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俄同类高校联盟解析

2015-03-20 20:22李丹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俄两国国际化

李丹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俄同类高校联盟解析

李丹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当今中俄两国正全面深化政治、经济与人文领域的务实合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俄两国高校以同类高校联盟的形式创新校际交流、合作模式。本文解析中俄现阶段六所同类高校联盟建设背景,梳理其成立宗旨与活动内涵,对如何提高联盟办学质量,解决人才跨国界流动、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衔接、扩展双方信息资源与多渠道巩固合作机制等合作有效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俄同类高校联盟 办学质量 合作有效性

一、引言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多元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现实状况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世界各国需要加强人文领域的合作。中俄两国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密切,人文交流与之一起构成中俄关系的三大支柱。中俄人文合作正成为大国间文明对话的典范。教育国际化是推动中俄人文合作的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应对当今世界发展需求,遵从共同目标与原则,通过不断地相互协作和影响促进教育发展进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已经融入现代大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改变高等学校封闭式的办学理念[1]P59。国际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中俄两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了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以统筹、落实国家全面教育发展计划,以积极应对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二、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20年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强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2]。这是在我国国家性教育发展规划文本中首次明确使用“国际化”,也是从国家政策层面确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目标,这一战略性目标为现阶段的大学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政治空间[3]。

俄罗斯联邦政府颁布《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13—2020年)》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保障提高俄罗斯教育质量以满足国民需求和俄罗斯社会和经济发展长远目标及创新要求,让教育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现代进程的需要,提高全球竞争力[4]。伴随国际化的趋势,人员的流动日益频繁,争夺教育服务国际市场是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5]。俄罗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前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世界名校,提高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与吸引力[6],强调俄罗斯参与全球化的必要性。俄罗斯2003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标志着俄罗斯向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提升俄罗斯国际教育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同时最近十多年来,俄罗斯在教育领域内进行的教育市场化给高等教育带来很大改变。随着市场经济转型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7],俄罗斯高等教育需要面向教育服务市场。

中俄两国有共同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愿景。教育领域的相互合作是中俄两国相互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面向青年,又面向两国的未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中俄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

三、中俄同类高校联盟

2000年11月,为落实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中俄双方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2007年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双方至2014年已召开15次会议。委员会下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合作分委会和档案合作工作小组,其中教育合作分委会至2014年已召开14次会议,对两国在教育交流合作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3年10月,中俄总理第十八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指出,双方鼓励中俄高校间开展直接合作,建立同类高校联盟,支持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不断扩大两国教育领域人员往来规模,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组建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谅解备忘录》,为中俄大学联盟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中俄两国高校顺应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全方位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中俄同类高校联盟成了中俄高校合作的新纽带,通过双方高校联盟的形式为联盟院校之间及与其他国家大学联盟的合作和中俄两国教育合作开展奠定基础。同类高校联盟的共同目标涵盖组织联盟成员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联盟内统一的教育空间,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渠道等诸多方向。

1.中俄工科联盟:2011年中俄各15所高校联合成立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阿斯图),通过实现联盟内高校互补性合作,增强两国智力储备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中俄两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等举措,使联盟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重要高等教育联盟。联盟的成立对应对世界工业体系新一轮资源配置和结构变革、推动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联盟自成立之日起通过组织“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大赛及展示(2011年)”、“首届阿斯图青年创新论坛(2012年)”、“阿斯图中俄科技创新论坛(2013年)”、“中俄大学生移动应用程序及电脑游戏编程大赛(2014年)”等一系列活动,加强联盟成员院校联系,丰富合作形式。

2.中俄艺术类高校联盟:2012年8所中俄艺术类高校宣布成立中俄艺术高校联盟,通过两国艺术高校的直接对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艺术交流和培训项目,增进对彼此国家文化和艺术的了解。2012年举办 “俄罗斯雕塑艺术大师班”和“经典·永恒”中俄陶艺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双方人员往来与相互沟通。

3.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在中俄大学校长论坛基础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于2012年成立,现已有85所大学加入联盟,是中俄两国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的教育合作机制化项目。联盟宗旨是促进中俄区域大学在人文、经贸、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合作的快速发展与繁荣。2013年举办“ACMICPC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第一届中俄大学生对抗赛”等活动。

4.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2013年中俄各13所高校宣布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成立,旨在推进经济类高校国际化发展,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以适应中俄经济贸易日益深入发展的广大市场。

联盟召开了“经济类大学校长论坛”、“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户外冬令营”、“俄经济类大学联盟夏令营”等活动,呼应了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落实了中俄人文合作交流机制。

5.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2014年中俄各6所高校联合成立的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主要开展中俄教育比较研究,为中俄两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联盟开展教学、科研、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俄两国文化教育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为国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6.中俄医科大学联盟:2014年中俄两国大学间规模最大、参与院校最广泛的合作联盟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立,共92所高校参与联盟建设,打造了中俄医科大学交流与合作的大平台,为中俄医药卫生领域交流与合作架起了新的桥梁。联盟举办了首届中俄医科大学校长论坛。

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十分明确,中俄大学开放与交流初衷也很纯粹,就是交流、合作、互惠互利。中俄同类高校联盟不同于以往一对一的校际合作,联盟将各成员学校的合作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打破原有的合作界限,更有利于聚拢双方优质、精华资源,放大合作效应。

四、提高中俄同类高校联盟办学质量与合作有效性的对策

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学习的俄罗斯留学生总数约为1.5万人,而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约为2.5万人。2013年中俄教育合作分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研究通过的 《中俄10万人留学计划》实施方案指出,要扩大双方留学生交流规模,鼓励两国青年到对方国家教育机构学习。到2020年,使中俄双方双向各类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0万人次。2014年10月14日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指出,中俄工科院校联盟、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大学联盟、经济院校联盟、师范院校联盟、艺术院校联盟和医学院校联盟对推动两国教育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支持民航类、语言类、农业类等专业类院校建立联盟[8]。中俄高校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几年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创新建设必将硕果频出。如何保障教育质量,强化务实交流与合作,成为中俄同类高校联盟面临的问题。以下提供几点中俄同类高校联盟工作思路。

1.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联合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力度。在大学联盟框架下,建立学分互认与转换的学习体系。整合、打通培养计划、专业设置与教学大纲,使其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教育教学规律,满足学生认知水平和需要。注重通用性与灵活性,为不同的教育体制提供可资比较和交流的机制,保证学生在交流学习期间不受约束地持续学习;共建网络学科资源,开展远程教育,建立健全高校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针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2.促进人才、思想和信息的跨国界自由流动。重视人作为普遍的数据载体的作用。鼓励和扩大联盟院校两国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的互换和科研流动。共同出版学术著作,出版相关科研成果的论文集。开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共同实施科学实践项目,实现科研成果、信息及教学资源的交流。举办学术、科研国际科学研讨会和展览会。引入中俄高校同行评审学术论文、论文答辩机制。注重附属教育领域的互动交流,联合开展创造性竞赛、学科竞赛、大学生优秀论文大赛、体育竞赛、夏令营等项合作。

针对部分活动资金匮乏等现实问题,创新与拓宽合作形式,举办教师与学生均可参与的网络国际学术会议、国际视频学术会议,突破参与人员时区与地域的限制,达到节约经济成本与时间,提高效率的效果,同时缓解了部分参与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其积极性与参与度。

3.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衔接,实现多样化、多边化合作。中俄高校合作不仅有双方理论知识的需求,还包括对科技研发的需求,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9]。中俄两国联盟高校应利用俄方的技术优势和中方的市场及技术转化优势[10],密切联系高校与大企业、大集团、大科研院所,促进高端人才引进,尽早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从而为双方的经济建设服务。

4.成立专门机构,培育特色智库,扩展信息资源,制定中长期规划。深化联盟高层定期会晤、协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来研究、制定联盟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效组织并协调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重要合作方向争取纳入更高层次的国家计划并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要注重宣传联盟院校在科教和创新活动方面的成果和能力,促使教育领域合作机制化、固定化、规模化及收益化。

选拔和培养管理人员参加培育、组建特色智库工作,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和建设途径。作为高质量的思想产品,联盟特色智库不仅要贴近中俄高校交流与合作,为联盟内成员提供服务,提高教育水平和政策建议的能力,而且要为加深中俄战略合作提供智力服务[11],促进新的思想和解决办法的产生。

5.尊重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巩固合作成果。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考虑合作参与者的利益,允许其按照比例获取利益分成[12]。考虑科研资本投入的风险性,拓宽融资渠道以弥补因资金不足的造成的高校联盟合作压力。双方合作组织和机构尽可能多地寻求国家或国际组织机构的资金和财政援助,依托大学或与企业联办的科技园优势,创建投资环境,吸纳资金,推广合作成果[13]。

五、结语

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关系的协调、青年人对科学教育交流的向往是中俄两国人民关系的风向标[2]。中俄两国已成功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和“旅游年”。2014年和2015年是中俄两国青年友好交流年。为实现双方领导人提出的一系列战略合作目标,教育要顺应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大势,并且有必要培养大批相关人才,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储备与人才支撑。

21世纪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创新[1]P61。中俄两国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与方法也应不断跟进、创新。中俄两国政府、主管部门与高校应力争搭建更多高校之间的合作平台,将中俄高水平政治关系转化为人文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真正实现交流、合作和互惠互利这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任务。深化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战略合作,既是双方高校的共同愿望,又是双方高校的共同任务,更是双方高校的共同利益。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俄双方高校正在积极探索交流与合作新模式,创新中俄同类高校联盟建设路径,增强中俄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14]。中俄两国高校通过密切合作为世界教育史提供了榜样,正如莫斯科国立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所言:“两个拥有最强大资源的国家可以共同探讨教育科学问题并且促进最佳经验的传播,使教育服务于世界创新型经济的构建。”这对中外教育合作有借鉴意义。

[1]王常颖.中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59-6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金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嬗变:基于数据与政策的联结[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4):47.

[4]http://xn--80abucjiibhv9a.xn--p1ai/документы/4106/ файл/3039/POSTANOVLENIE_ot_15_aprelya_2014g._№_295_.pdf.

[5]孙春梅,肖甦.走进欧洲统一的教育空间-对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4):14.

[6]李芳,徐明.俄罗斯高等教育两级制改革的深层问题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2):57.

[7]吕文华,李文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变化[J].外国教育研究,2013(2):106-108.

[8]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N].人民日报,2014-10-14(2).

[9][12][13]http://www.e-ng.ru/istoriya/kursovaya_rabota_nauchno-texnicheskoe.html.

[10]杜岩岩,张男星.博洛尼亚进程与中俄教育交流合作的空间[J].俄罗斯研究,2009(1):133.

[11]修国英,田刚健.中俄高校如何协同创新人文合作[N].光明日报,2014-08-19(13).

[14]刘仿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基于14种高等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0年(2001-2010)统计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0.

猜你喜欢
中俄两国国际化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聚焦港口国际化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