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耕牛崇拜文化探微

2015-03-20 15:20:22胡军奇隆滟
古今农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耕牛狄仁杰陇东

胡军奇 隆滟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陇东地区耕牛崇拜文化探微

胡军奇 隆滟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牛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是一种具有图腾意义和神性的动物,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有爱牛、敬牛的传统,充分体现了农耕民族对于生命起源的探索和祈求丰产安康的美好夙愿。陇东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耕牛崇拜习俗比较盛行,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内涵。本文以陇东地区的耕牛崇拜习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蕴含的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原始图腾崇拜的内涵,对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陇东地区农耕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陇东地区;耕牛崇拜;文化内涵

牛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重要的生产资料,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人与牛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人类吃牛肉、利用牛进行繁重的劳动生产,同时又敬牛、爱牛、体恤牛的辛劳。[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力量、勤恳、踏实和财富的象征。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曾提到“牛,这是农民的宝贝”,这句话充分形象地概括了牛在农民心中的地位。牛崇拜便是在人们对牛的熟悉和依赖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感激牛的功劳,进一步将牛奉为耕作之神,供奉、祭祀牛王或牛栏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这些耕牛崇拜的民俗活动把人们对大自然的敬仰、祈求丰产和祈福禳灾的农耕愿望以及团结正义的夙愿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特点,具有表达农耕文化的符号意义。

一、陇东地区的农耕文化与耕牛崇拜

“陇东”主要指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地区和平凉的部分地区。这里农业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具有十分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相传在大约在20万年前,早期人类已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蒲河川谷一带就开始了垦荒植谷的早期农耕活动。[2]陇东地区有记载的农耕史,始于距今3700年前的夏朝孔甲时期,周人首领不窋“失其官而奔于戎狄”,率领先周部族迁入庆阳,垦荒务农,历经三代过着较为稳定的农耕生活。不窋到达陇东以后,以庆阳为根据地,带领民众开始了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他重视农耕,提倡养殖家畜,并且开凿窑洞改变了之前的地穴式居住,为陇东早期的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即位,鞠死后,公刘立。公刘是一位极具政治远见和组织才能的古代英雄。他忠诚厚道,笃行爱民,勤劳刚毅,勇于开拓,带领着先周部族将立足点由北豳(庆城县周围),逐渐扩展到今天庆阳市的宁县、合水、正宁、镇原的塬区和马莲河流域的川道地区。与此同时公刘带领族人勘察地形,积极垦荒,兴修农田水利,制造农具,种植五谷,为北豳川塬地带农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周先民在陇东地区早期的生产活动促进了古代农耕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并且深刻影响了陇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形成了陇东地区重视农耕,爱护家畜的农耕文化传统。几千年来陇东地区悠久的农业文明的历史积淀,正是陇东地区牛耕文化与耕牛崇拜的源头。

作为人类较早驯服的动物之一,牛在农耕社会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力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单靠人力无法更好地完成农业生产活动,因此牛是人们辅助生产的重要工具。牛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动力革命,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耕文化高度发达的标志。同时牛耕的发明与周先民早期的活动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更有传说周先祖叔均便是牛耕的发明者。《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记载道:“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叔均本名姬均,是后稷之孙、台玺之子,是先周部族的杰出首领。叔均聪明敏慧足智多谋,在民众当中有很高的威信,同时他十分重视农耕,在他的带领下周部族的活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尽管神话传说多有臆想和艺术加工的成分,况且关于牛耕的起源学术界也存在很大争论,但是这些传说至少说明了牛耕与陇东地区的先周文化有密切关系。在生产力极低下的原始农业社会,牛是第一生产力,人们对牛的崇敬往往被赋予祈求风调雨顺、平安祥和的寄托,代表着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由此可见牛是承载农耕文化的重要事象,更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符号.[3]

二、陇东地区耕牛崇拜的内容

(一)农业生产中的耕牛崇拜

陇东地区作为先周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一直保存着与耕牛崇拜相关的古老民俗。旧时陇东,人们在每年立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打春”仪式以突出立春节气的重要性,“打春”即鞭打耕牛提醒其在春天来临之时投入耕作。相传在西周时期,已经有类似的打春仪式,《事物记原》中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由此可见,当时周公所制的“土春牛”已经具有一定的符号象征,代表着我国封建统治者为了使广大农民不误农时而举行的开耕仪式。根据记载,每逢立春的前一日,庆阳城里社会各阶层人士及普通百姓聚集在一起,到预定地点搭起凉棚,用泥土塑造一个耕牛的形象,并摆放两张八仙桌,点燃香烛,供上全猪、全鸡、水果等祭品。主持活动的祭司扮演“勾茫神”用麻鞭抽打土牛,然后在知县的带领下人们向神牛行三跪三拜之礼,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种风俗习惯在后来得到广泛流传和完善,很多地区至今盛行。

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地区会在每年春季惊蛰开犁之时举行类似仪式。开犁这一日各家各户的农妇们会蒸枣馒头,陇东方言称之为“枣山”,人们将蒸好的“枣山”送到地头,剥下几块向天地抛洒,跪拜天神、土地神以此祝愿祈祷,然后再剥几块喂与牛,剩下的“枣山”让扶犁者吃,以此表示开犁大吉,一年农事平顺,丰收在望。

(二)节日习俗中的耕牛崇拜

在陇东地区传统的农业习俗中,每一年辛勤劳作结束之后,人们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慰藉劳牛。根据民间传统,从正月初一这一天算起,有头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的说法,正月初五这一天就是“牛日”。在陇东地区一些农村老人的印象中,在正月初五除了迎财神,还要敬牛神。在这一天人们要爱惜耕牛,大人小孩都不得鞭打耕牛,不仅要把牛圈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给牛喂一些好饲料,甚至煮碗面条喂牛吃,以此表示对牛的敬意,祈求神灵保护自己心爱的耕牛健康茁壮,来年获得丰收。

不仅如此,在陇东地区盛行的乞巧风俗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人们对耕牛的崇敬之情。乞巧即在七夕节这一天农村妇女祭拜“巧娘娘”并祈求灵巧的一种民俗。此风俗源于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庆阳市董志地区,七夕这一天姑娘们将事先泡制好的“巧芽”(即白豆芽和绿麦芽)丢在盛满清水的碗中,其中白豆芽代表织女,绿豆芽代表牛郎。以巧芽在水中的投影的形状来图个好彩头,白豆芽与绿麦芽在清水中呈现的各种形态都有吉祥的说法。姑娘们认为通过这种活动会得到织女的恩赐,使她们变聪敏灵巧。在姑娘们乞巧的同时男孩们则向牛郎祈求耕田种地技能,他们把自己装扮成耕牛或者牛郎,在院子里模仿着耕田等农事活动。男孩女孩都相信通过这些活动会使牛郎和织女赐予自己聪明才智。

(三)传统民间工艺中的耕牛崇拜

在农耕文化底蕴浓厚的陇东地区,关于牛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层出不穷。这些艺术品既是农耕社会的物质财富,也是农业劳动者的精神财富。以传统的手工活动剪纸为例。随着农村地区传统的“打春”仪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在墙上、窗户上粘贴春牛题材的剪纸来祈愿春耕大吉,也叫“粘春帖”。剪纸艺术是陇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陇东民间剪纸艺术继承了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其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风格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是陇东高原劳动人民感情、气质直接而真实的反映。在“春牛”题材的剪纸作品中,牛的形象经过大胆夸张的自由创作显得生动活泼、内涵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牛耕图”就很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农耕活动。“牛耕图”剪纸简洁质朴地表现了春耕的场面。由一个造型简单的农人牵着一头牛耕田劳作,其中耕牛的形象显得较为夸张,突出了矫健的感觉,周围加以花草为衬托,支撑了画面的美感,充分寄托了陇东人民勤劳质朴的农耕愿望。

(四)民间传说中的耕牛崇拜

牛能辟鬼的习俗在很多民间地区广为流传。据说,当人们在夜间独自行路时,若随身牵上一头牛,就能让鬼怪远离。陇东地区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狄仁杰骑青牛斩九龙”的传说。公元686年,即武则天垂拱二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狄仁杰在任期间,“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纷纷赞颂他的德政,并勒碑铭记。相传在狄仁杰在宁州任刺史期间,城外河里盘踞着一条老龙,兴妖作怪,祸害百姓。每年二月二龙抬头,妖龙就要吞食一对童男童女。宁州历任刺史都为此事发愁,但又怕惹怒妖龙水漫宁州,因此不敢违抗。狄仁杰到任宁州之后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号召乡民准备与妖龙战斗。这年二月二日,狄仁杰借着送妖龙童男童女的机会,设计杀死老龙。不料此举一下子激怒了老龙在泾河的九个龙子,他们决意水淹宁州城,为老龙报仇。当晚,狄仁杰在梦中得神人指点并获赠一柄宝剑和一头青牛。第二天九龙子果然携滚滚巨浪排山倒海而来,眼看就要淹没全城。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狄仁杰骑上青牛,手执宝剑,如风驰电掣,直扑洪涛之中。青牛搏风斗浪,直奔妖龙而去,妖龙敌不过青牛,仓皇逃窜。狄仁杰骑青牛八纵上山,追上了龙子,飞臂挥剑,立斩九龙,洪水顿时消退而去。后来人们为感谢狄仁杰斩龙除害的恩德,便将狄仁杰斩龙首的地方叫龙池,把青牛八纵上山的地方叫八纵坡。此役之后,青牛也因疲劳过度,而倒地气绝身亡。但它的灵气却孕育出了闻名遐迩,以身高力大、形体俊美著称的“早胜东牛”,即陇东地区的优良品种早胜牛。

二、陇东地区耕牛崇拜的文化内涵

(一)对大自然的敬仰

陇东地区传统农耕文化中这些敬牛爱牛的民俗活动,充分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牛在农人眼中不仅是劳作工具,同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更是沟通人与大地的媒介。在古人看来,耕田不仅仅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万物获得生机的重要机缘。在大地沉睡寂寞之时,万物的生机都蕴藏于大地之中,等待被唤醒。正是牛拉动犁划开了沉寂的大地,唤醒了蕴藏于其中的生命种子,才使万物萌发,生命得以繁衍。[4]可见牛是开天辟地的功臣,是沟通人与大地的媒介,因此人们才会在春耕之际通过各种仪式来表达自己对耕牛的崇敬,实质上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陇东人民一直秉承着的爱牛敬牛的传统就是人与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即“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提倡的是人作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遵从自然规律和法则,顺应自然,不急功近利,不过度开垦,合理使用牲畜,爱惜劳力,尊重劳动成果。其生态意义对当今的工业社会以及农业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5]

(二)丰产安康的渴望

耕牛崇拜的民俗活动也往往寄托着人们祈求丰产安康的美好夙愿。牛食青草糠麸,终生劳作,乃至奉献生命,帮助人们获得丰收的成就,对人类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宋朝诗人李纲写诗颂道:“耕田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可见人们对牛的爱惜、感激之情。人们对牛的崇敬甚至将牛神化,敬牛神的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各族都广泛流传,汉族地区的敬牛王神活动在秦朝就已开始。民间传说牛原本是玉帝的大臣,后来遭到他人陷害,被贬下凡间成为耕牛。老百姓为了纪念神牛对农业生产做出的贡献便将其供奉起来,可见牛神地位之重要。中国民间的神灵崇拜向来有浓厚现实性,人们崇拜神灵,不是为精神解脱,而是求请神灵帮助解决民生问题,消灾免祸,治病驱邪,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等。同样陇东地区正月初五敬牛神的活动一方面是在感激牛在这一年的辛勤付出,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神化的牛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产、生活安康的渴望。

(三)祈福禳灾的夙愿

陇东地区乞巧节祭祀牛郎织女的活动,不仅折射出传统农业社会中牛崇拜的痕迹还寄托着广大普通老百姓渴望幸福美好生活的夙愿。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是典型的男耕女织农耕文化的缩影,善于耕作而勤劳朴实的牛郎是“男耕”的标志,心灵手巧的织女则是“女织”的象征。著名文化学者赵逵夫教授对陇东、陕西地区的乞巧风俗与牛郎织女传说进行了深入考察,他认为牛郎织女故事在先秦时期已基本发展成型,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源自周人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和秦人中发明了女织的女修,是周秦文化融合的产物。[6]《山海经·海内经》中云:“后稷始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又说:“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始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牛耕”。从这些文献记载看来,叔均因为发明了牛耕,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贡献十分巨大,因此他的事迹就同牛联系在一起,成为“牛郎”的原型。同时在牛郎织女故事中,牛本身也是一个十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默默无闻的勤劳耕牛,也是主人公牛郎的忠实伙伴,在牛郎与织女的相识以及牛郎上天追随织女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整个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中包含着浓郁的牛耕文化意蕴,同时折射出传统农业社会中牛崇拜的痕迹。陇东地区的“乞巧”风俗不仅是向神灵祈求灵巧,而且是对男耕女织社会杰出人物的崇拜,充分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男耕女织的理想农耕社会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团结正义的向往

在古代牛是人们图腾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是神秘力量的化身和忠诚、勇气的代言。牛被人们赋予神奇的力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也常常成为英雄人物战胜邪恶,匡扶正义的助手。在“狄仁杰斩九龙”的神话传说中,充分体现了牛在陇东地区老百姓心中的地位。牛的忠诚神勇连如此穷凶极恶的妖龙都要忌惮三分,也使得它成为英雄人物对抗邪恶的最佳伙伴人选。牛在给人们带来团结信念的同时,也常常成为他们战胜邪恶、匡扶正义的助手。陇东人民盼望团结、追求正义的夙愿,通过神化了的牛的形象表达了出来,牛象征力量与团结的文化内涵成了陇东地区“牛崇拜”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

三、结语

在陇东地区,“耕牛崇拜”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活化石的性质和意义,理应加强宣传和合理有效的保护。在陇东地区的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牛既承载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仰,对丰产安康的渴望和祈福禳灾的夙愿还寄托着陇东人民团结正义的美好向往,正是这些勤劳质朴的农耕愿望,构成了陇东“耕牛崇拜”的独特文化内涵。其所包含的这些文化意蕴,哺育着历代勤劳勇敢的陇东儿女,形成了他们勤劳奉献、勇于开拓的性格,并且将永远激励着陇东儿女不断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本文是2012年甘肃省财政厅项目“甘肃特色文化研究——以陇东农耕文化为例”和2012年甘肃农业大学盛彤笙创新基金项目“陇东岁时节日农事习俗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1]黄崇岳.岭南地区的牛耕与耕牛崇拜[J].农业考古,2005,(1):179-182.

[2]苗红.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庆阳农耕文化与区域环境关系研究[J].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 -05-01.

[3]郭孔秀.中国古代牛文化试探[J].农业考古,1998,(3):313-320.

[4]邓蓉,王伟.试论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牛文化挖掘[C].第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12.

[5]余永红.陇东南民俗中的牛耕文化[J].文化艺术研究.2014-07-18.

[6]赵逵夫.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牵牛传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5):56-67.

Study on the Worship of Cattle in Longdong

Hu Junqi Long Yan
(Humanities Colleg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cattle is a kind of animal with totem significance,which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a’s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society 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long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cattle,which fully reveals that the agricultural people continually explore the origin of life and pray for the harvest.As one of the cradles of early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Longdong region has rich and various cattle worship custom.This paper,taking the cattle worship custom of Longdong 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explore the contents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related farming culture and original totem worship,which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in Longdong region.

Longdong region;Worship of cattle;Cultural connotation

胡军奇(1991—),男,甘肃兰州人,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耕文化;隆滟(1974—),女,甘肃古浪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

猜你喜欢
耕牛狄仁杰陇东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耕牛和农民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中国饲料(2021年17期)2021-11-02 08:15:24
忠厚的耕牛——《五牛图》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23
新商务周刊(2017年6期)2017-10-17 05:01:31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