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丰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体育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052)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既阐述了宇宙万物的起源,也解释了天地万物演化模式的形象图形。古人认为,“太极”是天地原始混沌的初始,是宇宙的本源,太极“太有至,极有限”,大到无穷大,小到无限小,阴阳一道,太极无极。《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1]北宋程颐认为,太极即是道,两仪者,阴阳也。万物无不包含阴阳两仪,在太极图式的交感下亲和交融,日月更新。
南宋朱熹的本体论太极观中核心观点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2]。太极作为宇宙本原,其存在通过阴阳的矛盾运动显现,太极为万物最高范畴,是万物发展的终极原因。一阴一阳的对立是为“两仪”,也就是太极的“形而上之道”和“淳和未分之气”,天地万物,各具太极,妙理循环自然通。可以看出,太极文化中,天地本是一大太极,人身则是一小太极。人立身中正平和,动静结合,即可分出阴阳、虚实,阴消阳长,动静相宜,虚实相傍,浑然为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的宇宙本原论为太极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提供了本体论哲学基础。
朱熹认为“天”具有义理的意味,“人”是由二五之精合成,二即阴阳二气,五即五行之理。朱熹说,“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万物中皆有一个太极,即‘理’。”[3]可以说天人合一是太极的最高价值,天与人融合于太极,与理合一。大多数人是“禀气之浊者”,而天是“气之清者”,其“理”并没有被遮蔽,是彰显出来的,所以,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人如何融于太极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华民族成为注重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处的民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存在、生存、发展与自然界物质运动息息相关,保护天地万物,维护和谐自然,体现对自然的人性化终极关怀。
《太极图说》对“太极”和“无极”两个核心概念是这样阐述的,“自无极而太极”,“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4]朱熹对此的解释是,“道是太极,阴阳只是阴阳,太极,本无极也”。对于“自无极而太极”,张立文先生有不同的解释,他认为,“自无极而太极”是自无而有,或是指自无到有,认为“无极”之“无”在先,“太极”之“有”为其所生,虚空的“无”派生出客观事实的“有”。“太极,本无极也”可以理解为“太极本来就是无极”,之所以使用“无极”的概念,是为了说明“理,无声无味无形无臭之妙”的特质和形态,而非“无”的含义。[5]世间万物,太极、无极、男女、阴阳、五行虽然有所区别,但互不相离,表示其具有统一性,即有“理”的存在。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6]在这里,他称宇宙本体为道,道广大无边,为生天地之母,道是永恒的而又运行不息。道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都由他派生而来,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老子提出道的理论受到太极理念的影响,太极为初为一,可化为万物,又可至于无穷。太极原是天地、乾坤、刚柔、强弱、理气等一切相对事物的混合体,不断二分,但本源不变,是为一的太极。因此,太极代表一种根源,是混沌而又能包含一切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说,宇宙万物的“道”,有阴有阳,阴阳可以互变,是对立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也是事物的自然变化规律。
在“物物有一太极”的宇宙本源论基础上,理学的开山人物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7]从中可以看出,周敦颐认为的太极本身是运动而非精致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之间谓之气,无形无状,微妙不测。北宋的张载将“气”做为世界的实体。他认为,有形有象可见的万物以及看来空虚无物的太虚都是气构成的。气在升降有序中动静相宜,能屈能伸,变幻无穷,即浑然一体又分解阴阳,也可以说,“太和”作为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其中含有正反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正面的氧气浮、升、动,反面的阴气沉降、静,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就是气的本性,于是,动静相宜,谓之气,动静相互转化,渗透、推荡、此胜彼负,或屈或伸,阴阳互相推动,动静互相转移,体现了太极运动和变化的本性。
中国哲学的传统是主张人平和心态,宁静淡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因此太极文化的价值体现的第一层范畴应该是个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以太极文化为宗旨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推手等运动项目可以强身健体;以柔极生刚,阴阳相宜为特点的太极文化可以缓解现今社会由于工作、学习等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保证健康的体魄和心态,是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诚信”“仁爱”等和谐处事的理念,而太极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温柔敦厚、以善为上、以和为贵的道德理念,以这样的道德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可以促进人际和谐、互通。为了实现理想人格,达到完美精神境界,太极通过修习技艺而修身养性。在人自身和谐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实现途径就是通过道德自律,以深厚的太极文化底蕴,影响人际之间的相处,以太极淡泊自然的入世之道和豁达平和的处事原则营造人际和谐氛围。
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也是太极文化中蕴含的主要内容。弘扬太极文化,可以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可以为太极文化的发展提供空间,二者相互促进。太极文化中太极无极谓之理、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谓之气的思想,体现着和谐的精神和理念,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1]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54.
[2]陈鼓应. 易传与道家思想[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187.
[3]朱熹. 四书集注[M]. 南京: 凤凰出版社,2005.111.
[4]周敦颐. 周敦颐集卷一太极图说[M]. 北京: 中华书局,1990.3.
[5]黎靖德. 朱子语类[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2390.
[6]陈来. 宋明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9.
[7]周敦颐. 周敦颐集[M]. 长沙: 岳麓书社,20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