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占美
鞠占美/山东省海阳市竞技体育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山东海阳26510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使语文课堂产生吸引人、感召人的艺术魅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名师王菘舟也认为:“语文是审美的教育,因为那是学生的精神乐园。”因此只有那种给学生以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美感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需要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地教学就是要认清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一味围绕着考试,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指导人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生活性真实性。而从美学角度来看,“真”是事物自身具备的客观规律性,“真”是审美的本源。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要实现审美的目的,当然也离不开“真”。这一“真”字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然后再把这种真实的深入钻研结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其与千变万化的教学课堂更加吻合,并且使教师与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合作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共鸣,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让学生兴致盎然、群情激昂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我们不妨看一下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之谈:“自己钻研所得,有真切的体会,教学生时心里踏实,能教在点子上,讨论问题,剖析事理,往往左右逢源,用别人现成的结论,貌似神速,但未经自己的推敲,未经自己的深思熟虑,教起来容易缺这少那,容易浮游无根,容易磕磕绊绊,脱壳离臼,课的质量难以保证。”这番话道出了“真”的含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艺术再创造。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一文时,可以从让学生谈对玩风筝的体会入手,因为学生们对孩童时最喜欢的游戏印象深刻,如果有成年人给予摧毁性的制止,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记忆犹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就能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文中“我”的愧疚之情,使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理解在最大限度发生上发生共鸣,去贴近作者的心灵,聆听作者内心深处的最强音,从而使文章“若出于吾之口”“若出于吾之心”,这是语文课堂审美教学最本质的内核。“真”就是教师用丰富独到的智慧,对各种各样的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用自己真实的恰当的教学方式,去启迪学生领会课文内容。这种求真务实的审美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侃侃而谈,而学生的学习往往是静态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真实感觉,学生思路狭窄,语文失去了应有的审美特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剥夺了学生发挥想象审美的特权。学生的学习行为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甚至是担惊受怕。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可贵的想象力,也失去了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他们的学习思维受到抑制,他们的学习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压抑,而无法搭建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情感桥梁。使学生的审美活动受到阻碍。
这种求真务实的审美教学,恰好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享审美过程的场所,教师和学生拥有平等的参与权,这种真实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享受真实的审美全过程,也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实的审美感受。审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课堂,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通过对话、交流、合作等方式来探求知识,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审美语文教学课堂是具有和谐、民主、开放、真实特点的课堂,这里每个审美的主体与客体活灵活现,人与教材,教材与人,人与人,都是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发展关系。审美的语文课堂在合作互赢的过程中有角色、有组织、有责任,教师和学生各自承担自己的任务去完成审美过程,从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在这样的审美课堂中,学生真实地参与审美享受,或交流或表演或合作,随性自然、本真原始、顺乎天性。学生能够保持个性飞扬的学习状态,兴致勃勃地获得审美的愉快感受。
陶行知认为,教学是“教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教师”的过程。其中“创造”的内核在于一个“新”字。语文教学尤其讲究教学创造的新颖无穷,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创新开拓,使语文课堂教学富于变化,充满无限的新颖感,以激发学生昂扬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准确而深层次地掌握教材,要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大胆进行创新设计。这“创新设计”包含两个因素:一是独特性。力求教学的方式独具一格,富有个性。二是多变性。不仅教学过程曲折多变,而且要讲究各个环节变化多端,讲究导入艺术、衔接艺术、高潮艺术和结束艺术,教学所使用的材料也要最大限度地灵活多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一文时,可以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对比阅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又使学生对孙犁的小说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又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三篇文言文之后,可以把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三位文学家的思想境界进行比较:柳宗元多了些消极与悲凉的个人情绪;欧阳修既寄情于山水排遣被贬之悲凉,又做到了与民同乐;而范仲淹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体现了政治家的风采,能够做到与普天之下的百姓共忧愁同欢乐,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千古传诵,是具有高尚思想境界的政治家。再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三峡的景观视频,学生在实地领略了三峡的险峻气势之后,也就对文言文的含义有所了解了,然后再跟随多媒体音频播放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是审美的动力所在,正是靠着情感的中介作用,才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产生结合点,从而使审美的过程得以顺利进行。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作为教学的主导方面,必须把情感传达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学生受到审美情感的激发和启迪;同样,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方面,也在随时把情感传递给教师,使教师能产生一种情感再激励,这样师生共同作用,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审美的目的。从我国当代教学艺术家们所展示的累累硕果来看,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辽宁特级教师刘映辉的“情理教学”以及老前辈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情趣教学”,无一不是充满一个“情”字。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一文时,在让学生领略毛泽东政治家的豪迈气概的同时又要通过激发学生情感,去深刻领略主席作为文学家的豪放之词风、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才能传递出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慷慨之气度。这种激发情感的教学方法正如窦桂梅所说:“没有激情的课堂就像一口枯井,没有激情的语文教师就像没有光泽的旧瓷器。”
所谓“颤动心灵”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化上升,形成余音缭绕、不绝于耳之效果。学生有了昂然兴致,情感也被激发起来。此时教师还需进一步“颤动”学生的心灵,紧紧抓住学生的灵感,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创造。教师要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发挥聪明才智,运用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如在欣赏陈之藩的《失根的兰花》一文时,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刻领悟文章如何以“失根的兰花”为线索,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失根的兰花”与思乡之情和谐地统一起来的,从而使学生个体自发产生一种恋乡爱国的美好情感,最大限度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而这种联想又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达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目的,这样就能充分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走进一种余味无穷的美妙境地,从中获得无限的美感。
总之,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美学视角的以上四个方面,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达到教师“教”的高效和学生“学”的高效,提高“思维对话”课堂的品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素质,促进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