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合作策略初探
——以白岩松与卢秀芳的新闻实践为例

2015-03-20 19:55:01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1期
关键词:白岩松新闻媒体新闻节目

邢 燕

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合作策略初探
——以白岩松与卢秀芳的新闻实践为例

邢 燕

在近年来,两岸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白岩松和卢秀芳两位主持人的身影:从“连宋大陆行”到“共话神六”,从《岩松看台湾》到《千里走青藏》,从《两岸看奥运》到《台湾灾区行》。他们报道事件即时动态、评述两岸热点话题,用新闻人的视角带领两岸民众走近彼此,为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进一步沟通交流提供了崭新的合作范本。本文以两人的合作为例,论及两岸新闻媒体合作的历史必然、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并着重从合作内容与合作形式探讨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立体合作模式的建构。

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合作内容;合作模式

[作 者]邢燕,上海广播电视台东广新闻台。

一、两岸新闻媒体合作凝结着深厚的历史必然,是新形势下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中华文明瑰丽灿烂、源远流长,是两岸同胞共有的宝贵财富;华夏同根、两岸血脉相连,是维系海峡两岸重要的情感纽带。在两岸关系一甲子的发展进程中,新闻媒体以其独特优势一直走在两岸各项交流的前列。新闻媒体合作对两岸同胞增进了解、累积互信、扩大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往来具有积极意义。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两岸新闻媒体是报春的燕子、传书的鸿雁,理应开风气之先,努力担当传承中华文化、繁荣人民福祉、激励社会进步、推动民族振兴的舆论先导和前进号角。

当前两岸关系不断破解难题、开拓前行,呈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两岸新闻媒体合作因而获得了更精彩的主题、更生动的形式、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天地。贾庆林指出:“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两岸同胞要进一步增进了解,离不开新闻媒体这一重要渠道;两岸关系要和平发展,更离不开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①王平:《贾庆林会见台湾海基会新闻交流团》,《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10月29日,第01 版。近年来,两岸新闻媒体对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及时充分报道,并通过互派采访团、共办新闻研讨会、大学生新闻营、尝试新媒体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密切接触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既鼓舞了两岸民心,又影响了国际舆论,推动两岸关系沿着和平发展的轨道行稳而致远。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新闻媒体合作,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了充沛的动力。

二、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合作是两岸新闻媒体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提升新闻节目合作水平、保障其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主持人对于两岸新闻节目的品牌标识意义

白岩松曾说,两岸民众对彼此的陌生与好奇和海峡之间无“桥”有关。作为新闻节目的人格化传播载体,主持人既是融通两岸民众的“连心桥”,也是吸引受众的特殊媒介品牌。睿智机敏的语言表达、大气自然的亲和力,白岩松在台湾东森、中天电视台的亮相征服了台湾民众。通过白岩松他们开始关注发生在海峡对岸的新闻、关注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庄重有余思辨不足,这些对大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惯常看法被颠覆。

卢秀芳从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即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有关海峡两岸交流的新闻报道中多次与白岩松搭档,如今已经成为大陆观众最熟知的台湾新闻主播之一。每每带着采访任务踏上大陆的卢秀芳也会成为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2009年第三届华鼎奖主持人社会影响指数榜揭晓,卢秀芳位列榜首。在沟通交流的现实语境下,主持人的品牌效应成为成就两岸新闻合作大发展空间的传播要件。

(二)主持人在两岸新闻节目中全新的媒介角色定位

1.信息传播者。信息隔绝、沟通不畅、低效传播曾经令两岸民众思想认知出现偏差与分歧。今天,及时顺畅、客观公正的传播资讯是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首要工作。在新闻播报中增强两岸民众对信息价值的认同度,搭建新闻传播的互动共享平台。

2.舆论引导者。主持人要创造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的舆论环境。旗帜鲜明引导热点、循循善诱分析问题、不拘一格创新方法。针对两岸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心理诉求增强新闻播报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引导中服务、在服务中引导,使两岸新闻舆论引导工作自然、平实、有效。①赵凯:《公共外交中的媒体作为》,《新闻记者》,2009年第12期。

3.情感沟通者。盈盈一水间,承载着两岸六十年的情感记忆。主持人作为两岸精神意识、情感诉求的重要沟通渠道,应巧妙选取切入点传播两岸亲情、以情感为纽带联通两岸民意,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广播电视媒体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要相互汲取对方的优势,两者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求同存异,相互发展、相互补充的目的。新媒体形式重视的是信息建设,节目的方式与广播电视媒体类似,但也拥有完善的与用户互动的方法。而广播电视更加重视在信息方面的传播。所以,在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中,就要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方法、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价值,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信息接收体验和感受。

4.文化传承者。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合作的深层意义在于春风化雨——用电视新闻语汇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唤醒两岸民众文化基因中的共同约定;创意未来——融合传统文明与时代背景感悟中国智慧,让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得到最充分开发。

(三)主持人在两岸新闻节目的默契融合中成就精彩

求同存异,互学共进。两岸媒介生态环境以及所持的经营理念有所不同,由此已各自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新闻运作模式,在新闻选择、报道角度与表述方式上各有所长。在渐次改善的合作平台上,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不必苛求一致,只需符合各自传播特点;不必在意细枝末节的差别,只要透过交流可以分享经验、共同发展。

在融合中寻求默契。浸润在台湾媒体高度商业化的氛围中,卢秀芳十分重视观众的收视习惯及喜好。她注重把严肃的新闻事件用生动轻松的方式讲给观众、择取最平易近人的视角剖析焦点话题。②曾晶:《两岸关系变革中的两岸新闻交流》,《海峡两岸新闻与传播研究》,九州出版社,2009年。这些传播优势和惯常于从全局高度把脉事件发生发展、深入品评核心新闻价值的白岩松相得益彰,节目亮点频出。白岩松说,两人的合作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在融合中熟知彼此的报道风格、工作方式,逐步建立起互信与默契。

三、务求实效、有的放矢——丰富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合作内容

(一)现场报道,提升信息传播的真实力度

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对信息的信任程度与传播转述层次成反比。传播层次越多、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降低;传播层次越少,可信性越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因其高效迅捷,能够真实直观地带领两岸民众走进彼此,成为两岸新闻节目合作的首选模式。白岩松和卢秀芳的数次报道深入新闻事件第一现场,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事件本身,为两岸民众带来了与事件进展同步的现场感。

2005年卢秀芳作为第一个走进北京航天城的台湾新闻人,与白岩松现场报道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她在新闻现场以体验的方式步步推进:对着镜头打开飞船的舱门,演示航天员是如何进入的;坐上总指挥的椅子体验坐镇的感觉……卢秀芳的亲力亲为给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推开了一扇窗:台湾民众“走进了”他们心目中神秘的航天城,一切变得真实可触;通过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在街头的随机采访,我们看到了台湾民众对“神六”的高度关注和溢于言表的民族自豪感。在重大事件发生的那一刻,两岸民众一起分享着兴奋与荣耀,透过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报道华夏儿女共同见证着一个个伟大而激动人心的壮举。

2009年8月台湾受台风影响遭受50年来最严重水灾,央视经多方协调成立特别报道组联合台湾中天电视台同步播出《台湾灾区行》。白岩松和卢秀芳现场口述所见所闻、同步展现灾区动态:他们站在被泥石流淹没的小林村采访、呈现灾难过后原住民部落的满目疮痍、以敏锐的新闻洞察力讲述大灾中一幕幕感人的瞬间和重生的力量。来自新闻现场的实时报道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为两岸民众了解灾情、及时捐输提供了有效信源。

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现场辅之有声语言的亲身感官体验,更能带给受众全方位的立体冲击。采访小林村灾民安置点正值晚饭时分,身处安置点食堂的白岩松努力透过镜头“把味道传递给两岸民众”。同样“直播味道”的还有卢秀芳在航天城咬一口航天员吃的冰激凌;《岩松看台湾——台湾小吃》,两位新闻主播置身台湾夜市,排队20分钟后现场品尝“胡椒饼”。白岩松笑道:“看来岩松看台湾不仅要动眼睛,更要动鼻子和嘴。”

(二)解疑释惑,彰显舆论引导的评论锐度

新闻记录事实,新闻透析真相、追求真相是新闻的生命所系。由于意识形态不同、价值取向各异,加之历史伤痕的隐痛,两岸民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分析判断可能产生分歧,所闻所感也许偏离了事实真相。在播报事实的基础上,主持人就两岸民众关注的热点集多方观点、解疑释惑;汇各家评论、去伪存真。以新闻的解释力和思辨性打破误判的藩篱,以双方都可接受的思维方式缩小认知落差,为两岸民众剥茧抽丝梳理出客观、全面的新闻真相。

2009年台湾“8·8风灾”救灾期间,达赖在海峡两岸强烈反对声中抵台。白岩松与卢秀芳在台湾中天电视台演播室卫星连线央视,相继播出《天灾之后又添人祸》《达赖这几天,祈福还是添乱?》等追踪报道。节目中两位主持人引述《台湾联合报》《台湾工商时报》等媒体言论、采访灾民表达最质朴的民意。从关照细节到检视全局,客观而不刻意地以事说理,全方位解读新闻,为两岸民众勾勒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将思考判断的主动权最终交还到两岸民众手中。

(三)同胞情深,挖掘血脉相连的情感深度

百脉通流炎黄血,未曾相识已相亲。同宗同祖的血脉情缘系起了海峡两岸的情感纽带。白岩松说,两岸“三通”之后要通心。2005年卢秀芳与白岩松合作报道“宋楚瑜大陆行”。节目伊始白岩松即为远道而来的同行送上礼物——中国结,寓意两岸同心。海峡两岸骨肉亲情成为主持人透过节目增进感情、沟通心灵的最好切入点。

《岩松看台湾》是央视第一次派出采访团前往宝岛台湾,与台湾东森电视台合作摄制的系列专题节目。在《专访台湾慈济骨髓中心》这期节目中,白岩松走进这个用爱心凝聚的世界,多年来台湾同胞跨越海峡为大陆病患千里送骨髓。主持人动情地言道:“在生死边缘,是慈济,是台湾同胞,让大陆同胞的生命之花再次绽放。为了能挽救更多两岸同胞的生命,一切阻隔都将被爱心所融化。”两岸同胞爱、骨肉情感染着受众,节目传达出两岸民众的共同信念——血缘之爱终将超越政治纷争。两岸血脉相连爱常在。

《台湾灾区行——探访灾后阿里山》白岩松和卢秀芳接力讲述了台湾阿里山梅园饭店总经理邓潮声帮助十六名大陆游客脱险的感人故事。节目中,已经平安回到广东的游客廖先生与邓经理通过卫星再次通话,心有余悸的廖先生表达了对海峡对岸同胞刻骨铭心的感激之情。两岸唇齿相依,危难时刻伸援手,令观者为之动容。

(四)一脉相承,凝积历史内蕴的文化厚度

五十年的政治割不断五千年的文化。两岸同文同种,拥有诸多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数千年深厚绵远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支柱,成为两岸新闻媒体共同提升合作竞争力的无形“富矿”。

文化需要传承。《岩松看台湾》曾走进台湾多位文化名人。面对主持人“中国在您心目中是什么概念”的提问时,诗人余光中动情地说,中国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处不在,半径就是中文,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圆画得更大。作家柏杨表示,我爱这个地方,所以才感到沉痛,才会往深处责备。通过领略大师魅力,节目将文化“化”入人心,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唤醒两岸民众文化的自觉意识。同时,对于两岸间的现实阻隔也需要主持人勇于直面问题、善于省思。走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白岩松面对镜头意味深长地说道,“不能拍摄到更多大师真迹,我们有些遗憾,但是最大的遗憾恐怕是一宫国宝分离两岸、难以团聚的现实。”

文化需要创新。台湾淡江大学王邦雄教授认为,古典今诠才能把千年传统导入当代人心,引导两岸民众进行传统与现代的心灵对话,中华文化才能得到最深刻的诠释。①王邦雄:《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谈古典今诠的文化产业》,新华网,2009年7月12日。北京奥运前夕白岩松和卢秀芳再度聚首《两岸看奥运》。《新地铁 新风景》中主持人身处以青花瓷装饰的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北土城站。青花笔锋勾勒的站厅配以台湾歌手周杰伦的《青花瓷》歌曲,观众仿佛静静地走进了中国古典艺术世界。以奥运为主题,在节目中糅合青花瓷传世之美、流行音乐等多重元素,晕开浓浓的中国风感染着拥有共同文化体认与担当的两岸民众。

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创新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合作模式

(一)合作机制:从突发性到常态化

从2002年台湾华航空难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开卫星连线报道先河至今的十年来,两岸主持人也在不断尝试利用联合采访、卫星连线、节目交换、合作拍摄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的双向对接模式,以突破仅限于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的合作报道。极具代表性的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海峡两岸》。在这档日播节目中两岸主播连线对谈,央视特派记者与岛内记者多点联动,并邀请专家、学者、时事评论员共同分析热点事件,改变过去由对岸电视台提供画面的滞后做法,对两岸新闻媒体乃至两岸关系具有双重推进意义。

(二)合作媒体: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

近年来,大陆不同层级的新闻媒体纷纷与台湾媒体开展协作,尤以东南沿海为主的地方级媒体最为突出,由此参与两岸新闻合作的主持人队伍得以扩充和发展,依照不同节目定位对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004年福建东南卫视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推出新闻资讯类节目《海峡新干线》,其中“台湾题材”已从单纯的宣传任务转变为地方媒体的特色资源。②姚婷婷、沈斐旻:《海峡新干线与海峡两岸涉台新闻的比较分析》,《海峡两岸新闻与传播研究》,九州出版社,2009年。主持人艾珂竹说,做好这档节目不仅需要洞悉最新的台海局势、熟知新闻背景及发展走向,同时要立足闽台特色,服务于“欢乐海峡”的整体频道主题。

正如台湾导演赖声川所说,讲大陆的故事给台湾人听和讲台湾的故事给大陆人听,可以一样轰动。“大陆新闻”“两岸题材”对生存空间有限、竞争激烈的台湾媒体而言,也是其新闻节目扩大市场、谋求新生的差异化手段。获得2005年亚洲电视大奖的“共话神六”报道不仅为东森在岛内赢得高收视率,也使卢秀芳在两岸间知名度及影响力大增。岛内媒体间随即引发了一场“东森效应”,之后台湾时事评论员尹乃菁、东森主播吴宇舒、中天主播夏嘉璐等更多台湾新闻人走进了大陆观众的视线。

(三)合作平台:从电视新闻到跨媒体联动

节目内容向网络和纸媒体拓展。充分利用数字传媒搭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平台,开展各媒体间的有效协作是新传媒时代赋予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全新契机。2005年“共话神六”后白岩松和卢秀芳做客新浪网。同年,《岩松看台湾》系列图书出版。2006年两岸《千里走青藏》,除电视媒体外,新华社、东方网、新浪网及平面媒体也进行了互动式跟踪报道,跨媒体链接大大延长了节目内容在受众视线里的停留时间,令新闻事件影响力倍增。

文化交流的使者。作为两岸合作的成功践行者白岩松和卢秀芳多次到大学演讲,并在2009年联袂主持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至此两人合作已突破电视媒体,成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五、结语

白岩松和卢秀芳的新闻报道记录了历史,同时也为历史所记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两岸新闻节目主持人肩负着两岸沟通、认知、融合的重要职责,理应把握历史机遇,切实拓展更为广阔丰富的合作空间,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猜你喜欢
白岩松新闻媒体新闻节目
莫言对话白岩松——文学的有用与无用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18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新闻传播(2018年8期)2018-12-06 09:03:00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30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22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3
白岩松:传统媒体面对冲击不必焦虑丢内容被抛弃
新闻传播(2016年18期)2016-07-19 10:12:05
白岩松错了吗?
IT时代周刊(2015年7期)2015-11-11 05:49:34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