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梧州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2015-03-20 19:38孔桂英
梧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汉语学院专业

孔桂英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转型时期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梧州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孔桂英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地方院校转型时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与其专业特性结合,还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为此,梧州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要调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与当地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互为依存、共同建设,实现其地方院校转型期的办学宗旨,更好地为区域各项建设提供复合应用型的优秀人才。

地方院校;转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背景

(一)国际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全球汉语学习热潮高涨。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有汉语课程。在很多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每年正以5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其中,美国公立中小学学汉语的学生超过5万人,开设汉语课程的高中达3000所以上。现在,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个亿,每年约需要2万名对外汉语教师。预计到2016年,全球至少需要500万名汉语教师。然而,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与当前蓬勃发展的对外汉语教学现实极不相称。全球对汉语学习的强劲需求,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1]。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外人才市场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和双语型人才的需求量会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师资和双语人才的培养成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提高汉语在国外主流社会地位的关键。

(二)国内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背景

高校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在努力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转变发展模式,这要求我国高校加快培养面向一线服务生产和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2]。其次,高校转型发展也是广西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广西处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前沿阵地,随着面向“北部湾大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一带一路”等重大经济战略的实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现实,区域迫切需要大量各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如何让地方院校更好地结合好自己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来发展当地经济,推动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和行业的需要就是当前广西高校转型发展的职责所在。

梧州学院在转型期跟上广西发展步伐,抓住北部湾开发、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坚持“紧贴业界,校地协同,东融西联,通江达海”的办学特色,实施“实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立足梧州,服务“一区一带”,辐射两广,面向东南亚的方针,把学院办成一所适应梧州市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支柱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应用

型本科院校。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贴合西江流域、广西、东盟各国及海外的人才需求,就业前景广阔。结合国内外文化交流、地域经济发展、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符合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因此,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为海内外传播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交流外,还要加大为西江流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力度。各国与“一区一带”进行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学校、培训机构、外事部门、涉外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社等,都可以成为该专业毕业生的服务范围。

二、转型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的调整

梧州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转型期坚持以自身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原则,突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定期地根据“一区一带”“一带一路”等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用人需要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进行调整。既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汉语国际教学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双语交流来传播中国文化,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服务。因此,转型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要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及外语应用技能,又具有跨文化交际理论,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及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熟练地用双语进行交流,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学、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良好的汉语国际教学能力和涉外文化传播的国际化高级专业人才[3]。在这样的培养目的和要求下,国际交流学院要重点打造学生在二外(如英语、泰语、德语等)上的熟练驾驭能力,即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达到较高的熟练运用水平。

(二)师资资源的整合

针对目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梧州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重新组建了大批实战经验丰富的专职优秀教师队伍。首先,师资上配齐的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际应用技能操练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还有在东盟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海外经历。其次,重点配备了英语、泰语、越南语、日语、德语等多语教师,供学生选择二外语种学习。这些二外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均有硕士以上学位,多数也有海外学习或进修经历。再次,聘请多位校外资深名师和新闻出版社、涉外企业的相关人士当客座教师,不定期给师生举办讲座、授课,开阔师生视野。第四,根据专业的功能和性质成立多个委员会和团队,如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团队等来对该专业的建设发展不断进行规范和指导。第五,组建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针对该专业的教学、国际汉语教育、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等进行研究。如今,重组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类精英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已形成以教授、副教授为教学和科研的带头人,副教授和讲师为骨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各种团队、梯队,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坚实后盾[4]。

(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课程设置

本科院校的课程类别一般由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任意选修课、实验实训课和集中实践教学模板组成。在这些常规模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又因其教学内容不同可分为语言类、中外文学文化类、汉语国际教学(秘书)类等教学板块,使不同类型的课程发挥不同的目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课程的知识点、功能及实用性[5]。

1.语言类课程

为系统打造学生汉语言基础知识结构和外语基本功,语言类课程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综合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基础泰语”“第二外语”(越南语、日

语、德语等)等。这类课程的教学各有侧重点,如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就侧重理论讲授和汉语功底的培养。学生需要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现代汉语”课程能培养学生树立规范的语言文字意识;也能为“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语言学概论”是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其他语言的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时要突出该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的应用。通过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等方面的问题,能把握语言的基本构成成分与结构关系及其发展演变规律,也能对现实语言现象及相关现象做出初步的分析[6]。“综合英语”“基础泰语”等课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第二外语的起点和基础,所用教材都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课程在强化学生掌握二外的语音、语法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同时,还着重培养学生在外语听、说、读、写、译上的技能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国外风俗习惯和文化习俗外,还能运用相应的语言技能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2.中外文学文化类课程

提升学生对中外文学、文化了解的中外文学文化类课程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西语言文化比较”“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等。在教授过程中,这类课程首先要让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中外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学会运用中外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文学现象、评析文学作品、研究文学发展的规律。其次,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让学生了解重要中外作家的学习、生活、思想、创作成就、代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他们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最后,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和外国文学的教育作用、认识价值、欣赏价值和借鉴意义,形成关注人类文化的开阔视野,达到完善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3.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类(含涉外文秘)课程

学生有了语言、中外文学文化知识基础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含涉外文秘)的课程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对外汉语教学用语”“涉外秘书概论”“涉外秘书实务”等。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类课程要着重体现对学生进行实用性和应用型的培养,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这类课程,就主要传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学类型、教案设计、教学实践以及汉语国际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涉外秘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是要学生掌握涉外文秘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现代文书学、秘书学的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熟悉文书、秘书的相关事务,有较强的文章写作、文学编辑和新闻写作的应用能力。

4.任意选修课程的调整

为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本专业每学期(第2-7学期)都提供4门任意选修课程,并把它们排成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涉外文秘这几大块,让它们成为一个系列。它们上课相互间不冲突,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语言学方向所含的选修课程有“语言调查与研究”“汉语词汇学”“汉语修辞学”“英语语音”;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用语”“普通话训练”;文化传播方向的有“论语·导读”“民俗学”“名著选读”“东盟国家社会与文化”“电影艺术欣赏”以及涉外文秘方面有“公共关系学”“涉外应用文写作”等。这样排出的课程一方面与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和专业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的培养目标和国际交流学院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对任意选修课程的安排也更加有条理性。

5.实践课程的改革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立足课堂教学,打好坚实

的语言基础,在专业上学有所长以外,在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均设有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课内教学实践主要采取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的各种教学形式,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展开。具体来说,除在校内设外语角供学生练习口语、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外,在校内还设有实训基地,让本专业学生与泰国、柬埔寨等国的留学生结成“二对一”互助教学学习实践。在校外泰国海外实训基地,国际交流学院可以安排本专业学生到泰国中学任实习汉语教师。学院每年还可以安排20-30名交换生到泰国大学学习,他们也将会被安排到泰国的学校、公司、酒店等岗位实习。此外,校内还组织本专业学生参加不同级别汉语类和外语类的演讲、书法等比赛;组织学生到学校、新闻机构、出版社、合资企业等参加实习,并就实习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从而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目前的实践安排更注重锻炼学生中外语言、中外文化的基本功以及外语实际应用技能,以适应传播中国文化和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

总之,以上课程设置的总学分定为180分。除公共必修课占29%外,其他课程调整为学科基础课占总学分的24.5%,专业主干课占总学分的43.5%,专业限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7.5%,专业任意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0%,集中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27.5%,实验实训课程占总学分的38%。调整后的课程教学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各类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应用技能。

(四)完善学生评估机制,对接实践与职业标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引入行业评估机制,除学校常规性的学分获取外,学生可以用汉语国际教学工作量换取相应的学分,以一定量的对外教学实践调查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汉语国际教学实践上,国际交流学院提倡“一对二”的个别教学指导实习。由于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一对二”的教学指导和实习形式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更能体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实际运用教学技能的提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逐步实行导师制,即每名导师负责3-4名学生,在大学4年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跟踪指导,涵盖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就业规划等。教师通过理论课程的讲授,亲身的示范,再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职业标准对其所学专业的要求[7]。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除了强化专业技能外,还融入与之对应的教学职业标准来体现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宗旨。

(五)融合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

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梧州学院的转型发展必须坚定地融入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走产学研用结合的办学之路。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经开展产学研用的合作教育,探索合作育人的模式。如在梧州学院内部已经构建与学院校内外国籍的留学生实行“一帮二”的互帮学习方式,建立了校内汉语国际教学的实习基地。对“一带一路”地区,国际交流学院已经联系了当地的涉外新闻媒体、出版单位、汉语教学和培训机构等,为学生提供汉语国际教学和文化传播等相关职位的锻炼机会。对国际社会,已经与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北榄府)、北榄府高中、暖武里府高中建立校外汉语国际教学实习基地。目前,国际交流学院已经为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专业背景支持及专业从业向导,努力为“一区一带、一带一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及文化传播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在国际交流学院内部,已开始筹建孔子学院研究所,届时将积极展开教学与科研的研究。围绕本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以学校、社会和国际等为平台,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实行产学研合作,旨在实现学校、社会和国际的优势互补,促进本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

三、结语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梧州学院国际交

流学院结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就业需求和学校办学宗旨,不断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方案各个环节的设计、安排和修订,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汉语国际教学理论知识、技能以及第二外语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为外国友人讲授中国文化知识和交流的应用技能;而且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实地的应用舞台,也更加突出了其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征,这使梧州学院走出了一条具有应用型地方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办学新路,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质量。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5):2-11.

[2]陈新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重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J].成功素质教育研究,2009 (3):7-9.

[3]王艳荣,陈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吉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98-100.

[4]李泉.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探讨[J].华文教育与研究,2012(1):51-59.

[5]冯桂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科技风,2013(12):274-275.

[6]王晶.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2):43-46.

[7]李春玲,王素梅,董萃.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模式——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个案[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95-97.

G642

A

1673-8535(2015)04-0086-06

孔桂英(1973-),女,梧州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

(责任编辑:覃华巧)

2015-06-10

2015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C416)

猜你喜欢
汉语学院专业
学汉语
初等教育学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