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精神脱贫的思考

2015-03-20 17:29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个体价值观农民

冯 宏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社会与法律文化研究】

对农民精神脱贫的思考

冯 宏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当前农村社会所面临的深刻的精神危机使农民价值观教育成为关涉各方的首要问题。对农村现行的价值观教育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明确当下农村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问题,具体认识文化建设、价值观教育与经济发展形态的同步性现象,将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厘清思路、提供参考。

农民;农村;文化建设;价值观教育

城市扩张及相应的制造工业、建筑业、商业以及服务行业的规模扩大,使劳动力从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向城市的大量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社会发展使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联系越来越普遍。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依赖,同时也体现为社会生活观念的分享以及生产技术的交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将使城乡的发展逐渐脱离原先计划经济框架中的二元分裂模式,出现从联系越来越紧密到逐渐合二为一的趋势。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动力除获得基本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外,就是使自己的子弟通过受教育脱离农村生活,加入到相对优越的城市生活序列中。这个单一的目的使农村生活保持了原先小农经济的朴素状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会成为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成为城市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的综合素质可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劳动技能、创造能力和对于个人生活目的及其与整个社会联系的观念。当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出于获得更好生活的欲求,创造的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一来可以提高生产劳动技能,二来可以满足个人生活的精神需求,并相应地对社会其他公民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但以上所展现的这三者的联系仅仅是从理论层面所做的假设。对于个人生活目的及其与整个社会联系的观念总是决定了其他两个方面。这便是价值观的问题:人生是值得活的——有些事情是值得做的——为了这些事情可以舍弃其他事情。当人生存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价值观教育问题便成为关涉各方面的首要问题。目前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食品原材料与食品加工问题就是这个首要问题的外在表现。针对全社会所面临的深刻的精神危机,党和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无疑,占全社会人口与面积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势必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对象,这一工作的核心,必然在于广大农村的农民价值观教育。

一、对于当前农村价值观教育的审视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民教育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其中主要大的着眼点在于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领域。也有学者提到农民的生存价值取向问题。如国内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农村的成人教育存在诸多困难,其原因与我国农村社会根本性转变、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农民生存价值取向的渐进性变化等方面紧密相关,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方法、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前进的速度[1],这一说法正切中了当前农民价值观嬗变的关键原因:生产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模式中的转变以及相应的生存方式的转变。尽管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能够及时注意这个可能对社会产生普遍影响的趋势,整个社会对于这一转变在观念、方法与具体措施上还是严重滞后了。加入世贸后,我国主要以原材料加工与出口、国际代工与出口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首先,农村原先以粮食和棉花生产满足内需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便转向以多元化经济作物生产满足出口为导向,这个转变普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些集体土地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农民甚至通过经济作物大规模生产获取了客观的资本,并开始涉足商业与服务业。其次,在作物收获季节从事原材料贩卖或者充当经纪人也大幅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这些人也最先产生了观念的转变。再次,拥有了一些空闲资金之后,一些农民开始从事农村必需物资制造业,而大部分生产经营技术与观念相对滞后,缺乏资本的剩余劳动力则纷纷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建设与服务的底层劳动力大军。最后,一些拥有技术的农民在繁盛的房地产业中从事装修、装潢工作,这一部分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同时随着城市扩张,大多数失地农民利用土地征用补偿款从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这种农村社会根本性转变在现象层面表现为多种生产经营活动,但生存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生存价值取向的改变。

当把勤劳与节俭奉为生存最高规范的观念在新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受到冲击之后,当有所不为与唯利是图发生激烈冲突之后,在农村生活的人们便陷入普遍的精神迷茫之中。尤其是当现代化生活的梦想逐渐实现之后,广大农民阶层开始寻求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目的与价值,由于缺乏与其生存方式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便成为唯一的目的,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影响力逐渐衰微。

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问题

价值观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价值观是什么?由于基础教育在价值观塑造方面长期的弱势,不仅广大的农民群体,而且相关领域的多数研究者对于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及其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比较模糊的。国外教育机构与教育者对于此问题的关注以及实践与理论探索相对具体和系统一些。如有英国的研究者提出,多元化的文化以及社会的多元化,要求对价值观和精神、道德、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多元化文化中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2]这一提法实际上暗示了把对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分析可从个体、个体与社会以及时代变迁的范畴展开。价值观的内涵首先包括个体对其存在目的与意义的反思、评价与追求。个体在于其所处的世界相互作用中意识到他的存在,并对其活动的目的、过程与结果参照其所属群体的判断标准,或者他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思考作出评价,赋予其意义,据此确定或者调整其生存的目标。其次,在体制化生存状态下,个体的生存总是在社会中与其他个体的共同生存。这意味着任何个体的生存活动必然关涉其他个体,也即任何个体的存在都是对他人有责任的存在,这便是最基本的道德问题。国内就有研究者指出,可用“价值观教育”概念来代替“德育”概念。[3]因为从多年来的教育实践看,道德教育普遍脱离现实生活的形式化是社会个体难以建立适用于行为实践的道德认知。同时,尽管存在一些诸如“同情心”“忠恕”“爱你的邻居”等等普遍适用的价值观,绝大多数的价值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中都具有不同的内涵与行为表现方式。因此,除一些社会群体普遍认同的部分以外,追求完全同一的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异常困难。

我国的文化传统追求知行合一,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实事求是”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价值观教育的第二个基本问题即如何有效开展教育活动的实践。其一,切合社会发展实际的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媒体与教育机构只有通过与社会个体开诚布公地交流与互动,才能有利于塑造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平台有效传递与社会个体生存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形成当前各种组织对于社会个体的公信力。同时,有效地交流与互动也有利于个体形成对于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念共同、一致的认识。这有利于价值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引导个体形成社会所期望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其二,完全靠理论灌输的、速成的价值观教育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国内有研究者提出,功利主义(或工具主义)的教育观无法有效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上。[3]一般情况下,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非有突发的巨大社会变革。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等级制度使处于底层的民众,例如农民阶层,习惯于受到来自上层榜样的力量影响而发生价值观念的转变,尤其这种力量的影响是一以贯之的时候。另外,最重要的是价值观教育并不单独存在,而是伴随着所有教育活动并蕴含于其中的、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于价值观教育的相信与不信,遵从与怀疑甚至蔑视,被动与自发、自为等等态度,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具体而又琐碎的细节观察与反思逐渐形成。同时,在具体行为层面,价值观教育也意味着平衡个体的需求与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这体现着社会和个体的相互责任。其三,价值观教育必然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不可分割。如前所述,生产劳动技能、创造能力、对于个人生活目的及其与整个社会联系的观念在个体社会生活中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国内有研究者通过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主要经济来源的调查统计,得出这样的结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影响着农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4]价值观教育要落到实处,应从农民的实际生存状况出发,通过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其生产劳动技能,培养或者引导其形成创造性生产经营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其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使当前社会的信息流动空前便捷、快速。不论处于何处,人们已经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社会公平与公正就成为影响价值观教育的突出因素。而处于社会最基本阶层的农民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此,具体的公平与公正便是教育问题。国内有研究者指出,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仍然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贫困中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贫困文化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农村劳动力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更严重的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偏低而派生出来的知识贫困或文化贫困。”[5]可以预见,在这样的落后地区开展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将会是一个长期又艰难的过程。其五,由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只完成了基础阶段的教育,或者在之后又接受了职业技术教育,农村价值观教育应从基础教育阶段作起。国内有研究者指出,农村的基础教育存在两个突出问题:“知识至上”的一元化的教育价值观;应试的教育与虚化的教育。[6]目前这两个突出问题已经衍生了诸多社会问题:不知道知识何所以是、何所以由,以及何所以为的知识至上只为应试教育服务,这不仅无益于培养受教育者的生产劳动技能,也几乎不包含价值观教育的内涵。这就为农村的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巨大的困难。同时基础教育只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功利主义自然衍生出物质利益至上的精神危机。因此,国内有研究者指出,当我国农村正在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农村教育的对象、功能、机构和体系都将需要调整和变革,尤其需要有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创新。[7]

三、文化建设、价值观教育与 经济发展形态的同步性

如上所述,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要所做的大范围、大幅度的被动或者自发调整,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生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各种媒体除了倡导农民使用现代化的科学生产技术,培养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基本劳动技能以外,忽略了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由于人的生存是在社会中的生存,是与他人共同的生存,对物质生活资料的占有和使用的活动必然影响所处世界的样貌,必然影响到他人,这也意味着人的任何经营活动对于其所处社会和他自身都是有责任的。富有活力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是农民拥有越来越多的支配社会公共资源的力量。关于如何获取这种力量,用这些力量做什么的引导与管理本身就是价值观教育。人类对于力量的崇拜与寻求从来没有终止,然而对于拥有的力量如何使用却总是充满困惑,于是便陷入一个怪圈:当前所拥有的力量不足以使他或他们事事如意,就去努力获得更强大的力量,如此周而复始,永不停歇。如同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说:人的尊严当其清白无辜时,就在于运用和支配被创造物,然而今天则在于使自己与它分离并使自己向它屈服。[8]221同样在今天,人几乎已经完全向自己的创造物屈服:不知是人对物质的占有,还是物质对人的占有。同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在农村的原材料粗加工工业对土地的滥用和污染也反映出价值观教育缺失所产生的个体对其处在其中的自然界的责任感缺失,以及对一同处于这个世界的他人责任的缺失。全球化的趋势使实行现代经济制度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面临这种责任危机,各个国家针对这一危机都在不断强化其公民的价值观教育。例如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在重点关注对课程进行控制的时候,明确要求学校提供一种广泛而和谐的课程,注意“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的精神、道德和文化的发展”,以便使年轻人为获得“成年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和经验”[9]而作好准备。我国在21世纪末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公民价值观教育作为评价课程结果的三个基本标准之一。但根本的问题在于实现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农村教师不仅对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具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应具有足够的人文科学素养。

农村成年人接受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各种传播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以及社会公众舆论。国家可以通过对各种媒体的有效管理与引导,促使媒体在传播信息与娱乐大众时更具社会责任感,尽可能减少宣扬物质利益至上的内容,多一些对人生价值和目的思考。这种管理最好针对价值观教育,并为此制定阶段性的发展规划,让其所获得的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保持过程的连续性。当下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正处于一个关键期,与此同时与新的经济生活相适应的价值观重建也正处在一个关键期。农民阶层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所产生的精神贫困也正促生与外界在生存智慧方面进行有效交流和解惑的热望。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淳朴与简单也意味着重新塑造的希望。如能通过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媒体与基础教育,实践基于农民现实需要的价值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广大农村的繁荣稳定,也能间接或直接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杨向群,项复民.当前农村成人教育面临困难的深层原因[J].成人教育,2002,(12):10-12.

[2] [英]莫妮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下)[J].教育研究,2003,(7):58-66.

[3] 刘尧.论“贫困综合症”与西部教育资源开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9-33.

[4] 路艳娇.农村成人教育经济效益透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0-52.

[5] 刘名远.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05,(5):15-16.

[6] 覃章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究竟需要变革什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41-44.

[7] 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99-103.

[8]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 [英]莫妮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教育研究,2003,(5):35-40.

【责任编辑 刘 蓉】

Thoughts on Liberating Chinese Peasants from Poverty of Spiritual Land

FENG Ho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Peasants value instruction emerg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concerned of every people in the society for that induced serious intellectual crisis in the rural areas, even all the society. As to analyze the problem briefly, such viewpoint should be modified: the value that peasants held deeply rooted in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lead their road of life had faded; the basic element of value should be recognized for it is fuzzy now when the prior value mixed with the value fetched by the market economy; synchronically phenomenon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value instruction and the form of economy were neglect in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value instruction.

peasants; rural area; culture construction; value instruction

2015-07-25

冯宏(1973—),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汉翻译、教育评价研究。

F287

A

1009-5128(2015)21-0029-04

猜你喜欢
个体价值观农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