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服装设计创新的“变”与“宗”

2015-03-20 18:58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服装设计服饰

张 岚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信仰、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每种民族服装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内涵。不同场合所适用的服饰不同,多数少数民族服装有便装和节日盛装之分,款式多样、数目众多、内涵丰富的少数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虽然近年来民族服装的优势和特色不断被挖掘,并成为服饰设计创新的重要素材,但是由于近年来民族民众衣着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民族民众在生活中更倾向于穿着大众服饰,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民族社会中的功用逐渐退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民族服饰不仅对于周围环境、气候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同时由于民族服饰本身的技巧积累和文化积淀,民族服饰已经形成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蕴。民族服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自身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件民族服饰的针脚、颜色都在叙说着属于民族自己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反映民族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对于民族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有助于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得以传承保护,更可以通过民族服饰的传承保护强调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的延续发展,因此,传承和发展民族服饰势在必行。时代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服饰需要汲取时代元素,才能和时代合拍,因此,民族服饰不仅要传承保护,更要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不断创新,通过需求满足来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一、少数民族服装设计创新的必要性

(一)民族服饰功能不足

服饰有多种功能,实用是民众对服装的基本要求,无论什么服装,首要的问题是防寒保暖、遮私蔽体,在此基础上,民众对服装的进一步要求为衣着舒适、美观大方。而从服饰本身来看,服装的形成需要相应的材质和工艺,因此,服装的效果形成要受到材质、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较为偏远的边疆地区,气候条件、自然地理条件较为特殊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特征,这些地区的民族民众对于服饰往往有特殊的需求和审美,如雪域高原的藏民对于服装更多地是御寒,而在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服装需要考虑到山地环境和狩猎的便利等,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征,民族服饰往往需要某些方面的效果进行强调。[1]另外,在周围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少数民族在服装材质选择和工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受民族地区环境条件制约,在有限的材质基础上少数民族民众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来制作特色化的服装,因此,多数少数民族便形成了工艺特殊、款式设计独特的民族服装,蒙古族宽大的蒙古袍、苗族的蜡染装等都是不同少数民族民众在结合周围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民族特色服装。这些民族传统服装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优势,但同时也因材料、技术限制而造成了一些不足,如蜡染服装因染料为天然色素,容易掉色,手工制作的土布虽然是原生态的,但是厚重、不透气等缺陷也显而易见。相对于当前民众对服装功能越来越高的需求,少数民族服装在材质、色彩、工艺等方面的不足越来越突出。满足民族民众的服饰需求是民族传统服装现代生存的支撑点,民族服装功能方面的不足和现代民众需求的差距拉大意味着民族服装如果不进行创新改变,便很难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民众审美观念转变

少数民族服装中蕴含着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理念,服饰颜色、款式、图案花纹等都有明显的民族审美文化意识在其中。以彝族服饰为例,彝族人以火为图腾,因此,彝族女子服饰往往会镶嵌各种火焰图案,坎肩领口装饰太阳图。蒙古人喜好白、蓝、红,白色寓意圣洁,蓝色代表蔚蓝的天空,而红色则象征光明和愉快,因此,蒙古人服饰往往以这三种颜色为主,其他如苗族的蜡染蓝、彝族的黑白服饰等都是少数民族不同审美意识观念在民族服饰中的体现。在民族审美观念支配下,不同民族的服装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有的民族服装轻盈飘逸,有的民族服装厚重野性,有的民族服装讲究简洁,而有的民族服饰则注重层层铺垫。民族服装的审美特征需要与民族民众的审美意识保持一致,才能为不同时代环境下的民众所接纳。民族审美意识源自个体的文化背景和周围环境影响,随着个体文化知识结构的调整以及周围环境的变迁,个体审美观念也随之而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民众进入城市,和外界接触越来越频繁,少数民族地区本身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了极大改变,民族民众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必须随之改变才能与新时代环境下民族民众的审美需求保持一致。另外,少数民族服装本身也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文化形式,民族服饰文化要向更大范围内推介和传播,必须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审美潮流变迁,进行合理的设计创新,才能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2]

二、民族服装设计创新之“变”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民众对于服装的需求已经由原来的单纯追求实用功能向更高层次和多功能转变,注重款式、讲究面料、搭配精美、视觉新鲜是现代民众对于服装的共同需求,因此,少数民族服装设计应基于民众需求进行技术、材质、搭配等多方面的创新。

(一)改进民族工艺

民族服装的制作技术主要包括布料制作、服装制作工艺、饰品镶嵌等。从工艺上来讲,经过少数民族民众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积累,多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服装制作工艺,苗族妇女可以使用当地的天然色素蜡染出各种精美图案,而赫哲族长期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因此,鱼皮和兽皮便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鱼皮和兽皮服饰,缝制鱼皮的线也是胖头鱼皮所做,通过特殊的工艺制作,就变成了细而柔滑流利的鱼皮线。在饰品镶嵌方面,不同少数民族的配饰也各有特色,如苗族的银饰、赫哲族的贝壳饰品、藏族的绿松石等饰品都通过各种方式镶坠在其服饰上。民族服装在原材料、工艺、饰品镶嵌等方面的特征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搭配习惯,但是由于受到材料材质及工艺技能等方面的限制,少数民族服装在特色之外,同时也伴随有材质舒适度、工艺精巧度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使得少数民族服装在满足现代民众的多样化需求下还有所不足,因此,对于民族服饰的设计创新可以从工艺技巧等方面进行有效改善,增加民族服装的舒适度和美观度。以景颇族服装为例,传统景颇族服装完全由手工缝制,但是,在现代工业技术帮助下,当前景颇人从纺线、织布到制衣,不再完全依赖手工,织布、纺纱等较为一般的工艺由机器来制作,而缝纫、钉珠片等较为细致的工艺则由手工来完成,从而使得该民族服装不仅有效增加了服装布料的生产,同时也很好地增加了服装的精美度,部分制作工艺的手工化也保持了独特的图腾花纹和图案样式和原有民族传统服饰的一致性,大大提高了服装制作效率,增加了服装的舒适度和美观性。

(二)改良民族服装材质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上经济水平较低,因此,大部分民族服饰的制作都是就地取材。以苗族服饰为例,苗族服饰从布料纺织到染色都是由苗家人在当地就地取材自行制作,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则与赫哲人渔猎生活方式有直接关联,彝族男子的传统斗篷服饰“察尔瓦”也是由羊毛织成。这些服装材料取材天然,满足了民族民众特殊的服装需求,如“察尔瓦”在御风挡寒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宽大的藏袍同样也能很好满足藏族人的御寒和装饰需求。但是由于材料特性所限,这些民族服装的原材料在满足民众的多方面功能需求方面仍然存在欠缺,如藏族等多数民族的盛装服饰中往往使用粗硬厚重的材料,很容易增加身体的不舒适感,而其他民族土布等服装面料不仅面料本身较为粗糙,不够舒适,且由于使用天然色素染色,使得服饰很容易褪色,不能保持衣服的美观。[3]民族服装原材料在材质舒适度、色彩等方面的问题,显然不能满足当下民众对于服装舒适、美观、便利等需求。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服装制作有了更多更为舒适美观的面料可以选择,民族地区服装设计很容易寻找到更为合适的面料来替换原有的面料,或者是对原有面料进行改良,服装材质的有效改善,不仅可以完善服装功能,也可以增加服装的美观性,因此材质调整是民族服装设计创新的必然选择。

(三)改变民族元素搭配

民族服装的效果形成不仅和民族服装在材质、工艺等方面的作用有一定关联,更和服装图案、花纹、饰品等方面的搭配有重要关联。服装图案、花纹及饰品的不同搭配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因此,对于民族服装的设计创新也可以通过相关图案花纹的结构再重组来进行。少数民族服装相关方面的搭配调整需要结合服装的应用场合和功能来进行,从应用场合上来说,不同场合和环境有不同的着装,蒙古族民众夏天穿的单袍和冬季穿的皮袍和棉袍自然有所不同。另外,有些民族盛装中的装饰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因此,对于相关服饰的搭配就需要适当考虑服饰的着装场合来进行慎重选择,以蒙古族搏克运动服饰为例,搏克选手脖子上的彩色布条是选手荣誉的象征,对于此类饰品的搭配自然需要重点突出。从特殊服装来看,舞蹈服饰需要达到强烈的视觉效果,如果单纯只是把生活中服装搬到舞台上,一方面制约了舞蹈动作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舞蹈效果的艺术化呈现,因此,对于不同场合和不同功能的民族服装设计中的搭配创新,可以根据场合和功能需求,把民族服饰中原生装饰体系进行解构,有选择地重组,以此来使民族服装呈现出新的面貌。[4]通过相关服装元素的搭配调整来创新服装,需要基于民族服装原有元素的基本意义来进行,如对于赫哲族来说,其服饰上的贝壳装饰对于民族文化的表征意义,在服装设计创新中必须对相关饰品酌情应用,只有这样,民族服装设计创新才能万变不离其宗。

三、民族服装设计创新之“宗”

民族服装必须要创新才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传承发展下去,而对民族服装而言,民族文化内涵使得其民族服装具有生命力,民族风格使其和其他服装区别开来,因此,民族服装设计创新要万变不离其宗,讲究服装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坚持民族风格是民族服装设计创新的出发点。

(一)讲求民族文化内涵

在民族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少数民族服装因需要和民族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等因素保持一致,使得民族服装自然具有了一定文化内涵,如部分民族服饰上所装饰的图案花纹是民族历史的表述,或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另外,民族服装和民族习俗的对应,使得民族服装也成为民族文化习俗的一部分。民族文化内涵使得民族服装不仅仅具有了服装的基本功能,更成为民族身份的标志,使得民族服装和其他服装区别开来。民族文化内涵赋予了民族服装顽强的生命力,民族服装设计创新应讲究民族文化内涵,对于这一点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第一,遵照民族文化习俗创新,在民族习俗中,对于不同服装有不同的使用说明和禁忌,民族服装的设计创新需要依照民族禁忌喜好来进行创新设计,不能违背民族常理;第二,沿用民族服装特有的民族标志,部分民族服装主要是通过某些方面的特征突出来表征本民族的特有精神和文化,这些突出部分也因此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文化意味,因此在服装设计创新中对于相关文化标志符号的引用,实际上便是对服装民族文化内涵的昭告和说明。

(二)坚持民族特色风格

民族服装千姿百态,不同民族服装有不同的风格,虽然同一民族的服装会因季节或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在整体上,同一民族的服装系列往往都呈现出一致的风格。如朝鲜族女装往往采用丝绸或柔软的面料,加上短袄长裙,优雅飘逸成为朝鲜族女装共同的特征。藏族服装也有共同的特征,长袖、宽腰、肥大,加上强烈的色彩反差,使得藏族男装表现出粗犷豪放的特点,藏族女袍则着意突出女子的苗条和健美,等等。在长期的历史沿袭中,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大都形成了稳定的风格和搭配特征,具有独特的美感,民族服装独有的风格特征不仅使其很好地满足了当地民族民众的需求,也使得民族服装成为独立的服装形式,因此在民族服装设计创新中必须把坚守民族风格作为民族服装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民族服装设计创新才能保留传统服饰的优势特征,形成民族特色风格,在众多服装形式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体现其对民族的表征意义。[5]

结束语

民族文化内涵是民族服装设计创新的根基,民族特色风格是服装设计创新的底线,民族服装设计创新的求新求变,必须以“宗”为基,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服装设计创新才能做到“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变”和“宗”有机统一,最终达成万变不离其宗的创新效果。

[1]陈 舒.论地域文化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以贵州苗族刺绣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2).

[2]袁爱莉.源于自然审美的哈尼族服饰生态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

[3]曾 石.贵州省苗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4]郭家骥.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云南藏区的和谐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5).

[5]沈 聪.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流变现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服装设计服饰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雪人的服饰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