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中静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苏 淮安 223200)
公民教育视野下中职校德育创新的思考
陆中静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苏 淮安 223200)
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中职校面临着德育目标理想化、地位弱化、内容僵化、方法简单化、评价机制单一化等问题,适应现代公民社会的要求,利用现有的德育体系,通过更新德育理念、强化德育地位、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完善评估机制渗透公民教育,推动德育创新,是一条可行的深化中职校德育改革的路径。
中职校 德育创新 公民教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这种发展所引起的传统与现代的抵触,功利与理想的冲突,科技与人文的疏离,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不断促使人们思考如何从本国具体、特殊的公民教育传统与现实出发,增强受教育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培养其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说,公民教育问题成为各个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公民教育构成了世界各国教育“世纪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及全方位改革的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社会道德选择的困惑日益增多,这些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冲击着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课程要真正发挥其导向作用,就必须与时俱进,在创新上下工夫,在创新中求适应,在创新中求发展,不断提高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职校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德育目标理想化
中职校的德育往往习惯于强调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忽视了学生发展中最基础性的东西——对于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主体意识的自觉。我们常常以一致的道德秩序和道德准则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灌输给学生个人从属于集体、从属于社会、从属于国家的规则,从而有意或无意地扼制了学生个体道德主体性。中职校的德育目标一直有着较强的模式化和理想化的痕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直接导致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2.德育地位弱化
中职校重技能、轻文化课、轻德育现象甚为普遍。社会、领导、家长包括学生自身对那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侧重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专业课,以及实用的技能课和基础课越来越重视,却忽视了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德育课本身的意义,甚至认为德育课是 “虚课”,可有可无或越少越好。学生往往为了各种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而无暇顾及德育的培养。中职校往往在人才培养上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出现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内容僵化
中职校德育内容创新不足,教学内容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需求脱节,与建设现代化的公民社会不符。职业学校德育在内容体系方面存在内容的更替远远落后于时代和社会需要的现实,出现了德育内容的落后与僵化的局面。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和学生的思想变化,无法解答学生的内心困惑和实际问题。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多元化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文明冲突”和“文明碰撞”逐渐显现出来,传统德育内容的陈旧、僵化问题也就显得越发“突兀”。
4.德育方法简单化
在以往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德育方法往往片面强调德育知识的传授,满足于学生的记忆和模仿,缺乏启发和引导,忽视了道德选择和能力的培养;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重说教,轻实践,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缺乏社会实践,客观上造成了中职校德育“知行脱节”的现象;重他律,轻自律,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学生的自律慎独和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5.德育评价单一化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的基本做法是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等同学生的德育水平,或者将理论考试成绩折算成比例,且这一比例通常很高,即使平时表现不佳,只要理论考试成绩高,也能评优。评估内容和范围模糊,不能制定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标准,对素质的考察不全面,缺乏阶段性和终结性考评的统一性、自评与他评的统一性、校内与校外考察的统一性。评估方法单调,难以体现素质教育和成才教育的宗旨。
1.更新德育理念
基于公民意识的渗透,在德育理念上实现以下方面的创新:创新德育价值观,倡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新的价值观,恢复个人价值的正当地位,主张个体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创新德育主体观,坚持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在交往中的统一和平等;创新德育任务观,树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个人能力有机结合的任务观,在强化灌输效果的同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护、自控等方面的能力,让职校生能站在社会的高度好好学习,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激励引导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履行自己的责任,对不具备公民意识的行为要给予恰当的批评和引导,从而营造人人崇尚美德、人人具有公民道德和公民精神的和谐社会氛围,更好地适应公民社会的要求。
2.强化德育地位
职业学校要确实把德育放在职业教育工作的首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杜绝那种“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但往往做起来往后靠”情形的发生,充分认识德育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正确导向的作用。
3.丰富德育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公民的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社会中对公民权益的尊重和保护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职德育课教学应加强对职校生多方面的公民知识的渗透:改革德育课教学,内容上注重联系实际,加强人权教育,考虑学生个性特征,避免高、大、全;加强全球化教育,增强学生的世界观视野和全球意识;重视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提高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以民族精神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注重引导社会交往、人际交往活动,促进职校生健康成长;注重民主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培养自律自控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职校生在道德实践中自觉履行道德要求的品格。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在艰苦环境下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实际生存本领,不怕艰苦;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人的信任感,有自己坚定的信仰。
4.改进德育方法
职业学校德育方式要由“滞后型”向“超前型”转变,以期更快更好地适应公民社会的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方式由“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转变;要实现从课堂灌输的单一模式向服务型、活动型教育等多样化格局转变。
比如,在资讯飞速发展的当下,电视传媒和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可通过视频展示、网络查询、在线交流等方式,围绕德育内容挖掘相关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引导其开展讨论、辩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方法兼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有利于知识入脑、入心,更有利于付诸行动。从德育空间来说,课堂、实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人文景点、庭审现场等都可以成为渗透德育的场所。从组织形式来说,小组讨论、班组间的互相竞争、互相学习、辩论、演讲、角色扮演等等形式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做中学。创新型德育提倡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聊天式的教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知识的吸引力。
5.完善德育评估机制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加强中职校的民主环境建设,完善民主制度建设,激励民主管理体系,调动老师和学生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倡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1)评估时间要有连续性。评价时间可将以学期为单位的德育评价更新为日常的对学生的活动的评定,期末再综合各个方面进行终结性评定。这样,既重结果又重过程,通过连续评价判断学生在整个学期、学年乃至整个学业阶段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为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思想与心理档案。既有利于评价的科学与准确,又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与发展轨迹,使教师的思想教育或心理引导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2)评估内容的多样性。在评价的内容上,可变以智育取代德育、以分数评定高低的旧模式为对学生的政治追求、思想动态、道德行为、法纪表现、心理素质、生活方式、审美观等多方面的结合评价,使评价内容具有完整性。
(3)评价主体的多维性。要改变过去单由教师,甚至单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旧方式,不仅要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且要将学生在家中和在社会上的表现也纳入评价范围。评价的主体也就由过去单一的教师或班主任变成为包括教师、家庭、社区及学生自己在内的多个主体,这样的评价就更全面,更符合学生的真实状况。
总之,只有顺应现代公民社会的要求,全方位地创新中职校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得以优化,从而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才能培养出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1]丛日云.论传统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M].丛日云.中国公民读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易连云.德育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44.
[3]梁金霞.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邱琦.公民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德育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5]俞应祥.公民教育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台州学院学报,2012(2).
[6]刘建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的思路[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
[7]班秀萍.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理论前沿,2008,(21):44-4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公民教育视野下职业学校德育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3/03/07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