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自由谈》的自由谈

2015-03-20 19:54卢桢
文学自由谈 2015年6期
关键词:刊物文字作家

卢桢

关于《文学自由谈》的自由谈

卢桢

以出生年代来论,《文学自由谈》和我一样都属于“80后”。每期读到小册子上那些充满才情和锐气的文字,都颇感亲切,仿佛自己正在与它齐头成长。读硕士时,我第一次试着投稿,那是一篇谈新时期小说母亲形象的长文,任芙康老师看后,表示文章可先放他那里改改。本来注释绵密、术语缠绕的文章经他妙手点染,竟然改头换面,变成一篇语词平实、观点突出的“轻学术”小文。时至今天,我还保留着任老师给我删改过的这篇初稿。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自己的稚拙,也体悟到《文学自由谈》的风格,所谓理论表演、整齐划一、泛泛而谈,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如同曾经被冠上“叛逆、创新”标签的80后一样,这本刊物有风格,有腔调;难能可贵的是,它还葆有定力,能够在愈发热闹甚至有些芜杂的文学现场中,以不变应万变,自由坦荡,潇洒前行。

这三十年,一本80后刊物的成长环境,或许比一个80后青年要复杂得多,时代政治、文化转型、消费主义、网络媒介……都会“迫使”一个80后青年不断调整自我,努力使自己不“掉队”。而《文学自由谈》却没有为了环境而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它不求声势,唯默默坚守,不负初心,行至今日,步履依然轻盈,声音始终有力,让人感动。作为《文学自由谈》的读者,我已经坚守了十年,其间没有错过任何一期。每次拿到,我都本着一种学术八卦的心理,迫不及待地去看看文坛上哪个大佬又中了枪,哪桩公案被乾坤扭转,哪部作品成为解剖对象……《文学自由谈》的确好看,它不是那种枯燥死板的学报、社科总论,而是一本真正能吸引人去读的刊物,因此它就像时尚类杂志一样,每一期都要找焦点、寻话题,不怕煽风点火,只怕寂寥冷清。

普通学术期刊往往依赖于刊登名家宏文,讲求学理性和理论体系的建设,但当代文学往往是一些现象孤案,且与时下距离过近,尚难以成为文学史叙事的一部分。《文学自由谈》的评论则大都是注重时效性的,能够与当下文学的阅读现场产生呼应,形成良性的互动;用流行词儿讲,显得非常“接地气”和“及物”。曾几何时,我们的文学评论家学会了圆滑,甚至有些狡猾起来,他们更愿意从宏观上将当前文学做出一番似乎推心置腹、力透纸背的一二三分析,但批评思路则是只言森林,却不愿指责任何一棵具体的树木。这样或是空泛、或是浅尝辄止的“散点”批评显得无力而疲软。反观《文学自由谈》的选文风格,我觉得它属于那种不求文字之玄虚,只求思想之趣味,不求多点开花,但求“一击毙命”,其闪转腾挪间涌现出的活力,与研究院所的学术姿态自非一个路数。

读罢刊物中那些行文倜傥、淋漓酣畅之文,能感到《文学自由谈》的很多选篇都是在有的放矢地“挑骨头”,彰显出清醒的批判立场。或是让论者争先恐后地“同题拉锯”,陈列多家之说;或是直言不讳地为作家为文坛揭露伤疤,再狠狠撒上一把盐。中国人似乎讲求宽容,言必称穷寇莫追、得饶人处且饶人、高抬贵手等等,可《文学自由谈》仿佛更喜欢那种剑锋所指直刺要害的畅快感,读者自会大叹过瘾大呼解气,而当事人看后,如果满腔愤怒地回文反击,估计反倒正合编辑心意。说实在的,当代文学评论的确需要这样一种对文本的快速反应能力;这种反应也许纯然是感性的,难以被任何理论谱系招安,但它最富有活力,因此也最真诚。如果是诤言,被批评者自然无话可说,甚至应视这类批评为航灯;如果是谬言,则回应几句,形成争锋辩论,呈献给读者的倒也是文坛的一派生气。生机勃勃总比死气沉沉要好,总比装腔作势、自说自话让人觉得可爱。

从批评话语上看,《文学自由谈》中很多批评都是偏重“印象式”的,珍视论者自身的直觉感悟力。西方批评中也有这一支脉,其文字不讲求从文本中透析出抽象的道理,而看重批评者自身的主观感受和印象,注重对文本的“第一反应”。我记得曾做过该刊编辑的赵玫在上世纪80年代曾写过《瞧!这个阿城》《孙犁印象》《特洛伊的木马——马原印象》《别迷失了你自己——我所见到的刘索拉》等一系列“作家剪影”文章,还有吴亮的系列《微型作家论》,以及武歆最近书写的70后作家批评家印象等短文。他们的行文从容生动,不像学院文章那样强调“价值中立”,而是将其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通过“漫不经心”的文字叠织娓娓而谈,借助阅读的方式置身于创作者的语境中,从而践行了马蒙泰尔言及的“只有感情才能判断感情”的批评准则。这种告别“技术控”与“术语控”的批评风格,拉近了论家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也使文学批评有了血色、有了温度。

对读者而言,印象式批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类文字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文学性”。窃以为学术论文也好、评论文字也罢,是要讲求一些文学性,讲究一些情趣的。写东西枯燥无趣的人,很难完成批评的使命,因为他的文字让读者特别是作家“生厌”,自然不可能起到为作家建言之初衷。夏志清说过:一个人文学作品读得极少,“感受力”和“洞察力”极弱,不管他借用任何最时髦、最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也无法变成一位批评家……这话放到今天,依然值得评论文学的人反躬深思。

读《文学自由谈》很多年了,如果要说读后感到底是什么,我以为用“重谈轻论,平实活泼”八字概括大概是较为贴切的。在今天这个处处追求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时代,平实已属不易,活泼更是难以持久,而《文学自由谈》始终彰显着它的文学理念和批评风格,着实应该给它真诚点赞。当然,如果非要给刊物提点建议的话,我觉得每一期关于“话题”的讨论已成规模,涉及作家生存、文学现场、批评生态的文章数量不少,而对写作理论本身的探问,以及对文本内质美学的挖掘这类文章或可有所加强,以在现象与文本之间构成平衡。

猜你喜欢
刊物文字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文字的前世今生
刊物贺词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