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015-03-20 19:39:2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素养

江 铭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近几年,随着大批的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从用人单位反馈回来了许多毕业生使用情况的信息,有好的、满意的信息,也有不好的和不满意的信息。在不满意的信息中,尤为突出的是相当部分用人单位对当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表示不满意,而且这种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扭转,反而呈逐年增加之势。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相当部分高职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且由此还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后续影响,即:制约了毕业生尽快适应职业生活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降低了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声誉,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已成为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应当是首要的问题。

1 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职业意识、职业作风存在较大欠缺

学生通过三年的职业院校学习后仍对其所从事的专业以及相关的职业内涵理解不深,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方向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没有结合社会职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敬业精神,工作效率低,缺乏一种进取向上、奋斗的职业精神;缺乏责任感,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敢承担,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思想淡漠,待人接物比较冷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工作中做不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1.2 职业态度不够端正

具体表现为不珍惜、不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轻率离职,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学生离职现象甚为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在生产第一线工作,抱怨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浮躁、耐不住寂寞,希望尽快得到提拔、坐办公室、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思想落伍,缺少创新精神,不思进取,只掌握单项技能或技术,不能胜任新技术革新要求的工作任务,缺乏职业素养锻炼和提高的自觉意识。

1.3 职业行为不讲规范

具体表现为不能够自觉执行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把规章制度看成是束缚自己手脚的绳索,照章办事的意识不够强;诚信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虽然也说环保,厌恶假冒伪劣产品,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从自身做起,又不能很好做到;工作不讲规矩,对工作过程、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管理规范等执行不到位,内心缺乏执行的愿望,执行意识不够,执行力不强。

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仔细分析上述高职毕业生身上反映出的诸多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可以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隐性的职业素养(职业意识、作风、态度等)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既有学校教育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努力的问题,但高职院校首先应检视自身的工作,目前,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上应当引起重视。

2.1 学校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重视不够

首先是学校在总体工作上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工作重视不够。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许多方面还不成熟,相当部分学校把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硬件条件改善、科研工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对教学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隐性职业素养培育则缺少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完成教学和科研的工作数量,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检查、考核很少涉及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如此导向,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对于一个职业人而言,显性的职业素养充其量只相当于浮于水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真正的主体则是藏于水下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我们的工作只取了末而舍弃了本。其次是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专)业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不专业,对学生个体的针对性不强,学校只是做到开设了课程,像传授知识一样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往往到毕业也没有认可所从事的职业,拿不出一份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2.2 学校教学与育人相互脱节

职业素养培育既与职(专)业知识、技能提升有关,又与育人有关,本应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却被分成了两种工作由两部分人分别负责。职(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由专业教师负责,育人的工作则交由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负责。专业教师只讲专业知识、技能,不关心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基本素养,少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结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能够在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中去思考、理解、体会和实践那些隐性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没能使隐性的职业素养内涵固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没有形成有效的整体。

2.3 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教育要求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使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得以壮大,然而在教师队伍壮大的过程中,虽然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教师中具有相关职业从业经历的人员比例却没有多大改善,相当部分的教师走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从业之路,对相关职业的知识、技能只能做到从书本到黑板,从理论到论述,对相关职业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更缺乏真切的感受、理解和体会,加之相当多学校对教师的从业经历没有明确的改善的要求和安排,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和其所教授的专业相关的职业相脱节,教师的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的职业素养始终是一条短腿,而以这样的师资状况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高职业素养的学生?

3 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3.1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当前高职毕业生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应当引起学校的重视。首先,学校的各级领导要从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角度来规划和设计学校的总体建设,要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纳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建立工作机制,促进全体教职工提高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工作的思想认识。其次,全体教师要深刻领会高职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度关注当前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树立起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先于、重于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知识传授的理念,努力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此外,学校的各方面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也要用自身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创造整洁、美观、有序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用敬业爱岗的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良好的职业素养。总之,学校只有形成人人参与的格局,让学生在短暂的在校学习阶段得到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3.2 各教学环节要加入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要求

各教学环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课堂,针对以往学校在培育学生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时存在的一手强、一手弱的问题,学校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力改进:(1)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容。更多地采用工学结合、校园劳动、社会实践、进行各种调查、参观企业、社会活动等方法促使学生加强职业锻炼。(2)在理论教学中加入职业素养的考核要求。要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专)业进行诚信、合作、主动、创新、自律、责任感等的教育,要有相应的要求和考核。(3)在实践教学中应有职业素养的要求。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训、理实一体等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职业态度、作风、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且应有这方面的评价和考核。此外,学校在改进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中还要做到培育有标准,要求具体,规定明确,纪律严明,使学生有章可循。

3.3 着力弥补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

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的从业经历欠缺造成的,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进入其所从事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岗位、单位去工作一段时间,让他们能真正地体会到这些岗位和单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能言之有物、言之有说服力。当然,对于那些已长期脱离行业、企业的教师也应定期回到行业、企业中去再学习,以免教学脱离实际。事实上,教师进入行业、企业并不是简单的参加工作和劳动,而是要通过工作和劳动,与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收集、归纳和提炼对教学有用的第一手资料,教师的职业素养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和探讨中从不自觉走向了自觉。

3.4 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毕业生职业素养调查反馈机制

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高低是在其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高低最有评判权的应当是各用人单位,因此,到毕业生工作单位进行调查是了解毕业生职业素养情况的最直接、最必要的手段。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所欠缺的是大多数调查注重的是对毕业生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调查,缺少对职业素养方面的调查内容,或是对职业素养调查内容不全面、不系统,从而导致调查结果不能很好地用于指导实际教学工作。针对这样的现状,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和健全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的调查反馈机制,尤其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上做好工作:一是做好调查工作。首先学校要有专门部门、专业人员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调查工作进行总体设计,保证调查内容涵盖全面,调查方法科学合理。其次各教学院(系)要认真组织和实施好调研工作,做到调查人数比例合适,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二是做好分析研究工作。通过对前期调研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正确科学的分析研究,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得出合理、有效的结果。三是运用调查结果,改进教学工作。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发现我们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指导和改进我们的工作。高职院校要注意解决以往对调查结果不重视,不能够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地改进教学工作的问题。

[1] 徐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53-54.

[2] 孙颖.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几个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3):78-80.

[3] 蒋雪芬.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工作与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结合[J].科技视界,2013(26):279-280.

[4] 陈功文,宋怡,何雅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4(3):10-11.

[5] 胡泊.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刍议[J].职教通讯,2011(12):70-71.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素养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