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土“棱镜”与日本对外政策的行动逻辑
——评《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研究》
江振鹏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北方领土”问题为日本的说法,意指日本国土北部的领土,具体指日本曾经占领并统治、现为俄罗斯实际控制的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的归属问题。我国学术界对“北方领土”问题探讨不算是一个全新课题,但是学者多以发表时评文章为主,缺少基于原始档案解读的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而当前研究缺乏历史考察的整体感,难以使读者弄清日本对“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的延续性、变化性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动因。
就一定程度而言,历史是由不同层面构成的复合体,有经验的历史学者在抽丝剥茧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往往能够通过不同层面的解读与剖析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见解,这恰似我们在生活中利用一个“棱镜”的光照能折射出不同的历史镜像。2013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李凡教授的专著《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研究》,这部10章近45万字构成的专著以日俄之间存在的“北方领土”问题为切入点,探寻日本对外政策的多重面向,从而揭示日本外交的行动逻辑。这是我国史学界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论述战后日本对与苏(俄)“北方领土”问题交涉对策演化的专门著作,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受到国内同行专家学者们较高评价,也入选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该书出版对于推动中国的日本外交史以及亚洲领土纠纷史研究无疑做出了颇有意义的尝试。通读该书我们不难发现,学术缘起、体例安排、材料运用和学术观点都有不少新意,体现出历史著作的厚重感。
一、宏观架构与整体视野
领土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而领土纠纷与领土争端长期以来备受历史学者瞩目。李凡教授近年来专攻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领土纠纷与领土争端问题,而《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研究》正是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当然日俄之间的“北方领土”问题在作者的宏观架构中,仅是亚洲主要国家间领土争端的一个典型案例。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处处渗透着一种超越日俄关系狭隘内容的宏观视野,也就是说不仅仅从“北方领土”问题出发,更重要地还在于探索亚洲主要国家领土纠纷形成的历史根源、现实发展态势及未来解决之道等规律性认识,从而从整体上推动学界对周边国家间领土纠纷问题的深入研究,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制定最有效的对策提供参考资料。
另外,从《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研究》的内容来看也具备了较为宽广的视野。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阐述的:“北方领土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它与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变化有紧密联系(第13页)。研究“北方领土”问题应该将之置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整体视野中予以考察,这里既需要历史的纵向分析,又要兼有横向的比较对话。作者认为“北方领土”问题直接形成于美苏主导的“冷战”国际大格局,但是其根源又必须“超越冷战”去看待日俄在领土问题上的历史较量。这些分析都是很有见地的。再者,该书在揭示各个阶段日本对“北方领土”对策演变时都花费大量笔墨展示东北亚地区大国美国、苏联、日本在其间的分化调整引发的国际关系变化,同时也将日俄争夺领土较量对上述诸国间关系的互动纳入考量范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无啻于一部东北亚“领土”问题的“国际关系全史”。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二、资料翔实与主线清晰
本书资料十分丰富和扎实。作者长期以来专攻日本外交史,利用了日本政府公布及出版的相关外交档案、参与北方领土问题交涉当事人的书信集、回忆录以及相关著作,较为详尽地占有原始档案资料,这构成本书最为扎实的立论依据。按照后记所言,本书是作者十年磨一剑的产物,期间曾数次前往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校以及外务省亚洲史料中心蒐集《日本外交文书》、《日俄领土问题资料集》、《日本外交主要文书》等,同时作者还撰写系列论文发表在《世界历史》、《南开学报》、《求是学刊》等权威刊物上。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建构于权威性资料基础上对日本对外领土政策的深度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选择从发展角度观察战后日俄“北方领土”问题的发展变化,揭示战后日本对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的变化性与延续性。作者认为,“‘北方领土’问题的形成既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现实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从领土纠纷发展看,同样包含着各种利益因素及民族心理。上述各种原因,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化是客观历史事实。”(第13页)基于这种理解,作者确定研究思路和框架,即采用发展的角度观察日本不同时期推出的不同政策,抓住各时期政策制定及转化线索,划分阶段并采用分章节形式进行具体论述,着重探讨这些政策演变过程的驱动因素、历史影响及政策变迁。应该说,这是一种具有历史专业性很强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主线非常清晰,篇章结构环环相扣。
三、揭示日本的领土政策与行动逻辑
笔者认为本书的价值还在于通过全面展示“北方领土”问题出现的前因后果及发展变化,由此揭示日本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外领土政策上的行动逻辑。
首先,作者认为日本战后长期以来对“北方领土” 问题的基本战略内核就是所谓的“四岛返还论”。二战中日本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结果导致“北方领土”的失去,苏联根据与美国、英国达成的《雅尔塔协定》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但“冷战”帷幕的降下导致美英得以利用《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架空《雅尔塔协定》,从而埋下日苏关系祸患无穷的“最大的楔子”。日本充分利用“冷战”的局势,加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苏实施“冷战”,并在此基础上趁机炮制“北方领土”概念,并要求苏联返还“北方领土”。无论是“一揽子返还”政策还是“阶段性解决论”,日本政府政策涉及的基本内核均是“四岛返还论”,即不仅要无条件返还齿舞、色丹两岛,还要就国后岛、择捉岛的主权归属进行交涉,实际就是要归还四岛的“固有领土”。日本方面除一开始在强大苏联面前暗示的“两岛返还”之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投靠美国为首西方阵营羽翼渐丰,日本鲜有在“四岛返还”这一战略原则上妥协,仿佛在和俄罗斯人比试耐力和顽强程度。
第二,作者认为日本战后在推行领土政策、实现“四岛返还”战略的策略上长期奉行“政经不可分”的原则,妄图以经济利益为手段,促使苏联(俄罗斯)让渡四岛的主权。田中角荣内阁后的历届日本政府沿袭了“政经不可分”原则,都希望借助其他领域合作来为领土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氛围,从而实现其收回“北方四岛”的夙愿。尽管日本实现领土主张的策略随时局变化不断进行微调,但其基本的内核并未改弦更张,而且从总体来看,日本方面的政策一直较为被动。
第三,作者认为日本对领土问题的政策反映出深层次的歪曲历史观问题。日本对北方领土问题政策反映的是日本民族心理性格以及民族历史观的“歪曲”,“结果只能加剧日本国民对俄罗斯人的民族仇恨心理,这又反过来导致该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第413页)因为这种歪曲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决定了在此基础上的日本政党政治和对外关系进行理性反思的深度和广度。正如作者所总结的:“实质上,日本战后对待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就是绞尽脑汁尽量减少或者弥补因战败而造成的损失,根本没有考虑如何弥补因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给周边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第426页)换言之,日本在这种歪曲的历史观的影响之下在领土问题上存在着反思起点错误的问题,也就是说日本反思的是战败后的领土要如何收回,但却鲜有从源头上反思为何会失去这些领土。日本与周边国家领土纠纷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看待过去日本侵略历史的问题。
最后,作者认为二战以来日本对“北方领土”问题的政策或多或少受到外来因素尤其是美国因素推动或是制约。二战期间,正是美国以“北方领土”为诱惑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在美苏主导国际冷战的时期,美国因“冷战需要”主导下的旧金山体制则直接造成了日苏(俄)领土争端的“种子”,日本对苏联的领土政策不时成为美国既对苏联实施遏制战略同时又控制日本、离间日苏关系正常化的“筹码”,而美国表面支持日本实际上“冷淡”日苏接近的“双重规制”战略也成为日本对苏领土交涉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在整个冷战时代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制约既不允许日本对苏作出过多妥协,也不会乐见日俄“领土争端”实质性解决所带来日俄关系的根本性变化,而苏联对日本的领土交涉也是充满了应对美国冷战的色彩。因此,日本政府这种建立在美日安保体制内的对苏领土交涉政策可供选择的菜单和灵活度实在有限,这也是日本外交上受制于人、缺乏真正“自主性”的表现。
“北方领土”问题恰似日俄关系中的一个“楔子”,这个楔子的形成既有日俄对外扩张的历史根源,亦有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后遭受惩罚的直接动因,更有美国发动国际冷战的背景使然。虽然直接利益攸关方仅为日俄两国,但却是牵一发而动全局,是亚洲冷战的“缩影”,同时随着冷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调整变化,“北方领土”问题愈发备受瞩目。李凡教授的《日本对“北方领土问题”政策》一书恰似用一面“棱镜”去整体关照这个“楔子”,使之不仅折射出日本二战以来对外政策的演变轨迹,更为重要的是从中我们不难总结出日本对外领土政策上的行动逻辑及民族深层的心理根源。因此,该书构建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显示出作者对日本对外关系史的宏观把握和研究深度,而该书提出的研究结论与进一步思考的方向也使得本书拥有较高学术品味,推动国内学界对冷战以来日俄关系曲折发展历程的深思,值得一读。
[中图分类号]D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01(2015)01-0090-02
[收稿日期]2014-02-28
[作者简介]江振鹏(1982-),男,福建三明人,福建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郭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