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思想与高校教师文化管理关系初探

2015-03-20 13:11
文化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论语儒家

薛 莹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这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同样,实行文化管理,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大学文化的引领,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发展趋势。反映在高校教师管理方面,以严格的制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师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强调通过发挥大学精神等文化形态因素对教师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从而提高高校的凝聚力与教师的归属感,实现个人与高校协调发展。

一、文化管理理论的儒学渊源

文化管理是美国学者于20 世纪80 年代针对日本经济腾飞,对美日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的。众所周知,日本属儒家文化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明治维新后,儒学仍以文化的潜在影响力继续发挥作用。近代日本工业之父涩泽荣一的专著《算盘论语》,总结了“东方伦理、西方技术”的企业文化模式;[1]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副主编弗兰克·克伯尼在其《设计的奇迹》中总结:日本经济成功的因素,是许多世纪以来按日本方式改造过的中国儒家思想与美国经济民主主义相互结合,即所谓的新儒教资本主义。其特点是把儒教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西方的科技结合为一体。[2]通过以上美日学者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化管理理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二、儒家修身理论与高校教师文化管理的契合

儒家管理“内圣外王”的思想,系统地体现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的“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而“修身”是其核心:“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修身理论,以人性理论为思想基础,以博学多思和慎独自律为基本途径,以中庸和谐为外部目标,以精神境界为内在追求,形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与高校教师文化管理颇一一契合。

(一)人性理论与“文化人”的人性假设

儒家人性理论,着眼于阐发人能否通过修身而达到理想境界。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习染和环境影响不同,人性随之改变而相去甚远。之后,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善的本质与生俱来,必须注重后天修养,使善性得以扩充和发挥。荀子的性恶说则把人性归为“恶”,必须“化性起伪”(《荀子·性恶》),即通过后天的努力,用师法教化、礼仪引导才能使人为善。其实,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后天的修养,为儒家修身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校教师文化管理建立在“文化人”的人性假设理论基础上。“文化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一个人长期以来所受的文化熏陶,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观念体系,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影响和改变这些观念,人的行为也将被影响和改变,而这种影响是深入的、持久的。[3]高校教师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在于师生间的教育性、情感性交往及科研活动中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具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实现的渴望,因此文化管理强调情感、信念、思想和价值观等软要素在管理中的运用,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成就需求,从而达到最终的管理目的。

(二)博学多思与学习型组织

基于上述人性理论,儒家非常注重学以修身。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学”,就是指加强修养,立身做人,否则,仁、智、勇、直、刚等品质就会存在种种缺陷。孔子还注重在集体中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博学与反思必须相伴而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是主要途径,孔子说:“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子张》)这里的“思”是指反思、内省,是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反省自己的视听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时代,高校教师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个人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创新能力才不会枯竭,高校才能长远发展。高校教师文化管理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的组织”理论认为,通过在整个组织中营造特定的学习气氛,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他提出的“五项修炼”就是在学习型组织中得以聚集强化的五种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4]高校教师的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必须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鼓励教师提升个人能力,超越自我;不断反思,改善心智模式,改进世界观;形成一所学校教师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与信念;学会悦纳他人,整体思考,形成互动协作的工作氛围与学习机制,从而激发高校产生持久的创造力和应变力。

(三)慎独自律与自我管理

儒家思想注重自我修养,强调道德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中庸》记载:“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尤其主张独处时要格外谨慎小心,保持道德操守的自觉性,谨慎地按道德规范行事。

高校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第一,教师从事的主要是思维性、创造性的工作,工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故而思想相对自由;其次,教师所从事的劳动是教书育人,这一情感性、交互性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更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管理的主要实施者,所以,激发其责任感与创造力,能促进学校管理顺利开展。基于以上教师的职业特点,实施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是教师管理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文化管理强调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通过对教师心理层面的调适,树立教师自我管理意识,形成内在约束,弥补依靠外在制度约束的不足之处,使教师由被动地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地自我提升,鼓励教师自己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使之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这是一种由内部施加的管理,也是一种无形的管理、软管理,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能。

(四)贵和尚中与组织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不仅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是指人际和谐、组织和谐。“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儒家肯定了人欲望的存在,但对欲望的追逐往往会带来人与人的冲突及精神世界的失落,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主张用道德礼法等约束自身,即“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而之所以用道德礼法来约束自身,在于对和谐的维系,也是“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含义。在儒家学说里,谨守的“中庸之道”,是天地之道,亦是为人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中庸》)。修身,保持稳健持重的为人处事状态;修身,修的就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功。如果人人修身,那么不仅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且整个群体都会处于和谐有序的关系中。

高校教师的文化管理,首先,从人际情感入手进行管理,以情感为中介,协调校内各种人际关系,目的在于使学校群体、个人都处于团结、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其次,从组织结构上说,与传统高校科层化的组织结构不同,文化管理的高校组织设计特点就是扁平化。这种组织结构的管理跨度大而管理科层少,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更畅通、行政距离和情感距离更贴近,横向沟通得以强化,形成开放、民主、平等的氛围,增强组织凝聚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5]最后,文化管理整合个体与群体价值观,要求个体价值观趋同于群体价值观。高校施行教师文化管理,通过高校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理念等文化形态因素,把各层次利益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处理和协调高校内部的关系和矛盾,促进人的和谐、工作的和谐,高校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仁与人

儒家非常重视“君子”的内在品质,其核心便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情与奉献心,一种成人之美的精神。“修身”便是对这一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礼记·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阐明了修身的理想目标。“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美好的品德,“亲民”即爱民,“止于至善”则具体区分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6]总的说来,“三纲领”阐明了儒家修身的理想目标,即在高远的理想信念中升华精神境界。

文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发展人,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谋求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高校教师文化管理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尊重教师、激励教师,更要培养教师、发展教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高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关注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发教师潜力,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寻找机会、创设环境、提供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组织共同的价值观、文化、精神氛围,把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从而稳定教师队伍、推进高校发展目标,实现教师个人与学校组织发展“双赢”。

三、结语

在儒家思想中,修身的意义已超越方法论,上升为君子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高校教师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修养与自我意识的人群,对其管理更有赖于发挥其能动性,更趋于柔性与情感性,因此,将文化管理理念引入高校教师管理,是对高校教师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也是对儒家修身的管理哲学和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

[1]孙利.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儒家管理哲学[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8-80.

[2]裴毅强.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企业文化[J]. 学习与探索,1995,(1):81-85.

[3]黄新颖.高校文化管理项目的评价研究[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8.4.

[5]王秀艳.高校教师文化管理初探[D].南宁:广西大学,2007.

[6]唐国军.“修身”与“教化”:儒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论——儒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式研究之一[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174-178.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论语儒家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读懂《论语》?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语·为政第二》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