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中文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2015-03-20 19:55:01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创造性大学思维

秦 芬

浅谈大学中文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秦 芬

“大学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从整体形象塑造到具体内容强化训练趣味性设计以及利用常规凸显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进行操作探索,而这些策略实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造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及挑战。

大学写作;教学;创造性思维;策略

[作 者]秦芬,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创造,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人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写作,则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最富有思想意义和创造意味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运用活动。在思维与语言运用技巧之间,思维又是首位的。在这种写作观影响下的大学写作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成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大学写作课程教学某种意义上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重要课程。正如于成鲲、李白坚也在《题型写作教程》中指出:“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写作课的重大特点是需要创造,需要通过教师的诱导,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从而创造出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作品(文章)来。”

而当今中学作文教育的状况及大一新生的写作思维状况也使大学写作课程有必要注重解决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中学作文教学,在实用主义畅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全面模式化教育的特征,有 “现代八股”之嫌。另外从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初的阅读情况调查显示,几乎高达90%的学生阅读范围都限于《意林》《读者》。这样的局限范围必然带来狭窄的视野、禁锢的思维。在学生的摸底习作中,意料中地出现半数以上较为标准的高考作文,题材上也很局限,文章中充满大量“自动化话语”,同样的材料被用在不同的主题中原样使用。这样相对固定和雷同的写作思维习惯背后,写作对于学生不再是一种投注情感的活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对写作的兴趣也被严重损伤。而这种定势思维状况不但对其写作能力是一种限制,更重要对于其人生历程都将是一种束缚。

大学教育,相对于教授文化知识而言,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承载的人成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为重要。除了授予其生存知识技能外,使其成为有思想、有情趣、有创造力的人或许是更重要的使命。作为大学教育课程本应体现这样的目标,何况大学写作这样开放性的,主要以创造性活动——写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呢?大学写作课程由于其独特的容纳空间,是大学素质教育有效的“实验田”。

基于此,大学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对其教学理念和形式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应该着力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主动性的培养,只有以此为基点,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各方面素养的训练和提升。本文旨在探讨大学写作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策略,并结合实验探索的初步效果进一步反思策略的科学性和操作要领。

一、塑造创意性的“整体形象”

教育教学中,“以身示范”无疑是有效的手段。在大学写作课程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该致力于塑造全新的,相对于学生中学阶段作文课而言,充满创意的课程教学“形象”,即注重课程教学的设计感,使创造性思维带来的新鲜感成为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整体印象,营造一个创意弥漫的课程氛围。

而这种“新”形象塑造,一个方面依赖于教学整体形式的设计变化,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课程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对一个本不陌生的对象要产生新鲜感,形式的改变是直接而有效的。对于写作,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课中早已对基本文类、理论有过学习了解甚至练习,然而由于那时的教学多趋向规范化、模式化,学生极易对写作课漠然甚至产生排斥,因此要有效“破冰”,引起学生课程兴趣,从教学形式上改革较为便捷高效。

就写作课的整体形象观念而言,多停留在学习写作基本理论,写命题作文的基本观念。学生自小到大的写作课均隶属于语文课,是语文课的组成部分,指向的也是写文章这样较为单一的目的,进入中学之后则更功利地指向高考应试作文写作。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当他们刚进入大学,看到课表中单独的“大学写作”课程,面对仍是“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等熟悉的作文术语,基本上预计了课程的教学形式:讲授理论,举例证明已然熟悉的理论,命题写作文。自然,大学写作的理论讲授自然比中学可以更为系统深入,但就学生而言,不免会有“炒旧饭”之嫌。如若大学写作的课堂也如学生预料中的陷入中学写作课教学形式框架中,这无疑对于引起学生课程兴趣是一个障碍,显然也很难传递出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因此,在贯穿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为基础的大学写作教学改革中,首先在课程的绪论教学中就将大学写作课程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抛出,营造一个“期待空间”,产生初步的创新冲击。

这个新的整体教学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词上,即“立体化”和“个性化”。所谓“立体化”,是指写作课的目标决不仅仅是写作文,因为写作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相对于技巧而言,各体内在的思维情绪更为重要,因此,大学写作课相对以往写作课仅侧重于文章结果而言,更注重写作行为的前期激荡及开发课程更为开放广泛的素质教育目标。具体而言,大学写作课堂将呈现立体化“套餐式”训练型的课堂,通过新鲜实例、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如竞赛、演出、论辩、角色模拟等激荡写作情绪,而在此过程中,写作课不再仅仅是写作文的课程,而是成为书写、表达、思维、想象等多样立体化能力训练的现场,成为游戏活动的课堂,成为各类作品产生的园地。除此之外,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只有课堂教学,且延伸到网络平台及校园杂志、工作室实践平台,这与以前那个附属于语文课的“写作课”显然不同。而所谓“个性化”,则是针对对学生影响至深的高考写作模式思维提出的关键词,明确地让学生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写高考作文那样的文章,而是可以从题材到构思到表达以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可以非常个性化,且这往往也是一个文章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新的大学写作课堂从课堂训练,课外任务甚至考查都不仅仅只有作文这一种形式,在此过程中,个性、创意课程目标非常重视。

在整体新形式印象基础上,加强和巩固这种新形象则更依靠具体内容的创造性设计。这些训练内容及环节的创意元素,以身示范展现了此课程贯穿的思想精神。这些元素依赖了“反常规”“游戏性”“综合性”“表演性”等思维出发点。

比如在学习新闻写作中的消息的时候,在通过实例体会、要素训练的基础上,第二次课做了一次校园实地采写实践,即上课10分钟后走出课堂去校园中寻找新闻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回到教室交采写的稿子,教师迅速评出最快的5篇稿子及较好的5篇稿子,选取典型问题稿集体批阅提出修改意见。这个方式突出地一点创造性就是“反常规”,学生一早赶到教室上课,教师交代10分钟就自由往教室外走了,在上课时走出课堂造成了一定的反常,同时加入了竞赛的性质,从而使课堂让学生印象极为深刻。再如在学习诗歌写作内容时,针对诗歌韵律方面的训练设计了押韵大接龙游戏,全体参与,气氛热烈,估计此前学生几乎没有在学习诗歌写作时做过类似的事情,充满新鲜感,且对押韵理解深刻。还有在学习舞台剧本写作的台词写作时,分组写情景脚本,然后随机邀请同学合作表演原创台词对话;班级新闻联播主题活动,分组采写校园新闻并编辑播报,同时穿插原创广告及天气预报个性播报……这些形式切实示范了创意的魅力,也营造了大学写作课堂全新的“形象”。

二、渗透趣味性的思维强化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简单而科学的原理。寓教于乐,是教育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将趣味性、游戏性观念渗透教育教学中,这始终是教育学及各学科教学的一项重大课题。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将创造性思维培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加强思维训练理所当然。那么怎样实现高效的思维训练,将趣味性、游戏性纳入教学活动尤其是思维训练活动中,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因为趣味、游戏能够使教学形式变得轻松,虽然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内容处于较为本质的地位,但是形式对内容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形式的变化,能够反过来影响教学的内容。利用有趣味性的思维训练形式,自然不失为一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下文将通过在教学改革探索中的一些尝试来简单阐释。

(一)概念联想训练

在学习散文写作时,为了训练学生写散文时事物的联想思维,设计了热身环节,即利用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的概念联想实验,任何2个概念通过4至5次自然过渡,均可以建立联想关系。在示例基础上,给了诸如诸葛亮和贝克汉姆,蚂蚁和坦克等概念分组,有效进行了思维发散训练,正是利用了概念分组隐含的趣味性及建立想象隐含的挑战性,使训练形式变得有趣新颖,在建立联想的过程中,呈现出多样的路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某种话题的事物联想,从而产生散文的基本构思。

(二)原创作品展示评析会

这个形式一个方面意在鼓励自主原创,突破模式写作思维,使展示激发写作情绪;另一个方面,每次活动设置了筹备组织人员,需要完成活动策划,且形成书面策划,通过引导活动策划本身的创造性得到强调,并引导学生思考策划的可操作性和把控预期效果。由于其展示性和创意性,使形式具备了趣味性质,更重要的是再策划组织时不仅是对创造性思维的考验,也是训练其综合性素质的立体训练形式。活动的评价引导不断地刺激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策划组织,这期间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和锻炼是不言而喻的。

(三)集体创作诗歌

在激发学生诗歌创作情绪环节,设计集体创作诗歌游戏环节,由教师命第一句诗,学生分组以竞赛形式按照诗歌创作一定规则自由在黑板上往下创作,整个过程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极高,最后诞生的“诗”虽然并不成熟,但是大家齐读时仍是兴致很高,且纷纷拍照留存。这一番趣味性的情绪激荡带来的良性结果是很多学生课后继续创作,冒出不少新奇的诗意,课后在情绪激荡下自主去修改完善诗作。兴趣的效应是具有良好延宕作用的,而正是这种延宕才真正促成学习的自我消化和增长。

简言之,无论是在创作的前情激荡、创作过程的发散,还是教学效果的延宕,趣味性的加入渗透,都能起一定的发酵作用。

三、在常规中凸显创意思维

所谓创意创新,就意味着是在已有的观念成果已经成为常识常规的情况下突破,产生相对照效应的新的思维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要使人感受新奇无非是两种状况,一种是展现全新领域的,完全出离常识范围的;另一种则是在原有领域积累中开辟新的思维方向,在常规中凸显创意思维。从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来看,利用后一种心理对于学生的接受更为自然。大学写作教学改革,目的是使学生真切感受创造性思维的魅力,渐渐形成创造性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也由于目前大部分大学写作教材仍然是按照学生在中学就已经耳熟能详的一般性基础理论,诸如文章的构成要素中主题、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或者按照常规文类的框架来安排内容的,因此在教学改革上,在传统内容中注入创意元素,凸显创意思维,从而作为引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就显得更为现实;而另一方面在与常规思路的对照中自然也更为凸显出创造性思维的新意。

以立意综合训练为例。在主题章节设计单独的立意训练,以“牛”“蜡烛”这些传统的事物立意,在学生的训练中及时地完善其立意思路,不断激发和引导和鼓励其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充分训练后进行小结,在两个层面破除学生对于此立意训练的固定思维。一是破除学生认为的立意就是议论文范畴、将具体事物根据其自然特性赋予象征意味主题的固定思维,使其认识到做叙事性甚至说明性看似并无深层意味的立意也同属立意的范畴。破除在传统立意范围中的常规思维,这一方面,在小结学生的训练时强调,同时分享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创造性思维的魅力。在单独的立意训练之后,又设计了包括标题、结构内容在内的综合训练,即以卞之琳的《断章》一诗为素材,在谈理解的基础上立意,浅谈构思,拟标题。由于《断章》本为一篇极具阐释空间的作品,因而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也恰到好处。

此外,在教学中设置了“话题表达”环节,即设计一些或联系现实的,或学生普遍关注的,或较少学生主动涉猎的,或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诸如“我的大学”“莫言获奖事件”“有关春上村树”“介绍一个作品”“2046”等。前一次课布置后一次课话题,给学生查阅资料,思考组织的时间,每次随机抽取5位学生表达,并提供2个自由发言的名额,要求在讲台上面对大家表达,且要脱稿。在每次训练结束时,教师都作出有针对性的评述,从常规层面的理解一层层引导激发,着力于引导学生对话题的创造性理解,鼓励充满创新性的表达形式,使学生渐渐形成一种有意识创意的思维习惯。从教学效果看来,此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的素材,更重要的是不断体会和挑战创造性的理解话题。面对话题的表达从前期的相对模式化,渐渐出现一些主动创意表达的表现。前期谈“莫言获诺贝尔奖”时,表达的同学呈现出一致性,一般都是就此话题表示兴奋振奋,发表感想,然后就是对莫言发表评价,评价中的大部分话语仍是套话。在小结训练的表现时,教师通过指出上述思维固化的问题,提出若干关于此事件的相关话题,诸如教育体制问题,诸如此事件在网络中的演化问题,等等。然后强调指出面对话题能否跳出陈规,跳出最表层的理解,能否将思维放开,学生在感性地体会思维放开效果的基础上受到启发,开始出现一些有创造力的表达,如“介绍一个作品”,就不仅仅定势理解为文学作品,而又设计艺术各领域,甚至将话题转化为对自己的介绍,因为将自己理解为父母的“优秀作品”,尤其在“2046”这样一个指向性模糊的话题训练中,充分展现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再固定地将其仅理解为王家卫的电影,或者一个年代,哪怕理解成年代却也有对未来奇特的想象。正是在这种充满挑战空间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创造性思考的习惯,同时也感受到创意的魅力。

创造性思维的确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固然可以依赖学科传统成果,但无疑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上述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中,其实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为课程教学塑造充满创意的新形象,教师的表现也是形象构成极为重要的部分,教师自身必然应不断挑战自我,挑战陈规,更新知识及思维,充满创造活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能够以身示范,展现创造力,能够积极发掘引导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形式设计,对教学内容处理以及自身素养储备上都需不断探索完善。

(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大学中文写作课程“创意型套餐式训练”实践性教学模式建构与研究(2014JGA410)》成果)

猜你喜欢
创造性大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防爆电机(2021年5期)2021-11-04 08:16:36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