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然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郝然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习者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交际双方能熟练使用对方的语言,还需要对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与熟悉。对外汉语教学只有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合二为一,或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才可能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
语言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离开民族文化的语言便是一个空壳,民族文化也需要语言作为依托,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者之间的交际,对外汉语教学即是一门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因此,历史文化无论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社会交际活动中,拥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者,即使其能熟练使用对方的语言,也常会因缺乏对对方历史文化的了解而出现交际困难,造成交际障碍。要真正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不仅需要学习掌握该语言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用法;还需深入了解运用该语言者是如何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处理事物的,了解该语言是如何与其所属民族、社会、个人的习俗惯制、思想行为相融合的等等文化内涵。
人类文化包罗万象,在跨交际文化中最容易对交际产生影响的通常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历史文化因素。而其在人类文化体系中本属于隐形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性,对第二语言习得者而言,是其在学习相应语言词汇,尤其在相应的交际实践中最容易碰到,又最不容易把握的,因此,在学好母语与第二语言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在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差异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而言,跨文化交际活动大致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种类型。
言语交际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诸如称谓语、打招呼、赞美、安慰、询问、告别语等。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汉语的言语交际文化与其他国家的言语交际文化存在很大差别:
在中国,尊长可直呼晚辈后生的名字,而晚辈后生则不可直呼尊长的名字;但在西方却没有这种禁忌。这是因为西方文化不太注重年龄与资历;而老幼尊卑则是中国文化纲常惯制中不可动摇的原则,谁若违背此原则,会被斥为不懂文明礼貌,没有文化教养。同样,在当今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中,若不了解敬老尊长的文化习惯,则很难明白为何同样姓“王”,对有的人要称“老王”“王老”,而对有的人则只能称“小王”。
打招呼是日常交往中常常使用的言语行为,它是社会交际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其他社交礼仪一样,打招呼在交际活动中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是人们保持相互和谐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受传统文化影响,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打招呼的方式与西方存在很大区别。“吃了吗?”“出去啊?去哪儿呢?”是中国人惯用的,且使用频率最高的招呼语。但其在大多数时候并非真正的询问,只不过是一种惯用的寒暄方式而已,其真正的意旨在表示交际双方相互尊重、不分你我的友好关系。而在很多西方国家,人们的常用招呼语往往只用简单的“你好!”“早上好!”,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仍用中国人的方式向他们打招呼,则很可能产生语言歧义,导致交际失败。交际对方会认为你是真的在询问,从而被认为是对其不尊重,甚至被认为是对个人隐私的威胁。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因此在如何对待来自对方的称许赞美时,也存在各自不同的评判态度。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克己复礼”“尊人谦己”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其面对别人的称许赞美时,常会非常谦虚地表示否认说“哪里哪里”“不敢当,不敢当!”。例如,曾有一位访美的中国学者,在与美国朋友聚会时,她身着的中国旗袍深受美国朋友称赞:“that i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面对此赞美,她按汉语习惯谦虚地回答:“no,no,it i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结果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语言歧义,让美国朋友误认为她是在批评自己没有审美眼光,连衣服的好坏都分不清。因为在西方不少国家,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常会大方而高兴地接受对方的称许赞美,同时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外,还有很多言语交际词语的使用也要受特定交际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在表达时,要充分考虑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当时的语境,以及交际时所用词语背后蕴含的文化规则。否则,就很容易犯错误,或词不达意,或词与愿违,甚至得罪对方而导致交际失败。比如言语交际时人们常用的“想得美、甭想、胡说、放肆、莅临、栽培、高寿”等词语,若不分交际对象与环境,不清楚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贸然使用,就会出错。如一位留学生不想当学习委员,他对老师说:“老师,想得美,我不想当学习委员。”显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原因就在留学生不知道“想得美”在表示拒绝时,其文化限制是:不可以用于下级对上级,不可以用于晚辈对长辈。否则,会被视为失礼。
非言语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非有声语言的方法来表达想法,传递信息的交际行为。非言语交际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表现方式丰富多彩,包括眼神、站姿、手势、动作、表情、穿着打扮、身体接触,以及对交际双方的距离、谈话的音量、时间空间的使用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够通过对方的身体语言来解读其潜在的性格特征与心理状态。比如,可以从对方的站姿看出其气质修养,可以从其说话的方式表情看出其性格特点,尤其是眼神最能反映交际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由于文化习俗惯制的差异,因此不同民族的人对同一非语言交际符号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这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用手指轻捻太阳穴这一动作,各国人们的解读就很不一样:在中国它表示仔细考虑或认真思考,在土耳其则表示“你太愚蠢了”,在荷兰却是夸奖对方聪明。再如,ok这一手势,美国是表示“顺利,许可,不错”,日本人却表示“钱”,而在希腊巴西等国则表示一种卑鄙下流的行为。在中国,竖起大拇指表示的是赞许、夸奖,而美国人在公路上竖起大拇指则表示希望搭车。交际活动中,英美人常爱耸肩,其一般表示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之意;而在中国则很少有人在交际活动中用耸肩这个动作。此外,某些非言语交际符号,在世界不少国家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比较复杂。如在当今很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中,都有用咂嘴表示赞同,认可之意,例如中国成语中就有“啧啧称赞”,但在中国文化中,咂嘴往往还有瞧不起,不屑的意思;但在英国咂嘴则表示没有滋味的意思,而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咂嘴表示的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之意。
对非言语交际符号的使用,是当今跨文化交际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特别突出的重点与难点。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交际文化尤其积淀丰赡,纷繁复杂,这无疑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认为,在进行交际文化教学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学生是很难接受如此纷繁复杂的学习内容的。
具体而言,在初级教学阶段,尽管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热情高,但因其汉语与汉文化水平普遍很低,且兼受母语母文化表达习惯等的制约,这时教师就应针对性地讲授普及性的,常识性的,简易生动的,具有感性色彩的交际文化内容。
至中级教学阶段,学生的汉语与汉文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就可适当加大教学深度,尤其应有的放矢地进行中西交际文化对比。因为大部分留学生其学习汉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日常口语交际,所以,在交际文化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具有现实性与实用性;极力突出学以致用,尽量与其日常交际密切相关。让其真正感受到学以致用,用得恰当的好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汉文化与交际文化的热情与兴趣。
在进行交际文化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科学地体现层级性,阶段性;突出现实性,普遍性与实用性;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对于一些极少见的,甚至已被淘汰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交际文化内容则不必讲授,这样既可减轻学生负担,使其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又可避免陷入漫无目的,贪多求快,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2]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14,(1).
[3]刘丽媛.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2).
[4]黎凡.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和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12,(4).
【责任编辑:刘亚男】
H195.3
A
1673-7725(2015)09-0040-03
2015-08-31
郝然(1984-),女,四川绵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