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的依据

2015-03-20 18:24:22粟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考核目标改革

粟莉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的依据

粟莉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其成长成才为目标。该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需要有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并且要以课程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为现实依据。

评价考核方式;改革;依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05方案”)的指引下,众多高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改革,其中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环节。该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改革,需要有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并且要以课程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为现实依据。

一、政策依据

“05方案”是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主要的政策依据。根据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心理健康等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掌握社会主义基本法律制度和体系,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努力成长为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指明了本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的指向和标准,评价考核的目标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05方案”明确提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强调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按照以上政策依据,本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应积极改进和完善课程评价考核方法,提高评价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真正发挥评价考核方法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育人功能,使课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二、理论依据

本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1]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应对教育客体及其活动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作用,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与培育学生的表现,而非测量学生的表现。以人为本、注重发展、重视过程、客观呈现,是现代教育评价主张的四个基本理念。第一,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强调教育评价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者的主体作用,只有教育评价者努力做出符合评价目标的主观判断、主观选择,坚持引导评价的正确方向,才可能达到预定的评价目的。另一方面,还必须积极发挥评价对象——学生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评价中,从而获得各种认识、了解并反思自身的表现的机会,使评价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使评价产生教育意义,变成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不断地根据评价目标对自我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表现。[2]第二,注重发展的评价理念,指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不断改进评价对象的表现。“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测评,而是为了改进”。[3]注重发展的教育评价是面向未来的,其宗旨是重点关注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实现其基于过去和当前状况的改进和提升。第三,重视过程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的统一。这一教育评价理念要求不仅只获取一个以分数为形式的评价结果,而是更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过程中推进教育对象的发展,在过程中实现评价与改进同步。第四,客观呈现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环境和评价任务要尽可能接近现实,以便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真实表现。总的来说,以人为本是评价的出发点,促进发展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真实客观地呈现学生的现实表现。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对本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三、课程特点依据

本课程不仅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还具有实践性。知行合一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本课程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实践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涉及有关个体人生成长、发展的各种主题,关注了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点与热点问题,如个人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人生价值、恋爱婚姻观、就业职业观、法治观等,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实际联系紧密。可见,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应用实践性特征,不仅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修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正确的人生理念,提高能力和素质,实现人生价值。本课程的特点为:在课程评价考核的目标上,确立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知而必行的重要导向;在评价考核的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还要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表现,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学生的实践表现与能力的考核;在评价考核的形式与方法上,力求多样化,多方面地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笔者所在的高校,本课程教研室进行了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按照学、思、行统一的原则,建立了科学可行的考评体系,将学生践行理想和道德、团队合作、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列入了考核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实践考核要求。实践证明,本课程充分体现实践性的课程评价考核方式,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教育对象特点依据

对于作为教育对象的人而言,其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造和自我改造的复杂过程,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不断认知、认同,并不断内化为意、外化为行的过程。以上特征要求对教育对象的评价考核必须尊重个体性、动态性、发展性和过程性。考核本身应该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无论是考核的目标、内容、方式都应该遵循客观性原则,即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教学的目标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社会实践,其有效性建立在对人需求的了解、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如果漠视主体需要,单向度地通过灌输向受教育者施加外在的影响,则无法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满足人的需要这一准则才能获取受教育者内在的动力支持和有效的精神保证。作为社会人,大学生既有求知的需要,也有其他各种合理的需要,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了解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同时还应了解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思想状况。这样,教学才能避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评价考核的最终评定者仍然是人,但在考核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不掺杂个人喜好、情感,不主观臆断。从考核目标的制定、考核过程的实施,到考核结果的呈现,都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1]吴钢.现代教育评价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美)威金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98.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2

A

1671-6531(2015)21-0061-02

2012年广东药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GYJGYB201235)

粟莉/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副研究员,博士(广东广州510006)。

猜你喜欢
考核目标改革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改革备忘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改革创新(二)
我们的目标
瞧,那些改革推手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
家庭年终考核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32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