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宏 恩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高等教育研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摭谈
孙 宏 恩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范畴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由教师的职责任务和劳动特点决定的。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探索构建科学评价机制,组织开展师德师风评价;教师个人应提高师德修养自觉性,在自我修养中不断进步。
师德师风;职业素养;教育;策略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学识和道德修养方面,人们始终对教师抱有比其他职业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因学术造假、性骚扰学生,甚至有见诸媒体的极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宣扬分裂国家的极端思想等等败德行为令人侧目,着实让本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形象蒙尘,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研究专家必须重视和思考新形势下的师德师风建设问题。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由教师的职责任务决定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环节,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文化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育人”,是指培育人才,即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使之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努力“教书”,同时也要注重“育人”。早在先秦时期,《礼记》就有言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即是讲教师既要教给学生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立身处世的品德。唐代韩愈在《师说》开篇讲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是在明示教师的根本任务和职责在于传授为人之道,在于讲授文化知识,也在于解答做人和学习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这概括起来就是教书育人,且强调应以育人为首。
教师要“教书”“育人”并重,这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教育总是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培养人才的。那么,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通过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这个社会、这个阶级所需要的人。”[1]244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来说,首要的是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且主要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定型之中。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因此,教师既要为他们传授知识,也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
教师的劳动具有极强的示范性特点。教育和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是这双边互动过程的主导因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长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并用自身的言行品德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的德、识、才、学展示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和感化学生。“言传身教”是教师劳动的一种体现,教师自我要求越高,做出的榜样越好,所产生的教育力量也就越大。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努力做到思想进步,道德高尚,遵纪守法,言行一致,以身立教,严于律己,在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3.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不断吸收社会文化,充实、完善、调整、提高自我,是人进行修养的内在要求。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自己,需要从客观社会中不断汲取于己有用的种种信息、精神文化,以改善自己的不足。教师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重视努力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更应注重加强自身以思想、政治、道德为中心的文化、知识、精神上的全面修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收入水平,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教师的工资待遇、工作生活条件、社会地位较前些年明显提高。但在当前形势下,师德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西方国家一直向我国渗透其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师德建设势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崇尚商业价值、追求感官享乐、信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将淡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理性关怀和集体观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2]5二是“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师,影响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很多教师变得思想混乱、浮躁,放弃敬业奉献、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随波逐流地急功近利、追求奢华生活,工作上不认真、不负责,在学术上弄虚作假,甚至索要学生钱财、性侵学生的事件频频出现。“越是在这种时期,越应当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建设,重视高校教师群体的道德素养”。[3]
“师德师风,具体讲就是师者的道德品格、道德境界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师德师风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学校能否健康发展。优良的师德师风主要体现为过硬的思想素质、崇高的道德品格、纯粹的人格情操、高尚的敬业奉献精神、渊博的学识等。”[4]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001年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并处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首要位置。爱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是衡量个人与国家价值关系的人生准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爱国主义素来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一个人,不管他属于哪个民族,也不管其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作为国家的成员,都承担着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义务。守法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从教师的角度讲,守法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爱岗敬业自古以来就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话题。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为热爱教育工作,尊重和珍惜自己的职业选择,表现出对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教师的敬业,就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热情关怀、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敬业是教师基本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敬业精神是教师对待本职工作的基础品质。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会自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道德责任,都会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教育中的任何一件事。
3.关爱学生是师德师风的灵魂
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塑造灵魂的工作,而“感人者莫先于情”。关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是国家和人民对教师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准绳。教师关爱学生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本质,蕴含着社会主义法律义务。“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教师如何爱护学生。”[5]129教师关爱学生,即指教师把热爱教育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既宽容仁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又爱而不溺、严而有格,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安全,关心学生的健康,维护学生的权益。
4.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而为人师表是教师树立威信的基础。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必须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之“范”;必须用崇高的人格来净化学生心灵,用充满爱心的言行激励学生上进,通过严格要求自己来让学生信服,用丰富的学识和优秀的教法吸引学生;无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要充分展示语言示范,注意行为举止示范,也必须在衣着、仪表方面作好示范。
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地位,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学习,增强教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抵制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自觉性;加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6]
2.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
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和管理。新课程在育人思想上的“以人为本”理念,同样适用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在师德师风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一是要把准切入点,让教师易于接受。师德建设的成功标志之一,就是看参与主体主动参与和主动接受程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从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及时代的呼唤方面寻找结合点,以规范教师课堂行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二是要创设交融点,通过良好的舆论引导和环境熏陶,让教师主动接受,在宽松的氛围中起到受教育作用。可在教师中树立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典型人物,表彰奖励典型事迹,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也要注意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学校重大决策政策和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视教师的参与和对教师意见建议的吸纳,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思想上产生共鸣,自觉做到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全身心投入工作。三是要放大教师的闪光点,让教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自觉接受师德师风教育。
3.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在自我修养中不断进步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提高修养。师德修养贵在自觉,有没有高度的自觉性是师德修养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注意激发教师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坚定其这样做的信心。当教师把对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对道德修养意义的理解,转化为内在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欲望时,就能激发出真挚的情感,形成坚定的信念,真心实意地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的神圣义务。首先,理论学习是师德修养的重要方式。通过理论学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效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教师要提高道德修养,一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二要学习师德理论和师德规范;三要学习并汲取社会生活中优良的东西。其次,躬行实践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在完成工作任务、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最后,内省是师德修养的必要方法。教师只有通过经常检查自己的道德行为,用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加以衡量,才能明确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4.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人格的影响者,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很难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正确地处理好学生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首先,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知识和意识。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教师应善待自己,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维护心理健康。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用自尊、自信、自主、独立、创造性、责任感去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其次,敬业乐业,积极进取,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衡量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个体,其重要特点是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才能保持心理健康。最后,要保持心理平衡,学会自己减压。教师承担着多种角色,事业、家庭的压力,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往往会使教师身心疲惫。因此,教师要学会通过意识调节法、宣泄法、适当的幽默等,给自己减压。同时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5.构建科学评价机制,组织开展师德师风评价
教师行为的道德评价不仅是师德原则和规范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和保证,而且是教师道德由意识转化到活动的杠杆,是保障教师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教育教学工作,保证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有效手段。正确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恰当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式,对于促进教师形成相应的善恶观、纠正和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提高内心信念和道德境界、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探索构建科学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确定发展性评价的价值取向,设计具备时代特征并得到教师公认的师德规范和评价标准,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1] 胡德海.人生与教师修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 肖自明,孙宏恩,韦庆华.现代教师道德修养[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文中.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4,(6):53-55.
[4] 韩泽春,王秋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3):97-102.
[5] 刘亦农.新编普通教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 舒志定.教育价值虚无化的表现与消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8):3-6.
【责任编辑 曹 静】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rality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SUN Hong-e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eaching morality is a very significant par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 that one should show patriotism to the country and abide by the law, respect and love his own post, cherish students and be a model for other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rality li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work of teachers. Under the present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rality faces many rigorous challeng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schools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rality, insist on the human-oriented philosophy, enhance the effects of the education of teaching morality, explore to construct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and organize to conduc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morality.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should promot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cultivating teaching morality and advance in the process of self-cultivation.
teaching morality;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 education; strategy
2015-06-08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源减少趋势下陕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发展与出路研究(13N114);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渭南市基础教育师资职前职后学历变化与现状调研分析(2013JYKX007)
孙宏恩(1971—),男,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育史、教育管理研究。
G645
A
1009-5128(2015)16-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