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宁
图书编辑的文化使命感刍议
曲 宁
[摘 要]文化使命感是图书编辑必须具有的意识,造成当前图书市场乱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编辑缺乏文化使命感。本文分析图书编辑文化使命感缺失的原因以及图书编辑增强文化使命感的必要性,指出图书编辑增强文化使命感的途径、应树立的意识。
[关键词]图书编辑;文化使命感;必要性;途径;意识
[作 者]曲宁,硕士,哈尔滨出版社三审室主任。
作为图书出版的核心力量之一,编辑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文化传承的承担者。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图书出版业更应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时发挥更大和更积极的作用。然而,有一些图书出版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出版很多低级趣味、封建迷信、“三俗”拜金的图书。更有甚者把图书当成快速消费品一样对待,造成图书市场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现象屡禁不止,使社会和读者对图书的品位和质量大为诟病,“吐槽”不断。读者的差评是图书出版业和编辑人员的悲哀,也促使出版从业者必须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图书出版出现的问题,和作者写作动机受利益驱动、胡编乱造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图书出版单位、编辑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没有尽到文化传播使命。原新闻出版总署一位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人总是责怪作家,指责记者,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关键是编辑。记者写什么是记者的自由,作家写什么是作家的自由,如果这些东西不向社会传播,他对社会不带来危害,我们管不着。问题是编辑选了、用了,而且把它发表在刊物上,登在报上,放在广播电视网络上,推到全社会,你就要负这个责任了。记者、作家是个人行为,编辑可是法人单位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我觉得编辑一定要加强文化使命感。”这句话很有道理,说出了出版单位和编辑人员对出版物有重大的把关责任,同时也指出了解决出版物粗制滥造的一个重大认识问题,即编辑人员一定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正是因为编辑人员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以及文化使命感的不足或缺失,才导致图书没有品位、没有质量、没有灵魂。
面对现在浮躁、不接地气、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有不小差距的图书出版形势,如何增强编辑的文化使命感,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辑是一个传承文明、启迪思想的崇高职业。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图书的收集、整理、诠释、传播都有编辑的身影出现。近代以来,编辑的文化传播功能越发重要,编辑行业也是英杰辈出,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张云济、王云五、郑振铎等都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为图书出版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党的很多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做过编辑,他们以开启民智为己任,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承担了编辑的思想传播的文化使命。从这些做过编辑的名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编辑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编辑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能在社会主义宣传思想政策的引领下,以社会效益为图书出版的必然要求,满足读者健康的文化需求,出版了一大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有质量又有市场的图书,从而赢得了市场和读者的口碑,使图书市场呈现百花齐放、一派春意盎然的良好局面。
然而也应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尤其是近几年图书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完成,一些图书出版单位和编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不以文化传播而以挣钱赢利为目的,最后造成了市场和读者的流失,严重损害了图书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究根溯源,编辑文化使命感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是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密不可分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出版社为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给编辑设定了年度经济指标,促使编辑不得不关注图书榜单,关注经济利润,以市场化要求图书的品种和内容,图书销量成为出版单位和编辑最关注的问题。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猎奇心理,迎合市场要求的“短平快”节奏,一些编辑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一味跟风炒作,不管不顾社会效益,他们不再以文化传承、启迪思想为己任,而是以能赚钱、快
赚钱为目的,专门生产迎合一部分读者、能带来经济利润的“快餐式”的图书产品。结果就是图书品种日益增长,图书质量日益下降,暂时赢得了市场,长久丢失了口碑。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型的经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经济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图书出版单位和其他类型企业有本质的不同。图书出版单位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它和其他类型企业生产物质产品不同,精神属性和社会效益不仅是其承载的文化使命,更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图书出版单位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文化和引导思潮,这一定性不会因图书出版单位由文化事业单位转为文化企业单位而改变。图书出版单位不但要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生产产品,而且还要承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弘扬优秀文化的神圣使命。所以编辑一定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要知道自己和其他类型企业的生产者是不同的,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不仅有经济指标的压力,更有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这是一名编辑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编辑要有文化使命感和文化担当意识,把国家和人民赋予出版文化传承的使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来,自觉维护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纯洁。
(一)树立文化安全意识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存系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国家文化政治安全、文化信息安全、公共文化安全等,首要的是文化政治安全,其中又以意识形态安全为主。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上层建筑,反映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构成。目前,我国是一些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文化的发展正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威胁和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向世界展示国家和民族形象的标志。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具有兼容性,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又必须保持自己的纯洁性,即国家的文化“特性”和基本价值在全球化大潮中不迷失、保住本真。这就要求一个国家在文化发展上要树立“安全”意识,保持住本国的文化“灵魂”,不让外来文化侵蚀、改良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精神座谈会上表示: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大学课堂。这就是出于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考虑做出的表态。编辑必须要树立文化安全意识,要有保护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图书的策划选题、审稿编辑中,时刻注意出版物的意识形态、思想倾向、文化导向中是否有外来文化“侵蚀”“渗透”我国主流文化和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果有,一定要加以删改,不能让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有传播渠道。
(二)加强出版导向意识
出版导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问题。出版什么图书,不出版什么图书;图书内容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是以经济利润导向出版,还是以社会效益导向出版。这些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图书出版要往何处去、为什么人服务的原则性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下,简单地说图书出版的导向,就是要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图书出版工作的领导,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出版单位和编辑人员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编辑必须要不断强化导向意识。要站在对国家、对人民、对文化、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审稿过程中,始终以导向来把关。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图书出版也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要坚持市场导向服从于政治导向,不能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而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三)提高文化修养
图书出版业是创意文化产业。无论是在选题策划时,还是在审稿编辑加工时,编辑都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来做相应的工作。如果没有信息接受能力,就不能及时了解出版动向、掌握出版前沿,想策划出有文化品位的图书会很困难;如果没有知识更新能力,就不能及时了解出版政策,掌握最新理论和知识,对书稿中的思想倾向、学术价值、知识问题等就难以做出准确判断。我国近现代出版界的很多优秀编辑都是具有深厚造诣的学术大家,所以他们编辑出版的图书,读者阅读时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获得阅读的享受。当代编辑学历水平都很高,但学历高不代表能力高和文化修养高。当代编辑应学习老一辈优秀编辑那种“板凳能坐十年冷,求真务实修养高”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文化修养,这样编辑出版的图书才能具有文化品位,才能起到文化传承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唐伟荣.浅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J].大庆社会科学,2005(8).
[2]余朝晖.试论编辑的时代使命与出版创新理念[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
[3]樊原成.浅谈图书编辑综合素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4]徐丽芳.论编辑责任的失落与重整[J].科技传播,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