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书名翻译中的文化顺应探析

2015-03-20 07:18张晨晨曹凤龙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玛拉出版发行书名

张晨晨,曹凤龙

(蚌埠医学院 公共课程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文学作品书名翻译中的文化顺应探析

张晨晨,曹凤龙

(蚌埠医学院 公共课程部,安徽 蚌埠 233030)

翻译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对推动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名是整部作品主题的凝结,在翻译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过程中,蕴含民族文化信息的书名的确定对作品的市场接受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结合具体实例,从社会文化习俗的顺应、政治文化习俗的顺应和修辞的顺应几个方面探讨了翻译文学作品出版发行中书名的文化顺应现象,以期对当前翻译文学作品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翻译文学;出版;发行;书名;文化顺应

承载着特定文化精神和艺术特质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和发行,不仅能使其内蕴的人文精神在传播与传承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翻译文学作品的出版和走向市场过程中,书名的确定对作品的传播和接受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书名中蕴含特定民族文化信息的作品。书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纯描述性、传递信息性的直露的图书名,揭示图书内容,读者一目了然。第二种书名较为含蓄,更具艺术性和文学性,蕴含喻意,多用象征、形象等表达手法[1]。第二类书名中往往蕴含着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不易为域外读者理解。编辑和译者在确定此类书名时会采用不同的策略,结果造成在图书市场上,一部作品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译名。本文拟在文化顺应理论的关照下,对翻译文学作品出版发行中书名的文化顺应进行探讨,以期对通过翻译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推动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能有所裨益。

1 语境与文化顺应理论

自德国语言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1884年在《算数基础》一书中提出“语境原则”的概念以来,语境理论逐渐引起语言学、哲学、逻辑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早期学者对语境的关注主要停留在语言学领域内。1920年代,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率先提出语境研究应当突破语言语境的范畴,参照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来把握话语的意义。胡壮麟[2]指出“语境”一词涵义丰富。它即可以指语篇内部的环境,(上下文);也可以指语篇产生时的外部情况、事件性质、地点、时间、方式、参与者的关系等(情景语境);还可以用来指说话人所属语言团体的风俗人情和历史文化,属该语言团体的人普遍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可称为“文化语境”。

在语用学研究领域内,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从人类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结合人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全新的语用学观点,建立了顺应理论。他把语用学定义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而这种综观与人类诸种行为中的语言现象的使用相关”[3]。语言的选择与顺应是顺应理论的核心。维索尔伦指出,语言的使用必然包括连续不断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的同时也/或者是语言外部的元素所驱动的[3]。与语言选择相伴的是语言的顺应。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前者是后者的手段。人们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选择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顺应性指“人们可以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便接近交际所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3]。

语境与顺应理论对于翻译文学作品出版发行过程中,负载着民族文化信息的书名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译者们应当努力顺应目的语的文化语境,选择最佳的译语,使书名易于为目的读者接受,以有效推动作品的传播,获得更好的市场认同。

2 翻译文学作品出版发行中书名的文化顺应

2.1 社会文化习俗的顺应

社会文化习俗是文化语境的重要方面,指的是社会环境、制度等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起规范作用的准则和原则。语言使用者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其言语行为必然会受到相关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4]。翻译文学作品名称的确定是将原作品的名字移植到一种不同的文化语境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在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确定翻译文学作品名称的过程中,译者理应努力顺应目的语的社会文化习俗,努力做到译作名称既能揭示作品的主题与内容,又能引起目的语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的欣赏期待。由罗伯特·舍伍德的剧本改编的同名电影Waterloo Bridge被译成《魂断蓝桥》可称为翻译作品发行中顺应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的经典之作。Waterloo Bridge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出身于贵族的上尉罗依与出身寒微的芭蕾舞演员玛拉在Waterloo Bridge上邂逅,彼此相爱。在婚礼前夕,由于前方战事吃紧,罗依受命赶赴前线,玛拉因送别罗依而被解雇。不久报纸上刊出了罗依在前线阵亡的消息,玛拉伤心欲绝。为生活所迫,玛拉沦落风尘。后来,玛拉却在火车站与从战场生还的罗依巧遇。罗依依然深爱着玛拉,想与她共结连理。面对命运的无情捉弄和罗依的欣喜若狂,玛拉自惭形秽、惶恐不安。在婚礼前夜,为维护罗依及其家庭的荣誉,玛拉在桥上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将Waterloo Bridge译为蓝桥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欣赏期待。该典故出自唐传奇之《传奇.裴航》。故事讲述的是秀才裴航在蓝桥邂逅并爱上了女主人公云英,向云英的奶奶求婚,奶奶和云英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对裴航进行考验,裴航历尽艰辛,经受住考验而打动了对方,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2.2 政治文化习俗的顺应

翻译作品名称的确定应当尽可能地忠实于原作,但忠实不应当是刻板,译者不应拘泥于对原作的忠实,有时需要灵活地变通。不可否认的是,目的语国家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某些蕴含政治文化信息的作品名称的译者具有一定的影响。以国内发行量较大的《参考消息》为例,该报登载的是国外报刊的新闻,译者们在编译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的英文新闻标题时,大量采取了顺应政治文化习俗的编译策略,取得了不错的编译效果。蕴含政治文化信息的翻译文学作品若要图书市场上取得成功,在目的语国家被广大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们应当努力顺应目的语国家的政治文化习俗。埃德加·斯诺的作品Red Star over China的主题是要突出红星——领导解放区的中国共产党的所取得的业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如果把书名直译为《红星照耀中国》,书名会很容易让读者产生特定的政治文化联想,对作品的市场接受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译者将书名译为《西行漫记》,让读者以为书的内容仅仅是作者在西北旅程中轻松、愉快的漫笔,淡化了作品的政治色彩,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2.3 修辞的顺应

一些书名中蕴含着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概括了全书的内容,还能让读者产生相关的联想,赋予其美学价值,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在为此类翻译文学作品定名时,译者应顺应目的语修辞习惯,应努力寻求与之对应的修辞格,以期再现原语的功能。但由于文化空缺的原因,在多数情况下,译者是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与之对应的修辞格。此种情况下,译者们应当舍弃原作品名称中的修辞手法。舍弃原作品名称中的修辞手法会造成其美学价值的削弱。为了不引起目的语读者对书名的误读,这是翻译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3 结语

翻译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对推动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翻译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过程中,蕴含民族文化信息的书名的确定对作品的有效传播与市场接受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编辑在确定此类作品名称时,应力求顺应目的语文化的社会文化习俗、政治文化习俗和修辞习惯,以期对当前翻译文学作品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1]王育伦.书名翻译琐谈[J].现代外语,1993(3):55.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徐超.漫谈古籍书名的翻译[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2):76-81.

[责任编辑:余义兵]

H059

A

1674-1102(2015)04-0103-02

10.13420/j.cnki.jczu.2015.04.022

2015-05-09

张晨晨(1986-),女,安徽凤阳人,蚌埠医学院公共课程部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文体学翻译研究;曹凤龙(1973-),男,安徽涡阳人,蚌埠医学院公共课程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玛拉出版发行书名
《Cryogenic Heat Management: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for Science & Industry》出版发行
《Cryogenic Heat Management: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for Science&Industry》出版发行
请坐在我旁边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嘉玛拉
《中华战创伤学》出版发行
没那么多野心凯特·玛拉
完整的书名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