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辉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世界上各国进行思想教育时,都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受到古代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国家,在面对西方思想潮流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时,都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保持社会思想向正确方向发展,维持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我国具有悠久璀璨的古代文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不仅对我国民众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亚洲邻国乃至世界的文明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但在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功利主义、物质至上、信用缺失、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扰乱了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紧迫性。
我国传统文化是指在悠久历史文化进行中自然形成的,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融合多民族文化精髓的多元化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包含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导向、道德操守、生活方式、礼仪制度等。在改革开放、思想多元的新时代背景下,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道德操守的修养,很多道德要求甚至过度拔高、脱离现实,道德标准作为“软”约束,对于规范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中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催生社会生活中产生大批尊老爱幼、信守承诺、舍利取义、杀身成仁、精忠报国的典型事例。然而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当前大学生中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思想倾向,用是否得利为标准作出行为决定,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倾向于维护个人利益。道德准则不再是人们思想的核心准则,一些违背道德的事件广泛发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论文抄袭常见诸报道。这种功利主义思潮是发挥传统文化积极影响的强大阻力。
在传统文化中,国家、民族、宗族、家庭等集体的重要性远高于个人,强调个人服从于整体的利益和需要,忽视个人的情感、好恶等个性化因素,压抑人的个性发展,由此形成了以否定个体独立意志为主要特征的家庭本位和皇权主义的政治伦理学说。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自我意识鲜明、个性充分张扬成为典型特征。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感受、关心自我发展、勇于表现自我,体现出更为自信、自尊的心理特征,但过度张扬自我也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集体意识相对淡薄,在集体中过于强调自身利益和感受。
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理和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增进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归属感。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影响,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和理解,把握其跨越时代的生命内涵,增强热爱民族的情感[1]。
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精髓,大量仁人志士为保卫祖国、振兴国家而英勇奋斗、舍生取义的事例,昭示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鲜明爱国主义特征。尽管传统文化中具有忠君、护教等糟粕,但其思想精髓具有超越历史的生命力,在今天仍然是激发中华儿女爱国主义情怀的宝贵思想资源。我们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意识,为祖国奉献青春的精神[2]。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个体的精神塑造和人格养成,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影响大众,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贤”的思想引导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状态。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为了理想信念可以“杀身成仁”,孟子则提倡在生命和大义的抉择中,采取“舍生取义”的态度。传统文化中对于“道”“义”的追求,体现出人们对于至高思想境界的执着追求,甚至不惜以生命去践行理想。传统文化中还倡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精神坚守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尊严,体现出坚定的精神信念,不因外界的诱惑、压力而妥协退让。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我们应发挥传统文化影响,引导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不为各种诱惑所困扰,坚定自身的精神信念。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将坚守人生信念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审美化的特点。在传统文化中,坚守信念的努力受到广泛的尊重,而个体在此过程中承受的困难,则被社会所赞许,引导更多人“心向往之”,加入追求理想信念的行列。孔子曾多次称赞生活艰苦但执着追求信仰的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孔子的言论中,给予一个人“贤哉”的赞誉是很少见的,可见在儒家思想中,坚守信念的思想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在传统文化中,还有“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卧冰求鱼”“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故事,给予在追求理想中克服困难的人们以精神动力和榜样引导。在当代大学生中,乐于享乐、害怕吃苦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家庭中受到过多关照的大学生,对于艰难困苦的精神和物质考验具有很强的抵触心理[3]。我们必须发挥传统文化作用,引导青年不怕吃苦、乐于吃苦,才能在追求理想信念过程中不做诱惑和困苦的俘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想领域发生很大变化,道德问题多发,甚至有人提出“道德滑坡”的说法,体现出对道德状况的深刻忧虑。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的特点,对大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吾日三省吾身”等自我反思行为,蕴含着强烈的自我道德约束内涵。对于“孔融让梨”等道德典型故事的宣扬,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对人们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倡导道德追求,还高度重视道德实践。“履,德之基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些名言警句都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实践的重视。在当今社会,道德理念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但有时仅体现在口头上,表现为对违反道德行为的指责,而不会身体力行地践行道德要求。现实呼唤人们从批判道德向实践道德转变,不在言语上占据道德高地,而要在一言一行中扎扎实实地落实道德要求。
[1]嵇芹珍. 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9):79-81.
[2]江海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功能作用与价值定位[J]. 理论月刊,2014,(6):15-18.
[3]杜玉春,辛玲玲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12,(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