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2015-03-20 15:06殷剑平孜维达阿不都克里木
昌吉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心理咨询心理学

殷剑平 孜维达·阿不都克里木

(1,2.新疆教育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殷剑平1孜维达·阿不都克里木2

(1,2.新疆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

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大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高校应加强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积极主动地采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使民族团结教育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心理教育

在当前国际形势急剧动荡和复杂多变的背景之下,尤其是“三股势力”向校园渗透脚步的加快,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正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和挑战。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现将各族大学生培养成为民族团结的坚定捍卫者的教育目标,需要高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譬如,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策略来助力民族团结教育,则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索的重要路径。

一、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组成的,其中,认知过程是基础,情感过程是中介,意志过程是关键。[1]因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全面、统一和协调发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一)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

民族团结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正确认识。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对民族以及对自身的重要意义。

纵观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我们为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认识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没有处理好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外部属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是低级水平的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水平的认识,但是,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也就是说,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反思我们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讲大道理比较多,让学生亲身观察比较少;理论知识灌输比较多,实践操作运用比较少,这就违反了人的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教育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怎样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基本思路是拓宽学生的感性认知渠道,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认知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片、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展览,举办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让学生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等等。

(二)激发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情感体验

认识过程固然重要,但认识不能代替情感。认识只解决客观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它不能解决人们对这一事物的主观体验。民族团结亦然,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到从内心喜欢和接纳其他民族,除非其他民族有打动自己的方面。所以,民族团结教育必须能触及学生的情感神经,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怎样激发学生民族团结的情绪和情感?关键是要精心选择那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育材料,防止空洞说教。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是很多的,例如:新疆武警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几十年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送医送药的故事、青河县维吾尔族大妈阿尼帕养育4个民族的19个孩子的故事、和静县维吾尔族青年阿力木用卖烤羊肉串赚来的钱资助汉族孩子上学的故事、伽师县维吾尔族青年艾尼为保护汉族女大学生王丽与歹徒搏斗而身负重伤的故事、乌鲁木齐市汉族青年王艳娜为昌吉市维吾尔族高中生毛兰江捐肾的故事……举不胜举。

(三)培养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意志行动目的的必要前提,它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怎样培养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意志品质?第一,要将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即所谓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第二,要教育学生在事关民族团结的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行动果断。第三,要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毅力和恒心,不管民族团结的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始终坚守民族团结的信念。第四,要教育学生警惕各种干扰,对破坏民族团结的现象保持高度敏感性,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接触宣传非法宗教和暴力恐怖的音视频材料,等。

(四)养成大学生民族团结的行为习惯

民族团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一旦自觉地养成了民族团结的行为习惯,就会在日常生活或危机时刻自然而然地作出符合民族团结的行为。例如,在乌鲁木齐“7·5”事件中,新疆幼儿师范学校维吾尔族老师迪丽努尔不顾生命危险,抢救了多名处在危机中的汉族同胞。事后记者采访时了解她当时的想法,她说:“我当时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就觉得他们有生命危险,应该帮他们一把!”可见,迪丽努尔老师在危险时刻的义举源自她平时的助人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行为习惯?心理学将习惯解释为“动力定型”。所谓“动力定型”,就是由于有机体对连续出现的信号刺激经常采取相应的反映方式,久而久之,这一反射系统的神经联系就会在大脑皮层上被固定下来,只要其中的某一刺激一出现,就会引起一系列条件反射的自动实现。所以,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行为习惯,重在养成教育。例如,学校可制定民族团结行为准则,班级可制定民族团结公约,要求每个学生去严格遵守。

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格又称为个性心理,它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意识等。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人格支配的,有什么样的内在人格,就有什么样的外在行为。[2]一个人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行为,也是受其人格制约的。大量研究证明,那些民族团结意识淡漠、民族团结意志薄弱、民族团结行为失常的人,他们的人格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尤其是那些积极参与非法宗教和暴力恐怖活动的人,大多存在人格的缺陷。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是人格心理教育,而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一)端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倾向是人格的导向系统,它决定着人格发展的方向。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对于民族团结教育而言,尤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为世界观在个性心理倾向中居于最高层次,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支配和决定着人的所有思想和行为。

世界观即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在哲学上,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两大对立的观点。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的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即先有物质,后有精神或意识;而唯心主义世界观则认为,世界是由精神或意识决定的,即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更有甚者,极端的唯心主义根本就不承认世界上存在物质,唯有精神或意识。

一切宗教思想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范畴。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宣扬“灵魂”之说。所谓“灵魂”,就是极端唯心主义的精神或意识概念,而且,“灵魂”是永存的,肉体只是“灵魂”的附着物。宗教还宣扬因果报应,今生的表现会决定“灵魂”来世的去处,或去天堂,或去地狱。

当前,破坏民族团结的“三股势力”总是宣扬极端宗教思想,以所谓的死后灵魂可升入天堂为诱饵,教唆不明真相的年轻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例如,2014年6月15日下午,新疆和田市三名暴徒用斧头对一家棋牌室内的市民进行疯狂砍杀,在市民的奋力反击下,很快被警民联手制伏。其中,被擒的一个暴徒叫木尔扎提,19岁。当民警问及他为何屠杀无辜市民时,木尔扎提是这样回答的:他们(即极端宗教势力的蛊惑分子)说通过杀戮可以换取“灵魂”进入天堂的资格。由此可见,恐怖分子之所以敢在强大的全社会反恐攻势面前顶风作案,就是因为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现存的生命,他们深信每个人都有“灵魂”,而“灵魂”是不死的。

所以,我们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应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对基本哲学观点的认识,使他们牢固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例如,通过对人的心理本质的剖析,使他们认识到心理活动的产生必须依赖大脑这个物质实体,并且还要依赖客观现实的刺激,从而,证明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这一观点是不可置疑的。大学生一旦建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他们就会成为无神论者,无神论者是不会从内心接受任何宗教思想的,极端宗教则更不可能有可乘之机。

(二)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个性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的特征系统,即表现在一个人身上那些典型的、稳定的和独特的人格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不同于气质(脾气),它是有好坏优劣之分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相处,既受民族性格共性的影响,也受个体性格的影响。例如,谦虚、大度、宽容、友善等性格特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族际关系,而傲慢、自私、狭隘、冷漠等性格特征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族际关系。所以,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要帮助每个大学生发现自己性格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性格符合民族团结的要求。

(三)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调控系统,即一个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与民族团结紧密相关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意识。所谓民族意识,就是作为民族成员的个体对自己民族的认识和评价,包括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等。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我们不仅不反对民族意识,而且要提倡具有正确的民族意识,因为民族意识是国家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整体的中华民族观。要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民族不分大小、历史长短,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大家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鲜明特征,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因此,要抱着接纳、欣赏和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其他具体的民族以及他们的文化。

二是要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在树立中华民族整体民族观的同时,我们也承认具体民族的存在,否则,就没有必要提出民族团结的概念。既然存在具体民族,也就存在具体的民族意识或称“小民族意识”。作为现代大学生,要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所属的民族及其民族特征,正确的观点是要自尊但不能自负、要自省但不能自卑;因为自负容易使民族止步不前,自卑容易使民族走向封闭和盲目排外。

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采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大量研究表明,德育与心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3]

(一)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团体心理辅导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以往大多采用说理教育法,偶尔也采用一些其他的辅助方法,如榜样示范法等,但总体上教育者是以权威的面目出现的,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因此,教育的效率不高。

倘若在民族团结教育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教育的效果可能会大有改观。因为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只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活动,都有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的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是咨询师在咨询目标的指导下,将有解决同一类心理问题需求的咨询对象组织起来,通过参与式活动,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使每个参与者反思自己的心理问题,领悟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

例如,为使大学生消除对其他民族的偏见,全面认识其他民族的长处,可组织一次名为“优点大轰炸”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每一轮活动确定一个民族为“轰炸”目标,其他民族的同学利用“头脑风暴法”,先将这个民族的所有值得自己羡慕和学习的方面写下来;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分享,将个人的想法向大家表达出来;学生在陈述时,教师将每一个优点都记录到一棵“优点树”上(即每增加一个优点,大树就增加一条枝叶),大家陈述完毕,一棵枝繁叶茂的某一民族的“优点树”就形成了。每一轮活动结束,则更换另一个民族进行优点“轰炸”,直至参与活动学生所涉及的各个民族都接受“轰炸”,整个活动才宣告结束。试想,当学生最后面对这一棵棵“优点树”时,难道没有心灵的震撼和启发吗?过去总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为什么是“花”?同学们可能真的没有仔细考虑过,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家对“花”的含义则有了具体而形象的认识。

(二)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个别心理咨询

民族团结教育单纯地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难免出现“一刀切”和“齐步走”的问题,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很困难的事情。

高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应引入个别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因为个别心理咨询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个别心理咨询具有保密性,能够保护求助者的隐私,所以,这一咨询形式最受大学生欢迎。

例如,当某一位学生与其他民族的某一同学发生情境性激烈矛盾,他可能产生民族团结的心理冲突,甚至出现排斥其他民族的心理倾向。教师就应该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加以干预,引导他的心理面貌得到改善,重新回到民族团结的健康轨道上来。比如,可首先采用“宣泄法”,让他尽情地倾诉,释放心理压力;接着可采用“产婆术”,帮助他分析产生“心理泛化”的原因;最后可采用“阳性强化法”,使之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

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胜任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工作,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参加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持证咨询。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采用个别心理咨询需要把握三个重点:

一是咨询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心理学知识,系统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能。为此,咨询者要深入研究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人性心理学学派等心理学派的理论,学会使用各种心理学派相对应的心理咨询方法,从而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灵活的咨询对策。

二是在咨询中要十分注重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因为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为此,咨询者在咨询中一定要以热情、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求助者,并遵循共情的原则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三是要明确教育者和咨询者的区别,能够根据需要及时转换心理角色。尤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一定要坚持中立态度,才能保证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

[1]刘俐,项丽君.从品德心理结构看大学生道德教育[J].高教论坛,2008,(4):22-23.

[2]丁雪梅.论大学生人格教育与完善[J].社会科学论坛,2006,(10)下:105-107.

[3]倪坚.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38-39.

G641

A

1671-6469(2015)06-0055-05

2015-10-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141032)。

殷剑平(1957—),男,江苏泰兴人,新疆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孜维达·阿不都克里木(1972—),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社会认知心理学。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心理咨询心理学
民族团结之歌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