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新理念 新路径 新蓝图
●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十三五”时期新的发展目标,为新时期的科学发展,勾勒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描绘了全局发展深刻变革的新蓝图。这是我们所有传媒行业必须体现的舆论基调。
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不是简单的科技创新,而是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创新发展的三条路径: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发展新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等。
协调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理念,也是重大的战略举措。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好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关键在农村。因此,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未来的公共财政应向农村、向贫困地区更多倾斜,公共资源的配置要更多向基层倾斜。
注重大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通过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当前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广西的“双核驱动,三区协调”发展战略;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都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宽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的举措。
绿色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表述耳熟能详,反映了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中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创新发展中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协调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可承载”,开发发展中的“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三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绿色发展部分的“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等内容,实际上都是绿色发展的内容。而且,给出许多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真正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个方面,形成的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列入五大发展理念,重申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坚定决心,勾勒出“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的具体路径。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顶层设计,再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制度性话语权的目标要求,开放发展的理念与部署,体现着党中央对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彰显了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和长远谋划。
共享是全面小康画卷中最温暖的主题。民生是其中最厚重的底色。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如何让7000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如何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面对种种民生之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清晰而具体的回答。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发展目标;从“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承诺,到旨在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具体部署,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成为贯穿“十三五”民生工作的一条主线。鲜明的问题导向,赤诚的人民情怀,细致的制度安排,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向世界宣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