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剧作中雷雨原型意象分析

2015-03-20 18:02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周萍曹禺周朴园

陈 琦

曹禺剧作中雷雨原型意象分析

陈琦

原型意象是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下来的,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曹禺在其剧作中运用了大量的雷雨原型意象,上古时期的原始崇拜也给“雷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透过作家所塑造的浓重的雷雨环境和氛围,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曹禺内心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曹禺剧作;雷雨;原型意象;象征

一、雄浑原始类原型意象

在人类懵懂无知的原始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有限的认知能力最先意识到和最关注的无疑是对其生存有直接关联的事物。在旧石器时代,史前的先民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要解决吃饭问题,就一定要对附近的生存状况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很多自然现象仍然无法解释说明,所以人们寄托于自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上》)“正是由于史前先民的思维方式,使事物的外在表象或对‘象'作分类、比较和识别成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中心,而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物象之间的巫术或相似联系也成为人类早期思维关注的一个恒定目标。在这一时期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原始崇拜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维特点。”“原始的崇拜”逐渐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形成。

二、“雷雨”——复杂又原始的情绪

“雷”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古代的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认为雷是一种很神秘的现象,上古时期的原始崇拜也给“雷”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雷”这一自然现象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描述:“雷,阴阳薄动,生物者也。”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最早也是在《周易》中所记载的八卦取象,《周易》对“雷”有很多很详细的记载。雷雨也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白居易《闻雷》)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张说《春雨早雷》)

大旱山岳燋,密云复无雨。南方瘴疠地,罹此农事苦。封内必舞雩,峡中喧击鼓。真龙竟寂寞,土梗空俯偻。吁嗟公私病,税敛缺不补。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数。暴尪或前闻,鞭巫非稽古。请先偃甲兵,处分听人主。万邦但各业,一物休尽取。水旱其数然,尧汤免亲睹。上天铄金石,群盗乱豺虎。二者存一端,愆阳不犹愈。昨宵殷其雷,风过齐万弩。复吹霾翳散,虚觉神灵聚。气暍肠胃融,汗滋衣裳污。吾衰尤拙计,失望筑场圃。(杜甫《雷》)

与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的雷雨意象一样,曹禺戏剧作品中的“雷雨”意象体现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作为雷雨原型意象、被神化了的雷公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关于雷雨崇拜,曹禺在很多相关的作品中,包括序、通信等都有所提及,在《雷雨》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这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作为原型意象是整个戏剧展开的基础,也是戏剧开始的整体大背景。作品第一幕交代:“这是十年前一个夏天的上午”“屋中很气闷……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作品给读者展现的是戏剧发生所处的自然环境:闷热狂躁的雷雨前,而且这种“雷雨”的氛围伴随着整个戏剧的始末。雷雨前的自然环境是如此的沉闷,这种环境同样使人狂躁不安,看似安静祥和的周鲁两家在虚伪的外表下暗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灭顶之灾,并最终导致了一场电闪雷鸣般的疾风骤雨。在“屋中很气闷……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的自然环境下,戏剧的第一幕开始了。周家大少爷周萍与后母蘩漪的乱伦,周萍和同母异父妹妹四凤之间的乱伦,以及周萍和弟弟周冲与四凤之间的情感关联,鲁大海与生父周朴园的阶级对立,让蘩漪“喝药”一场戏的触目惊心,周朴园的专横跋扈,妻子、儿子对其行为敢怒而不敢言。家庭成员的不正常关系预示着一场狂风暴雨将要来临,而这是整部戏剧的焦点所在,和自然界中的雷雨相同,周家的暴风骤雨也要来临了。在戏剧的第二幕中,周繁漪为了能挽留住周萍的心,对周萍软硬兼施,在绝望中她找来了四凤的母亲侍萍,寄希望于侍萍,希望可以把四凤带走,借以达到她的目的——让周萍永远属于她。令人诧异的是鲁侍萍竟是周萍的生母,为周朴园生了两个儿子的人。这确实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了很刻意的戏剧结构,连曹禺自己也承认“雷雨太像戏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意外重逢,三十年来两代人之间的爱恨纠葛突然在一瞬间爆发,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欲认不能欲罢不忍,爱也不是,恨亦不能,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暴风骤雨前的阵阵雷声,使戏剧焦点进一步明朗,戏剧冲突进一步加剧,剧情也进一步向前推进了。周萍对四凤的“发誓”一幕预示矛盾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所有的矛盾已经激化,暴风骤雨一触即发。此时蘩漪已经绝望了,她想做最后的挣扎——困兽之斗让她歇斯底里,她什么都不顾了,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利用上,大家来个鱼死网破,谁也不能好过。与此同时,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上升为势不两立的阶级矛盾和完全不可调和的对抗。狂风暴雨的来临将剧情推向了高潮,戏剧中的八个人物全都到场,而“第九个人物”也真的来了——“雷雨”开始了,复杂交错的人物关系,抛妻弃子、母子乱伦、兄妹乱伦……一切可怕的秘密都一一被揭开,所有人的虚伪面孔都被一一地暴露出来。“幻想瞬间破灭,希望变成绝望。”三十年中所酝酿的所有矛盾一触即发,潜在的冲突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所有人都网在其中,也网住了所有人的命运:周家大少爷无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饮弹自尽”,狂风暴雨中无法面对现实而冲出去的四凤和担心四凤而追出去的周冲都先后触电身亡,两位母亲面对自己的孩子的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她们不堪如此沉重的打击,都失去神智,疯癫了。所有的一切都彻底崩溃。偌大的周家,留下了悲剧的始作俑者——周朴园,行单影之地咀嚼他一手造成的苦果。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终于落下了大幕。“从郁闷燥热到轰轰雷鸣再到暴风骤雨,自然界雷雨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剧情发生发展进入高潮的过程。”“雷雨”原型意象既是整个戏的主要意象之一,同时也是解读《雷雨》的关键。

“雷雨”是戏剧矛盾冲突的焦点,同时《雷雨》中的矛盾冲突异常复杂尖锐,戏剧中的人物都被各自无尽的欲望所折磨,在欲望的驱使下,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正如曹禺在《雷雨》序中所说:“人有如陷在沼泽地里的羸马,越挣扎,陷得越深。”雷雨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构成象征并参与到戏剧的矛盾发展中。无论是自然界的雷雨,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雷雨,“郁闷、压抑、电闪、雷鸣”伴随着整个戏剧。当摧毁性的暴风骤雨结束之时,整部戏剧也随之落幕了。“一切源于雷雨,一切结束于雷雨,汹涌澎湃的雷雨式情感推动作者借助‘雷雨'这一原型意象,塑造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物之间惊天地泣鬼神的‘雷雨'式的矛盾冲突,取得了‘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够把“雷雨”原型意象与戏剧结合起来的,曹禺也算是第一人。

曹禺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静态地、简单地再现某些原型意象,而是把原型意象与戏剧情节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赋予它们不同的隐喻内容,引起读者的思索。使这些原型意象具有流动性,强化了戏剧的表现效果,使曹禺的戏剧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原型意象所表达的集体无意识和现代性焦虑,对世界奥秘的追问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注,表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挣扎,从而给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观众留下了一个永远“神秘的诱惑”。

[1]张新民.以女性意识的视角关照曹禺悲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7).

[2]刘家思.论曹禺戏剧中英雄原型表述的三个特征[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3]胡斌.《雷雨》的母题原型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

[4]黄英.从故事母题切入:“雷雨”的另一种读法[J].语文学刊,2001(5).

[5]宋向红.论《雷雨》的“恋母仇父”情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10).

[6]谢玉洁.试论曹禺作品中的反出走结局[J].飞翔的文学,2004(3).

[7]郁勤.论曹禺前期剧作的现代性[J].观云听泉,2002(7).

责任编辑:姚旺

I23

A

1671-6531(2015)15-0038-02

陈琦/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吉林长春130051)。

猜你喜欢
周萍曹禺周朴园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雷雨》(节选)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
亲情与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