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参与视阈下的逆向翻译——谈中国著名汉英翻译家的翻译理路

2015-03-20 19:02:1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许渊冲林语堂译者

李 洁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沈阳 110819)

中国是一个文学昌盛的国家。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交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谈及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就涉及“谁来译”的问题。西方翻译理论界把外语译成母语称为顺译 (direct translation),把母语译成外语称为逆译 (inverse translation)。西方翻译理论界普遍认同将外语译成母语的翻译原则,认为好的译文出自顺译。几乎从未有过西方人把西方诗歌、小说、散文译成中文。

中国人翻译自己的文学作品,因此受到不少质疑: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 (A.C.Graham)认为:“几乎不能把翻译留给中国人来完成,因为翻译最好是译成译者自己的母语,而不是相反”(Graham,1965:37)。王元化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学作品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曾直言不讳地说:“大陆许多作品的翻译,纵使出于著名译者之手,恕我直言,往往是并不好的”(杨晓荣,2005:14)。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Goran Malmqvist)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中欧文化接触与交流——纪念高本汉学术研讨会”期间,曾接受记者参访表示:中国人不应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

那么,中国译者的逆向翻译实践,是否合理可行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翻译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行为。中国译者的逆向翻译,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译者是无法隐身的,中国译者的译文折射出中国译者的文化情怀、哲学思想、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这些译文背后的东西,同样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中国译者的参与,中西不同的诗学和文化透过中西译者的译文得以展现和对话。这是一个中西译者共同参与和对话的过程,一个通过翻译阐释各自理解的过程,通过翻译展示自己文化影响和文学传统的过程。

中国的翻译家中,集中从事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译者并不多,突出的代表是:林语堂、杨宪益、许渊冲、汪榕培。笔者以他们的英译活动为例,观察中国译者在英译自己文学作品时的考量,追索中国译者的翻译理路,分析他们是如何以译文为媒介进行文化参与和对话的。

一、翻译选材与中国译者的文化情怀

任何译作都会留下译者的心迹和才情,译作是译者自我化的再现式 (刘宓庆,2005:182)。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译者总是会选择那些符合自己内心情感倾向的、与自己精神气质像契合的作品去翻译。在与原文的情感和精神的交流和共鸣中,译者的审美兴奋点被触动和激发。强烈的翻译冲动和主观情感的介入,使得译作带上了译者个人的色彩、情感、意志和品格,成为“有我之译”。

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是因为《浮生六记》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文人的性格气质和处世态度正印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和性情,精神情感上的共鸣使林语堂“发愿将它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葛校琴,2006:274)。杨宪益生于诗书礼仪之家,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感同身受,因此,他欣然接受外文出版社的翻译任务,从《诗经》开始,“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郭晓勇,2010:19)。许渊冲翻译中国古诗词,因为他在译诗中能够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这种快乐,上承春秋孔子之风,下自西南联大时期的家国情怀,发乎内心,在为世界创造最美的艺术中得到了呈现”(金涛,2011)。汪榕培翻译陶渊明诗歌,因为陶诗中描绘的闲适自得的生活画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境界、以及“崇尚自然”的老庄思想,与他“情系幽兰”的生活理想相吻合。汪榕培翻译《牡丹亭》,寄托着他的乡情乡恋和对昆曲的无限热爱,《牡丹亭》的至情至性和优美意蕴,也符合他诗意的性情与审美心理。

中国译者选择翻译的作品,常常集中在诗歌、美文、戏剧等体裁上,集中在那些可以给予人精神安抚的独抒性灵的题材上。这些作品文字华美,韵律和谐,是中国汉字和文学之美的集中体现。或雪后赏梅,霜前访菊,体现君子比德式的儒家情怀;或自然适性、逍遥畅神,体现天地有大美的道家风范;或淡漠名利,畅游山水,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或少私寡欲,燕处超然,标举遗世独立、无为无不为的人生哲学。中国译者对这类体裁和题材的偏爱和选择,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典型性格和独特心态,透射出中国译者的生活态度、生活经历、精神追求和情感特点,是独特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的体现。在对中国译者的大量译文的阅读中,西方读者会逐渐注意到中国译者的选材倾向,逐渐体会出中国译者的精神、情感和审美取向。这种隐藏于译文背后的东西,同样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重要内容。

二、翻译之道与中国译者的哲学思想

译者的翻译之道,表现为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考量、对翻译原则的把握、以及对翻译策略的运用和取舍。中国译者的翻译之道,体现出中国译者独特的儒道哲学思想。

林语堂、杨宪益、许渊冲、汪榕培等中国译者,在翻译的文化立场上,从不纠缠于归化和异化的争论;在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时,也从不执拗于一策一法。他们表现出的,常常是一种和谐、适中的态度。斡旋于影响翻译行为的种种要素之间,他们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翻译理想等,做出有重点的判断和协调,使得译文在忠实原文与获得读者的最佳反应之间达成平衡,获得一种和谐的状态。不仅于此,中国译者在探索翻译活动的一般规律时,总是力图在文与质、信与美、言与意、神与形等对立统一的范畴中求得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尚中尚和”是中国译者审美心理机制的特点,体现中国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

此外,在翻译之道上,中国译者还常常表现出一种从心所欲、不拘一格的道家风范,体现出译者穿行在自由王国中的高层次翻译理念和追求。林语堂认为“翻译无一定成规”、“译书无所谓绝对最好之译句”、“原文可有多种译法”(杨柳,2005:62),他用通俗幽默的翻译策略,把孔子、庄子等需“仰视才见”的文化圣贤“从天上接回人间”;以编译的方式,把屡遭贬谪的苏东坡变成了一个“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的旷古乐天奇才 (杨柳,2005:55)。道法自然的理念渗透于他的翻译过程,表现为“清顺自然”(杨柳,2005:110)的译文语言以及灵活适切的翻译策略。杨宪益淡泊名利,散淡超脱,“卅载辛勤真译匠”(李怀宇,2010:49),曾作打油诗:“旬月踯躅信达艰,译文雅俗更难言。不如饱飨东坡肉,免于陈公去论禅。”不难看出,他对翻译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他的译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从容自然的翻译风格。许渊冲视“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思想和艺术成熟的最高境界,他的优化论、竞赛论都体现出他不拘一格的翻译追求。汪榕培1991年完成《道德经》的翻译,后又完成了《英译老子》、《英译庄子》等翻译,他的译文自然、适性,道家思想的影响可见一斑。

翻译之道是译者对于翻译各个层面的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透射出译者的哲学思想根源。中西译者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根源,不同的思想驱使,就会有不同的翻译考量和翻译原则,继而产生不同特点的译文。西方读者在阅读中国译者的译文时,或者在与西方译者的译文的比较中,会观察到不同的翻译方法,体会出不同的翻译理念,追索出译者不同的哲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译者以自己的译文,连同背后的儒道哲学思想,参与到与西方译者的对话和交流中。

三、翻译诉求与中国译者的文学传统

中国译者在进行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时,会把自己接受和继承的文学传统体现在译文中。中国译者的译文特点,正是中国文学创作和鉴赏传统的体现。

以诗歌翻译为例,中国译者的译文,普遍呈现出语言求美的特点,“为了更美,没有什么清规戒律不可打破”(许渊冲,2006:3),对于音韵美的追求成为许多中国译者的努力方向。汪榕培的《枫桥夜泊》译文 (When the moon slants,ravens croak and cold airs grow,/Bank maple groves and fishing glows invoke my woe./From the Hanshan Temple outside Suzhou moat,/The midnight tolls resound and reach my mooring boat.)采用aabb韵式;选用了大量带有ou的单词,以突出忧伤的氛围;译诗的一、三句的节奏完全一样,二、四句的节奏也完全一样,皆为六音步“抑扬格” (第二句中第一个音部例外)。译文在诗行的数目、长短、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格外追求声音美的传递。再举个例子:在翻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一句时,许渊冲的译文为: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col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林语堂的译文为:So dim,so dark,so dense,d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前者采用aabb的韵式,后者选用七个押头韵的单词,都是为了营造声音美的效果。

有研究认为,韵体译诗过分注重音美,容易导致因韵害意,而且中国译者对当代西方读者的诗学和审美习惯不够了解,西方读者不一定以音韵美为衡量诗歌美的标准,等等。笔者认为,中国译者旬月踯躅、殚精竭虑地追求音韵美,正是他们自身文学传统的体现。在中国人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和审美判断密不可分,中国人总是在审美意识下遣词造句的,“审美立意和审美考量浸透了汉语整个语言体系”(刘宓庆,2005:iv)。中国译者的译文,正折射出中国译者对文字美、文学美的认识,对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精华的创作和鉴赏传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这种文学传统,正是中国译者作为主人,希望向西方读者传递和分享的东西。西方读者会从大量的译文中,逐渐领会出中国译者所看重和珍视的文学品格,逐渐理解传统的东方艺术观念和形式特点,从而逐渐参悟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特征。与之相较,西方译者的译诗,或许不受音韵束缚,更接近读者的审美习惯,更有利于意义的传达,这也正体现西方译者的诗学认识和文学传统。中西译者的译文及其背后的文学传统因此得以展现和对话。

四、翻译思想与中国译者的思维方式

伴随逆向翻译的实践,中国译者会有一些经验和思考的总结。他们的翻译思想,会随着译文,传递给西方读者和翻译研究者。中国译者的翻译思想,有自己的表述方式。

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主张;许渊冲继承和发展了林语堂 (美)、钱钟书 (化境)、胡适 (乐之)、朱光潜 (艺术)、郭沫若 (创作)、傅雷 (神似)、叶君健 (竞争)等前人的成果,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主张;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诗歌翻译主张。与西方译论的条分缕析、客观系统的表述方式相比,中国译者的翻译思想表述方式显得只言片语、主观感性、概念模糊。汪榕培在谈到“传神达意”翻译主张时提出,对于“传神达意”的理解,可以借助西方民族理性思维方式,进行逻辑论证,比如参照乔姆斯基的原则参数理论,为传神和达意两项原则设置若干参数 (比如把文体、语气、结构、风格、意境等作为传神的参数,把字词、阐释、认识、思想等作为达意的参数)。可见,中国译者对西方译论的表述方式是非常了解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还是要运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呢?

中国古代诗学注重审美主体的经验,在思维方式上以浑整性为特色,从形、神、气、韵、味等方面整体把握审美对象,在表达上以意会为主,提倡妙悟、深思和意境(杨柳,2005:104)。中国译者对于自己翻译思想的认识和阐释、言简意赅的表述方式、“主观”、“感性”、“体验”、“意象”、“感悟”等等特点,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诗性思维特征,是对西方理性话语方式的一种反拨。中国译者正是带着这样的翻译思想及其独特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参与到与西方译论的交流和对话中的,并且在不断寻求一条中西译论相互借鉴、相互阐发、和而不同的道路。

五、结语:中国译者的文化参与

毋庸置疑,很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出自国外译者之手,例如:翟里斯 (Herbert A.Giles)、理雅各(James Legge)、韦利 (Arthur Waley)、庞德 (Ezra Pound)、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白之 (Cyril Birch)、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等等,这些国外的汉学家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学作品数量相比,国外译者的译文数量远远不足。中国译者的加入,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加快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

译者无论中西,他们的译文都不是原文的翻版或复制。每一个译文都是千万种可能的阐释方式之一,反映和透射出译者的思想、传统和文化。这些译文背后的东西,是中国译者作为主人,主动分享和传递的东西,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从翻译选材上,译文读者可以了解中国译者的文化情怀;从翻译之道上,译文读者可以参悟中国译者的哲学思想;从译文特点上,译文读者可以理解中国译者的文学传统;从翻译思想上,译文读者或翻译研究者可以领略中国译者的思维特点。因此,中国译者传递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译文,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影响和文学传统。正是中西译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译文以及译文背后的文化得以彰显,翻译的文化交流价值得以更加充分地体现。

葛校琴.2006.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郭晓勇.2010.平静若水淡如烟——深切缅怀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J].对外传播(1):19-21.

金涛.2011-09-21.把中国智慧翻译到西方——访著名翻译家许渊冲[DB/OL].http://www.cflac.org.cn/ysb/2011-09/21/content_23739583.htm.

李怀宇.2010.卅载辛勤真译匠,半生漂泊假洋人[J].青年教师(1):49-51.

刘宓庆.2005.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许渊冲.2006.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杨柳.2005.林语堂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杨晓荣.2005.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Graham A C.1965.Poems of the Late T'ang[Z].Harmondsworth:Penguin.

猜你喜欢
许渊冲林语堂译者
元 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8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外语学刊(2019年2期)2019-11-26 19:50:04
探访林语堂故里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36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7
折桂令·客窗清明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汉语世界(2015年1期)2015-12-28 1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