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自然审美的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生态文化初探

2015-03-20 14:44周裕兰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饰物哈尼族纹样

周裕兰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源于自然审美的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生态文化初探

周裕兰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白宏人属哈尼族支系,其服饰是典型的山地民族服饰。其色彩是以黑色为主导色彩,认为黑色是大山森林的色彩,是哈尼族生命的保护色。哈尼族的每一个支系就有一种衣着类型,本文以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为例,探讨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蕴含的服饰生态文化。

哈尼族;服饰;款式;色彩;饰物;纹样

墨江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哈尼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县,辖15个乡镇,那哈乡是墨江县哈尼族白宏人最集中的乡镇之一。那哈村是那哈乡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有22个村民小组,759户,3452人,其中,3183人为哈尼族白宏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5%。[1]

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服饰是典型的山地民族服饰,布料是自织棉布,具有吸热性强、保暖效果好的特点。白宏人男性的服饰比较单一,款式朴素、大方,为紧身短领对襟衣,宽松长裤,黑色包头。儿童头戴小帽,帽上有银饰和犬齿纹,衣服上有太阳、月亮、土坯等刺绣纹样。青年女性的服饰为短衣、短裤型,短裤 为双折裤,打护腿套,饰物纹样丰富多彩,色彩鲜艳夺目,头饰、胸饰、批秋(臀饰)意蕴深厚。白宏人青年女性的服饰在白宏人服饰中很有代表性。

在那哈村,白宏人青年女性从小就要向母亲或其他女性长辈学习刺绣。到十七八岁,一般都能熟练掌握纺纱、织布、染布、裁剪、贴布、滚边、镶嵌、刺绣、挑 花、缝衣,以及编织各种花边的手工艺。“男耕女织”是哈尼族传统社会的分工,每一个哈尼妇女从小就要掌握纺织的基本技能,纺织技艺的精劣已经成了衡量妇女身价的一种尺度。

一、款式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生产生活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导致哈尼族服饰款式各不相同。[2]就那哈乡那哈村白宏人女性服饰而言,由于白宏人长期在山上生产劳作,形成了白宏人独特的服饰文化。白宏人女性服饰的款式在冬季有长衣长裤型。上衣无领,斜襟左衽长及大腿部,有的甚至长及小腿部位,领口和袖口有特别的装饰。裤子一般都长及小腿下方。部分款式在裤脚处,采用贴布、绣花、钉花边等工艺等加以装饰和加固。还有长衣长裙型。上衣无领斜襟,裙子一般长及脚根部位。这一类型的服式,总体上看来装饰较少,其特点是宽松、朴素、大方。春秋季节有短衣长裤型。上衣无领长袖斜襟左衽。在右锁骨和腋窝下方,各钉一对钮扣。袖口、斜襟边洞和前摆边沿部位有着意的装饰。这类型号的有些款式,二衣加穿一件对襟坎肩,一般无扣,以银链、银币、彩色串珠等装饰胸前的部位。裤子均为大裆裤。夏季主要是是短衣、短裤、紧身型。短衣、短裤、小腿护套直线线条雄浑、刚健,展现了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青年女性质朴、刚健之美;紧身、收腰勾勒出哈尼族白宏人青年女性温柔秀丽之美。对于白宏人青年女性来说,她们的审美标准倾向于展现人体的自然之美,要求服装尽量短小、简洁,以便劳作,同时更好地展现白宏人青年女性健康、美丽的足、腿、脐、腰等部位,哈尼族白宏人青年女性以“露”为美,总要用自己的身体的展露表达自己对自身形体美的追求。贴身的衣裤,又将青春、动人的曲线勾勒出来,表现了一种自然的、流动的、青春的、充满活力的美。白宏人女性服饰的形成就是适应自然环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作中形成的,是白宏人山地农耕、梯田稻作文化的缩影(当然也包括男性等服饰系列,此处略去不谈)。

二、色彩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其服饰色彩各不相同,所反映出来的色彩感极其丰富。[3]服饰的色彩不仅标志着一个民族的个体属性、地域属性、年龄和婚姻属性,在哈尼族看来还具有驱邪消灾、祈求祥和之意。那哈乡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的服饰色彩,以黑色为主,红色次之。在色彩明度上以低明度的黑色为主,同时辅以高明度的白色(主要是银饰的银白色),再用中明度的朱红、中黄与天蓝相协调。在色相上,白宏人的服饰色彩给人一种饱满而庄重的视觉感,在红、黑二种颜色的搭配上体现出了相当高的色彩搭配水平。头发的黑,头饰的红;衣服的黑、刺绣的红;裤子的黑,饰线的红;批秋(臀饰)的黑,饰物的红;绑腿的黑,腿箍饰物的红。

黑色:黑色是那哈乡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的主导色彩。哈尼族尚黑,有多种传说,有的传说描述的是哈尼族在与外族人侵战争中,战败迁徙逃命过程 中,受到喜鹊的启发,把原来白色的衣裤染黑,躲过了敌人的追杀。有的传说又 这样描述,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魔鬼横行,坏人当道,一次,哈尼族年轻美丽的姑娘遭坏人追赶,在逃难中,蓝靛把青年女性的白色衣服染青、染黑,使年轻美丽的哈尼族青年女性免去了灾难,躲过了坏人的凌辱。[4]

黑色色相深沉,给人以收缩感。哈尼族认为黑色是吉祥色,生命的保护色。哈尼族白宏人以黑为美,认为黑色是庄重、圣洁之色。黑色从色彩的心理来看,庄重、沉稳象征了那哈乡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的气质。

红色:古人认为红色是生命的象征,从古代的洞穴壁画中可以看出红色是原始人最喜爱的一种颜色。从色性来看,红色给人以扩张感,给人以激情;红色在华夏民族的理念中是吉祥、如意,欣欣向荣的象征;红色在哈尼族的理念中是吉祥的象征,是血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在墨江哈尼族传说中,红色的地方是神居住的地方,是太阳停留的地方。[5]太阳是红色的,哈尼族是一个崇尚太阳的民族,追赶太阳的民族。那哈乡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崇尚红色,其头饰、腰带、衣边、批秋(臀饰)、腿箍、腿饰等都是红色装饰为主。红色在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中具有“避邪”、“吉祥”的象征意义,更显其地域性特征和装饰的美感。

白色:白鹇鸟是哈尼族的吉祥鸟,哈尼族的祖先崇尚白鹇鸟浑身的洁白,在传说中哈尼族的祖先仿照白鹇鸟的颜色穿绣花内衣裤。在哈尼族的生存发展中,哈尼族认为凡是有利于哈尼族生存发展的颜色,就是美丽的,反之就是不美丽的,白色清新、爽洁,那哈乡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青年女性的头饰上的白色,腰带上的白色,银饰上的银白色是哈尼族白宏人青年女性纯洁、美丽、善良优良品格的再现和对祖先的怀念。

哈尼族白宏人青年女性的服饰色彩除了显其地域性特征、个体属性和装饰美感外,还折射出白宏人对色彩的审美心理、审美理念、审美追求,同时赋予了白宏人对色彩的特殊意义。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等等,充分展现了一个民族的色彩文化。

三、饰物、纹样

(一)饰物

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的服饰,以银饰为主,配以各色串珠、毛线坠缨。其饰物搭配简繁有致,韵味无穷,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在中国画论中,论述繁简之美“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简之有繁,繁之有简,体现着美是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6]从视觉审美来看,那哈村白宏人女青年的衣着款式简洁,饰物繁多,构成了一简一繁的辩证统一。

饰物的简与繁。简:一是饰物装饰色彩简洁,二是部分饰物造型简洁。如银泡。繁:一是饰物装饰部位多,头饰、胸饰、衣边、臀部后侧、腿饰等;二是饰物种类多,有银泡、银币、各色串珠、毛线坠缨等;三是饰物的文化底蕴丰富;四是饰物形状各异,五彩斑斓,有长有短,有方有圆,有大有小,有直有曲。

那哈乡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的服饰、饰物简中见繁,繁中见简。体现着哈尼族白宏人的奇思妙想。其银饰造型各异、种类繁多,银泡、银蒜、银牌造型简洁明快,表示出哈尼族白宏人青年女性的粗犷质朴、忠厚之美;刺绣的精细,体现了哈 尼族白宏人青年女性的心灵手巧,衣边刺绣中的山纹、水纹、体现了哈尼族白宏人姑 娘灵动之美,又显示出哈尼族白宏人青年女性浓浓的山野气息。银饰上的太阳、月亮、星星是哈尼族人自然崇拜的体现,月亮、星星既是妇女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见证,也是妇女地位崇高的象征。葫芦虽小,是哈尼族人乞子求嗣世代繁衍的愿望传达和古老创肚神话的体现。

腰带、衣边刺绣纹样简洁明快,体现了白宏人青年女性质朴、粗犷、温柔、豪放、善良、纯朴的个性。

(二)纹样

那哈乡那哈村哈尼族内宏人青年女性服装上的纹样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大概可分为几何型纹样、自然型纹样、吉祥型纹样和记事蕴意型纹样四大类型。

1.几何型纹样。几何型纹样是在我国图案史上出现最早的纹样之一,如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上的菱形纹、三角纹、圆形纹、方形纹等。人类学家就从对美同印第安陶器装饰纹样的研究中发现,除常用的与各种巫术观念有关的图腾外,还有很多抽象的几何形纹样。在我国民族民间纹样中较为常见的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等。

那哈村白宏人女性服饰上的几何形纹样主要有银泡上的圆形纹样,银牌上的圆形 纹样,腰带、衣边、腿饰上的菱形纹、三角形纹、星形纹、小方块形纹(小条纹)、圆心纹等。

2.自然形纹样。自然形纹样主要来自大自然中,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图形纹样。自然形纹样也是在我国出现较早的纹样之一,如新石器时代以黄河上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上的水纹、蛙纹、鱼纹等。

那哈村白宏人青年女性服饰上的自然形纹样主要有头上饰的葫芦形纹,耳坠上的梅花形纹、羊奶果花形纹,银饰上的鱼形纹、太阳形纹、刺绣上的蕨纹、黄瓜花纹、八角花纹、星星纹、月亮纹等。[7]

3.吉祥形纹样。吉祥形纹样在中国民间较为普遍,是祈福求吉的图纹。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上的吉样形纹样主要有三种:第一,“梅形纹”。梅在民间有“梅开五福”之说:以梅花的5片花瓣象征五福,“五福”即指福、禄、寿、喜、财。第二,“葫芦纹”。葫芦谐音即福禄,因为葫芦籽多,葫芦在民间哈尼族,象征繁衍子嗣。第三,“锯齿纹”,在哈尼族中象征犬齿,有吉祥、驱邪之功效。[8]

4.记事蕴意型纹样。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青年女性服饰上的纹样,以她们所熟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几何形纹样为主。题材广泛,或抽象、或具象,记载了哈尼族白宏人的创世神话、传说故事、迁徙历史、农耕文化、自然、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9]

那哈乡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文化,显现着哈尼族迁徙的历史,折射着哈尼族劳作的记忆创世神话和对未来的向往追求。墨江县那哈乡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与其他乡或那哈乡格牙村白宏人的服饰不尽相同。那哈村白宏人青年女性的服饰颜色以黑为主,红色次之,辅以黄、白、蓝等,哈尼族是山地农耕民族,那哈乡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上的山纹、水纹,表示哈尼族白宏人的祖先怎样寻找安居的地方,怎样开垦梯田、怎样修筑沟渠等历史文化轨迹,哈尼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农业的记录和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和银饰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重叠叠,埂回堤转,而服饰中的水车花图案和护心镜上的螃蟹、石蚌、鱼等是由于在梯田耕作离不开水的缘故,梯田农业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哈尼族男女经常在没膝的水里进行农耕。因此,看到或联想产生水族的图纹就显而易见了。哈尼族白宏人老人在古歌中唱到,“水直流而下的地方,不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没有水冬瓜树的地方,不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意思是说:水直流而下的地方,水虽大但水流急,没有弯曲的溪流,不便于我们开垦梯田、种植庄稼,不适合我们居住。没有水冬瓜树的地方,不适合我们染布的蓝靛生长,五谷不会丰登,不适合我们居住。

四、结语

白宏人女性服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质的同时又是非物质的文化。作为服饰成品,它是物质的。但制作服饰的工艺、服饰观念和文化内涵乂是非物质的。那哈村白宏人的服饰头饰刺绣纹饰,衣边刺绣纹饰,批秋刺绣纹饰,腰带刺绣纹饰,绑腿、腿箍刺绣纹饰,以及银牌纹饰上的山纹、水纹、太阳、月亮、蕨纹、黄瓜纹,美观大方、精巧秀丽,或写实、或写意,无不反应出哈尼族白宏人迁徙的艰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哈尼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哈尼族的祖先为了把哈尼族古老的文化一 代代传承下去,把象征某一事物的色相和纹样概括为符号并体现在服饰上,用口承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因此,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是人们随时、随地、随身携带的传承哈尼族文化的教科书,是哈尼族历史文化的形象化表达。一套哈尼族服饰就是一部哈尼族的文化史,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是符号,是密码,是无声的语言,是无字的典籍,折射出哈尼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1]那哈村.搜狗百科[EB/OL].http://baike.sogou.com/ v73837652.htm.

[2]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哈尼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1.

[3]雪犁主编.中华民俗源流集成(服饰居住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5.

[4]哈尼阿培聪坡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3.

[5]雷兵.哈尼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41.

[6]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55.

[7]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编幕委员会.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人 民出版社,2002:65.

[8]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中国哈尼族学(第二辑)[M].北京:民族出 版社,2002:11.

[9]李期博.哈尼族女性服饰及其审美内涵[A].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 编.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二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315-340.

K892.23

A

1672-0385(2015)01-0070-04

2015年四川省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15SB0229)。

2014-10-12

周裕兰,女,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

猜你喜欢
饰物哈尼族纹样
宋代礼冠饰物形象意涵
《红楼梦》中的饰物研究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瓶盖diy个性小雪人饰物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