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快、准、透”高效采访

2015-03-20 19:55:01吴中建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闻报道对象

吴中建

浅谈“快、准、透”高效采访

吴中建

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了采访,才能获得充足必要的新闻材料,才能不偏不倚真正发掘出新闻报道的闪光点或价值点。但鉴于人物、场所、事件、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差异化,现实环境中,记者采访工作具体性强,无一般模式或套路。为满足新闻的特性,高效采访成为众多记者不断研究讨论的一个持久话题。本人结合工作经验,探讨对高效采访的一般认识和“快、准、透”部分采访技巧的应用。

新闻采访;高效采访;采访技巧;新闻报道

[作 者]吴中建,福建省顺昌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新闻报道,通过访问、观察、调查等多种方法,搜集获取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新闻素材的活动。新闻采访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调查研究的行为,它具有传播性、典型性和针对性,是新闻工作者在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后,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活动。万丈高楼需要坚实的根基,而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同样也需要一个好的采访做支撑。综合新闻客观、准确、真实、时效等特性,个人认为高效采访要真正做到“快、准、透”三个方面。

一、“快”是高效采访的基础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快速传播,不仅是对报纸,对于广播、电视尤其是现在的网络传播都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条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不仅能赢得受众、争取主动,而且能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1964年10月15日,苏联前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下台,塔斯社是10月16日20时30分报道的,而法新社则在当天18时55分就报道了该消息,比塔斯社早了25个小时。早一天迟一天,消息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效益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这样,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新旧媒体都在不断地追求新闻的时效,争取第一时间报道消息,一时间,“及时”被“即使”取代,因科技发展而孕育而生的新型即时传播手法现场直播被广泛应用,报新闻开始转变为抢新闻。

另外,因为第一手资料常常与事件主体、人物联系紧密,新闻记者为核实或发掘获取新闻素材,除了使用查找典籍文献,文件资料、查看现场等各种常用辅助方法外,与事件主体、人物的沟通交流始终必不可少。但采访交流中,交流对象常常是为满足采访者要求而奉献时间,采访对象尤其是名人、政治经济等特殊职业、重要岗位的人,他们付出时间的多少、单位时间的价值高低,就直接掌握在实际采访中这名新闻记者的手中。曾因拥有620亿美元净资产而多次成为全球首富的巴菲特,他的一顿午餐拍卖价就达263万美元。如果记者采访他,那在这样的一个高端采访中,新闻记者手中可以与采访对象交换采访时间的唯一筹码也就只有采访背后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换个角度讲,采访中新闻记者之所以能够与各种人物平等地沟通交流,原因不是记者的身份,主要是记者所背负的责任与利益即新闻的传播价值。这样看来,无论采访对象是名人还是普通群众,都要求采访中的新闻记者要节省时间实行高效快速的采访。

不过,实践中,新闻记者要想更快地做出报道传播消息,找途径、识背景、定方案……采访前的各种准备还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准备充足,实际操作中自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果准备不足,则容易因追求快、省时而陷入“赶”的误区。

“快”与“赶”是存在差异的。“快”是讲究效率,在整体采访纲要、步骤或设计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是采访工作的整体统筹和合理安排,注重单位时间的工作实效,以最优方式节约时间达到目标。而“赶”较多地是一种心理急躁、不稳定的外在表现,常伴有慌乱、仓促的意思,有为达到目标加快速度跳跃操作或按部就班地完成各个采访流程,有为达到目的省事省时应付了事仓促下结论的意思。

二、“准”是高效采访的重要保证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准确。那如何真正做到准而不失实呢?

采访是通过信息搜集而实现的。而信息准确与否则要看新闻材料搜集的途径和内容是否“准”。而要做到这些收集到第一手的材料,首先要求新闻记者要选对采访对象。其次就是要调动自己全身感官:口问、眼看、耳听、鼻嗅、心想、手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采访人物的准确地沟通交流、获取新闻现场的信息或确认证实一个故事的真实性等。这些记者靠自己的感官直接收集而来的材料未经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常常是有巨大的优越性的。它不仅是第一手的材料,而且可信、极具吸引力。动态事件中,新闻记者调动感官,用观察写出的报道,如观察记、现场素描和描述性场面等都是新闻报道中也是可读性最强的一类稿件。

在报道《世界杯走进布达拉宫》中有这么几段眼睛采访的内容:“他们看的是21英寸的彩电,喝的是可乐,吃的是方便面”“墙上挂着贝利、罗纳尔多、卡洛斯等人的海报”,“年轻的僧侣坐在地垫上,专心致志地读着足球杂志,上面的文章讲述着有关英格兰队的贝克汉姆以及其他球星的故事”。看来场景并不复杂,但视觉采访把一个现代化的西藏生动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当然,在实践中要全方位灵活利用各种感官来进行采访还是有很大的难度,而其中困难最大的要属“问”和“听”。而这又是新闻记者获取信息、判断材料准确与否最重要的技巧。

(一)根据环境、对象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采访中,为不影响采访对象得到最真实的信息,记者的访问常分为公开式和隐蔽式。公开即表明记者身份,告知采访对象访问目的及相关内容。隐蔽即暗访,是公开式访问的一种辅助,是为了获取公开式访问无法得到的信息。无论哪种,只是身份的区别,提问技巧均可应用。

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封闭式、开放式、半开放式,开门见山式、启发引导式和正面激问式。封闭式提问答案有唯一性,范围较小,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限制。常见为“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如“你当时的心情好吗”“你感到紧张,对不对”?优点是容易缩小讨论范围,获得特定信息,澄清事实,或使会谈集中于某个特定问题。缺点是信息量少,交流氛围淡,互动性差。开放式提问答案不确定、范围广,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常显得得体,互动较强,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明确主题,深挖宗旨。半开放式则介于封闭与开放两者之间。

在农村的体育教学当中主要以足球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在每周至少都开设一节足球教学课程,能够把足球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不断提升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并把足球学习列入到学习的目标当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关于足球的比赛和足球技术交流会等,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足球交流,但是教师在活动比赛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学生在参加足球比赛或者是足球活动的时候,应该时刻的听从教师的安排,避免安全事故发生[5]。

对于开门见山式、启发引导式和正面激问式,三种提问则是记者在选择技巧确定提问范围后对提问内容进行的进一步界定与筛选。考虑到采访对象的心理素质与配合度,熟人、文化层次高、社会阅历丰富者多用开门见山式,正面直接干净利落的提问不仅省时省力直达核心,而且还可拉近感情,获得准确答案。启发引导式则可以帮助紧张、心理茫然甚至不愿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让他们放松心态,逐步找到主旨。这种方式常常伴有耗时,准确信息获取难等缺陷。而正面激问式是利用采访对象的谦虚内向、顾虑害怕、傲慢不屑等心理特点,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迫使其转被动为主动。缺陷是掌握不当容易破坏采访氛围,造成不愉快。无论何种方式,采访提问中,新闻记者都要注意灵活应变。提问方式不是机械化的,提问的内容也不是程式化的,访问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疑点、新情况或新线索,那就要紧扣主题,做到“准”。这要求新闻记者还要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洞察采访对象话语中的暗点与亮点。

(二)身心投入听到话里话外的意思

1.创造情境、构筑心桥。交流环境、沟通心情会直接影响采访对象的说话兴趣,没有兴趣,说者便无心交谈,更别说坦诚对话和信息的准确性。于是,为让采访顺利进行,许多优秀的记者会用心思考选择适当的时间、环境,为听到翔实具体、准确可靠的信息而做准备。

2.善听全面、抓住要点。在听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注意对方被采访者说话的要点,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断和猜测,在对方没有说完话之前不要立即下判断,尤其注意不可带偏见,这是倾听中的大忌。带主观思想的听,得到的信息往往容易失“准”,偏离核心,带有记者个人意愿。

3.适当反馈、巧妙激励。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在听的过程中,不宜说过多的话,因为说话和聆听是不能同时进行的。当然也不能以沉默持续到底,不言不代表不给反馈。聆听者的适时反应是言语者判断听话人是否收到自己发出信息的重要依据。因此,听的过程中,聆听者可以用眼神、手势动作或言语进行鼓励,注意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争论,可适当记录等。倾听者的关注和包容能够使采访对象畅所欲言,表达心中最真实的一面。这样的信息不带避讳或掩饰。

倾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反馈,可以得到信任和激发采访对象的谈话欲,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但听的过程中,记者也要注意要有辨别力和耐心,清楚核实信息真伪与逻辑性。要知道“准”不等于“直接”,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方法直接,但因采访对象对事件或整个新闻现场与内容的掌握了解情况,也存在信息不准、不全面的情况,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以追求真像、真实报道为目的,对材料进行综合比较、核实确认。

三、“透”是高效采访的保障

在一次世界急救日,当地医疗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各大中小医院的医生与护士,在县城人群较为集中广场开展急救知识宣传。现场工作人员为了更广泛更到位地宣传知识,想尽了招数吸引街头过往群众,让他们留下脚步真正学习到一些日常的急救知识。在现场,工作人员发传单、展示宣传画册、布置诊疗台提供免费诊疗和健康咨询。为了让市民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深刻的印象,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分成两组以假人为示范,现场演示人工急救心肺复苏术,同时让市民自己练习。遇到这种报道,县电视台一般的报道多为单位活动报道,即某单位在某地点开展了某活动,然后对现场进行一番描述,最后说说活动所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如果可能会再采访一些主办方人员或群众,用一些活动当事人的声音来客观证实活动的效果。不过,这样的报道虽然报道了内容与事件,但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问题。活动是可见的、易逝的,目的与效果虽然触及到了活动的意义所在,但对于所有普通百姓来说,价值却不是非常高——百人参加活动,千人认可行为,这些统计结果的报道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只是一些数字,并无太大的意义。进一步讲,数字的大小也不是活动主办方的意愿,主办方希望的是数字背后,他们用尽招数传播急救知识能够起到作用,群众可以真正从中了解到和学习到急救知识,让社会形成一股医疗卫生学习的氛围,可以帮助普通百姓应对突发事件,让急救人员争取到宝贵的救援时间。围绕这个中心,报道重心应放在急救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上,用文字说明、医生演练现场声简明概要地传播知识,扩大宣传面。同时,报道可采访活动现场的参与群众,用他们的感受唤起电视观众的兴趣,同时证实活动中知识的传播效果,告诉电视观众只要稍微用心,学习并不难。对于活动主办方,考虑到是事件的发起人物是新闻要素中的一项,宜用部分文字稍作解释,并辅以一些现场人物镜头予以说明。

明白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价值所在以及事件主体的意愿等各种因素的本质,围绕中心进行采访报道,这样的新闻自然有深度。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透”是不浮于表面,有深度,但不强调刨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深”或者“钻牛角尖”。“透”是视情况而定,综合采访时间、环境,消息传播途径速度、新闻报道后正负影响效果等多方因素,适当深度的采访报道。如果不看事件性质、要求和传播效果,一味地讲究“深”、强调“挖”,那新闻报道后只会适得其反,新闻报道反而会从有价值变得没有价值。这类实例常常发生在一些社会突发伤害案件之上。一些报道为了吸引读者或者观众,深挖公安机关破案手法和罪犯伤人具体细节,本来是想以新闻报道警示社会大众,营造和谐氛围,不料,过多的公安机关破案细节和罪犯伤人细节给不法之徒提供了犯罪参考,使得违法者越发的“专业化”“经验化”,不仅给公安机关再次破案造成了难度,而且也扩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四、“快、准、透”三者相辅相成形成整体

应该说,一个高效的采访“快、准、透”三者缺一不可,融为一体。“快”需要“准”“透”做前提做支撑,“准”与“透”也需要自身之外其他两个方面要素的辅助和保障。一个采访报道只有真正理解“快、准、透”三方面的内涵,掌握它们的运用技巧与要求,才能真正做到采访的高效,才能真正展示出记者采访所对应新闻报道的亮点与价值。

[1]张征.新闻采访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孟建,祁林.广播电视新闻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5]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肯·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靳智伟,华明,卢锋.南方博弈全球化语境下的电视竞争策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8]赵淑萍.当代电视新闻采访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9]王晓燕.采访技巧点滴谈[J].中国地市报人,2011(8).

[10]刘金榜.电视记者采访技巧探析[J].新闻世界,2013(5).

[11]高静媛.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J].科技传播,2013(8).

[12]李希光.好采访技巧=提问+倾听[J].新闻与写作,2013(1).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新闻报道对象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神秘来电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12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