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进课堂必须密切关注民族主义新动向及其影响

2015-03-20 13:11白林秋潘光华
文化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理论课民族

李 闯 白林秋 潘光华 张 岩

(北京吉利学院博雅学院,北京 102202;中国言实出版社,北京 102202;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北京 100010;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本届党中央的执政目标和治国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学习教育,用中国梦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中央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大量措施进行了有力的部署,这些重大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之际,民族主义思潮泛起波澜。当前的民族主义“以民族认同为基点,以民族情感为纽带,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以追求民族利益、维护民族尊严为指向的意识形态或实践运动”。[2]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双面体”,既有凝聚民族力量、展现民族活力、提升民族精神之效;也同时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有将民族推向深渊之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要有效的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密切关注当前我国民族主义新动向及其影响是题中应有之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应当以审慎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对民族主义认真对待、谨慎处理,做到正面回应,科学引领,以便在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中寻求最大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一、当前我国民族主义的类型

第一,理性民族主义。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维护民族利益,实现民族复兴是最大的使命。在政治上,积极捍卫国家主权,同西方抗争;在经济上,对内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道路,对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文化上,崇尚复兴传统文化,批评西方推行的“西方主义”。第二,极端民族主义。它表现为民族保守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或夸大自身优越性,拒斥外来文化,或主张淡化民族特性,全盘西化。第三,民族分裂主义。它是民族主义的极端形式,是民族主义与政治扩张相结合的变种。它对内主张解构民族共同体,创建新的民族国家,其本质是分裂国家主权,破坏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对外主张军事扩张,其本质是大国沙文主义。就我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而言,民族分裂主义是最大的威胁。

当代大学生与改革开放同行,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并进的一代精英,但是因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思想更为独立,同时也更易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因此,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密切关注民族主义倾向。这也是我国法治内在要求,宪法序言中写道:“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面族主义。”[3]

二、当前我国民族主义的新特征

首先,民族主义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互联网传播和进行政治组织。其次,在政治上态度的冷漠与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并存。目前,部分当代的青年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政治态度冷漠,但当民族利益受损的时候,青年们的民族情绪就会被点燃,表现为激烈的抗争。再次,理性爱国和情绪化宣泄并存。当前中国民族主义主流是理性的,主动维护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追求世界各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但同时也有情绪化和非理性的成分。非理性的民族主义行为有时会阻碍经济建设,也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建设,助其树立崇高理想,强化其爱国责任意识,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避免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这就为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

三、当前我国民族主义的新表现

首先,在对外交往中主张武力解决存在分歧,挑战现行国际秩序。面对外来挑战,民族主义者更喜欢用冷战思维思考问题和把握趋势,把竞争对手看作敌人,主张冲突和对抗,以强硬手段处理事端。在国际贸易摩擦中,民族主义者主张“持剑经商”。其次,在内政上,民族主义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具备了分配世界资源的权力,因此中国应当设定一个大目标:世界第一,唯我独尊。”[4]排斥对外贸易、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的正确道路。再次,在社会问题上夸大矛盾,“内政愤懑”情绪严重。他们以“忧国忧民”占领道德制高点,用话语暴力绑架不同意见的人,妖魔化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不能看到这只是暂时的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发展来解决。民族主义者拒绝同异见人士对话与交流,仇视抵制社会民主,拒绝以民主的方式处理问题。

当前,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应顺应社会转型与时代进步的要求,审时度势的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能够融入爱国主义、民族振兴等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导向凝聚民族力量、展现民族活力、提升民族精神的方向,极力避免上述的现象的产生。

四、当前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

首先,民族主义的对抗性思维破坏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判断下,遵循互利、双赢、共荣的原则,构建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平台。中国三十几年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堪称中国奇迹,但也让极端民族主义者自负情绪高涨。在他们看来,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国家之间奉行单边主义才是上策。中国的外交在挫折面前,习惯把竞争对手看作敌人。在涉及中国的领土问题时,如南海岛屿归属问题,主张放弃谈判而诉诸武力。在牵涉中国的经济纠纷时,如贸易摩擦,主张克敌制胜。如此极端的语言和行为,“不仅无助于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和平使者的树立,反而损害了国家间关系,引发国外民族主义的强烈反弹,是对和平国际环境的最大破坏。”[5]

其次,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民族主义将成为巨大障碍。中国未来将按照四个全面的重大的战略部署构建全面小康社会,保障社会和谐。按照科学发展战略贯彻执行党中央的重大部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面对社会问题愤慨的民族主义者,或者表现为充满怨恨以至做出激进的群体性行为;或者粉饰太平和自欺欺人,有选择的自动过滤掉负面信息。这两种倾向都对解决问题毫无建设性。“民族主义对于“内政愤懑”的思想和行为,既不是对社会“不合理内政”出于理性思维的前瞻性思考和建设性批判,也不是致力于问题解决的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6]

最后,民族主义的狭隘性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一方面,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全球化,以便从中寻找发展的动力,冲破狭隘的民族视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病态民族主义高举所谓爱国主义的旗帜,打着捍卫民族利益的招牌,呈现一副忧国忧民的面孔,实则是干着损害国家利益、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勾当”。[7]民族主义有时打着“人民”的旗号,其话语内含着无限的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有时夹杂暴力倾向,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现象。

五、关于引导好民族主义,防范极端主义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研判,灵活的对待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蕴藏着强大的民族情感,我们必须要科学研判,对理性爱国的民主主义和有危害的民族主义区别对待。民族主义具有多重性格,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复杂,是一个“多面体”。面对复杂的“多面体”,需以审慎的态度加以对待:一方面,要正确研判其性质,深入挖掘民族主义的积极价值,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机制防范遏制其专横、保守和封闭的个性;另一方面,以史为鉴,防范民族主义有走向极端的倾向,因此要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温和理性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主义对凝聚民族共识展现民族力量有巨大的作用,需要给其空间使其充分表达;封闭激进的民族主义是极端情绪的宣泄,需要坚决批判和抵制。当前民族主义的主流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但其走向极端的倾向也不容忽视。当前,民族主义的各种复杂因素随时都可以通过排列组合改变形态,演变为新的发展模式并改变方向,尤其在外力因素刺激下极有可能导向极端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有效引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二)充实内容,以审慎态度构建当代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想追求民族利益、维护民族尊严。民族利益的概念和实质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界定,怎样去追求民族利益亦是我国当前的民族主义非常缺乏的内容。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利益也必须给予高度关切,“但民族利益又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民族矛盾、纠纷,甚至酿成民族冲突”。[8]因此,“需要通盘考虑,设计一套健全的处理民族利益问题的体制、机制,以有效破解民族利益的困局。”[9]

(三)当前的民主主义的内容需由应激自卫型向务实理性型回归

西方某些国家在外交领域和处理国际争端的过程中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国外交在某个时间点某些领域受挫,催生中国民族主义泛起。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仍属于应激——自卫型非理性的民族主义。重构当前中国民族主义的理论框架,必须突破传统思维范式,增强民族的凝聚意识和自觉意识,展现民族的伟大情感,并将其自觉融入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重构中要着眼于民族力量的整合和民族精神的重新塑造,切实关注本民族的生存与自我发展。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要从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实际出发,清醒认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位置,积极回归理性,秉持务实合作的理念,在国际竞争力中有所作为。

(四)敞开大门,敢于吸纳其他进步政治思想的合理因素

民族主义犹如一面多棱镜,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内容。开放的、温和的、理性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表现。当前,发展仍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促进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实现社会和谐进步,完成两个百年奋斗的目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选择。其他进步性的政治思潮中也有某些合理性因素,值得借鉴。“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如何在保持原初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涵,使它展现出新的时代气息,正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10]在世界价值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国内外思潮纷至沓来,中国民族主义要想焕发勃勃生机,唯有以开放之姿态、科学之精神吸收借鉴全人类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做出融众家之长的选择。

[1]王志立.正视与应对: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深层思考[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5][8][9][10]唐建兵. 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理性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1,(5).

[3]全国人大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4.

[4][6][7]朱云生.当下青年病态民族主义倾向的危害及其批判[J].中国青年研究,2010,(05).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理论课民族
我们的民族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