语义源自于概念,时态、体态隶属于语法范畴,自然受制于说话人欲表达的概念,故语法教学应对其概念结构进行展示。
受篇幅所限,本文谈及的仅是时态、体态教学的冰山一角,供大家思考,望批评指正。
[1]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尹铂淳,邓云华.基于框架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优化方案[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93-96.
[3]尹铂淳.汉语词意义建构模式及意义演变机制的认知研究——以“红”、“白”等词为例[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2:16-21.
[4]尹铂淳.汉语复合词“超常”组合的认知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49-53.
本文是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名词性网络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CX2014B215)”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